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硬骨魚
骨骼全部或部分骨化為硬骨,體被硬鱗或骨鱗的魚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硬骨魚類(學名:Osteichthyes,英語:bony fish)是脊椎動物的一個重要演化支,是目前魚類中種群最大、物種多樣性最高的類群,有45個目、超過435個科和超過28000個物種[1],大部分現生的有頜魚類都是硬骨魚。而廣義上的硬骨魚還包括由其演化出的陸生脊椎動物——四足類,即所有的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及其已滅絕的四足形類、蜥形綱和合弓綱物種,因此其實可算是脊椎動物的冠群。硬骨魚類原本只被林奈分類法認為是「魚綱」(學術界早已廢棄不用)下的一個子集,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人類對物種演化不斷深入的認知,其分類層級被不斷調整升級,先後有「綱」、「總綱」和「高綱」的級別[2],現今因支序分類學的普及而只被定義為亞門下的一個演化支。
顧名思義,絕大部分硬骨魚都有著以礦化(主要為磷酸鈣)的硬骨為主體的內骨骼,且中軸骨骼大多長有肋骨,但真正所有硬骨魚分支都擁有且獨有的解剖學特徵其實是食道前端發展出了可以容納氣體的憩室,在其水生和陸生/半水生類群中分別同源演化成了用來控制浮力的鰾和用來呼吸空氣的肺。與其它有頜魚類(軟骨魚,還有已滅絕的盾皮魚和棘魚)一樣,硬骨魚都擁有下頜、偶鰭和有髓鞘包裹胞突能跳躍式傳導的神經系統,但硬骨魚類的外皮系統只在最外側的表皮中長有質地較硬的鱗或角質層,而不像軟骨魚的盾鱗那樣深入真皮。
硬骨魚最早出現在4.2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主要分為肉鰭魚和輻鰭魚兩大演化支。肉鰭魚先出現,在泥盆紀演化出了四足形類,其中在泥盆紀末大滅絕一些因能用肺直接呼吸空氣而倖存的堅頭類在石炭紀演化成為四足動物,其餘留在水中的肉鰭魚類在之後的二疊紀末大滅絕中受到重創而衰落;輻鰭魚則出現稍晚,最早的「古鱈類」出現在泥盆紀中期,在泥盆紀末和二疊紀末兩次大規模生物集群滅絕重創了其它水生動物後獲得了空位發展的機會,其中在侏羅紀出現的真骨魚類更是在中生代成功占領了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絕大部分自游動物生態位,成為今日人類所熟悉的絕大多數魚類。
Remove ads
特徵
骨骼多為硬骨,身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有時裸露無鱗;無鰓裂,外被一骨質鰓蓋;一般具有鰾,大多是體外受精,卵生,少數為卵胎生。鰓的外側大多有鰓蓋保護,種類繁多但大小和形態有很大的差異。
分類
在舊有的分類學裡,硬骨魚並不包括四足類的陸生脊椎動物,然而,由於四足類演化自肉鰭魚類,如此,從支序分類的角度,傳統定義中硬骨魚便成了並系群,而包括輻鰭魚和肉鰭魚以下的硬骨脊椎動物(Euteleostomi)則可構成一個單系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分類學家將硬骨魚類的範圍延伸,使之涵蓋了所有四足類,構成一個與硬骨脊椎動物等義的單系群[3]。
輻鰭魚總綱(Actinopterygii),占現代魚類的90%以上。鰭條呈輻射狀。
肉鰭魚總綱(Sarcopterygii)的魚鰭中有一個中軸骨,在前鰭的基部上有明顯的肌肉組織與分開的兩片腹鰭,和之後兩棲動物和四足類動物的演化有直接的關聯性。
肉鰭魚總綱之下包括腔棘魚綱(Coelacanthimorpha)和肺魚四足綱(Dipnotetrapodomorpha)[2],後者又分為肺魚綱和四足形上綱,四足形上綱包括了現在陸地上所有的脊椎動物。
有頜下門 |
| ||||||||||||||||||||||||||||||||||||||||||
Gnathostomata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