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隆級小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科隆級小巡洋艦(德語:Cöln-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建造的最後一個小巡洋艦船級。它原計劃由十艘艦組成,但僅有首艦科隆號和德勒斯登號竣工。另有五艘艦已下水但未能完工,分別為威斯巴登號、馬德堡號、萊比錫號、羅斯托克號和女性之贊號;而已架設龍骨卻未下水的其餘三艘則分別為科隆代艦、埃姆登代艦和卡爾斯魯厄代艦[註 1]。該船級的設計是前身柯尼斯堡級的略微修改版本。
科隆號及德勒斯登號於1918年才加入公海艦隊,使得它們在戰爭期間的運用相對有限。它們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並參加了前往挪威攻擊英國船隊的無果艦隊行動。它們本應在戰爭的最後日子裡主導對英國商船的攻擊,目的是為引出英國大艦隊,並迫使其進行一場終極艦隊決戰,但威廉港兵變的發生導致該計劃被取消。戰後,兩艘同級艦均被扣押在斯卡帕灣並最終於1919年6月集體自沉。科隆號及德勒斯登號至今仍留存在斯卡帕灣海底。
Remove ads
設計
至1916年,德國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了十三艘小巡洋艦。為了取代它們,德意志帝國海軍一舉訂購了十艘新巡洋艦,這主要是基於戰時處境,《艦隊法》對建造艦數所做的限制已被打破,而它們的設計是在柯尼斯堡級的基礎上稍作改良。[2]與前級相比,科隆級艦隻有著更為傾斜的艏柱,增加了六台重油專用鍋爐及減少了八個燃煤鍋爐;其高射砲亦增至三門,並提高了續航距離,排水量則增加了約200噸。[3]
科隆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49.80公尺(491英尺6英寸)和155.50公尺(510英尺2英寸),有14.2公尺(46英尺7英寸)的舷寬,以及6.01公尺(19英尺9英寸)的前吃水和6.43公尺(21英尺1英寸)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5,620公噸(5,53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7,486公噸(7,368長噸)。船體採用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二十四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45%的雙層船底。這些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7名軍官和542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1艘哨艇、1艘駁船、1艘獨桅縱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德國海軍將這些艦隻視為良好的遠洋船具,運轉溫和。它們具有極強的機動性,轉彎半徑緊湊,但在入彎會會遭受速度損失。在滿舵的情況下,它們的降速則高達60%。此外,這些艦隻的艉部沉重。[4]
科隆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蒸汽輪機組成,它們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50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主機均由八台燃煤水管鍋爐和六台燃油雙頭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31,000匹軸馬力(23,117千瓦特),設計速度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但在試航中,科隆號達到了48,708匹軸馬力(36,322千瓦特)的最大功率和29.3節(54.3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而德勒斯登號則達到49,428匹軸馬力(36,858千瓦特)和27.8節(51.5公里每小時)。燃煤的貯存量按設計為300公噸(300長噸),但最多可搭載1,100公噸(1,100長噸)。重油貯量最初為200公噸(200長噸),但同樣可增加至1,050公噸(1,030長噸)。在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科隆號和德勒斯登號分別最多可以航行6,000海里(11,000公里)和5,400海里(10,000公里)。若將速度提升至25節(46公里每小時),則巡航範圍會大幅下降至1,200海里(2,200公里)。電力由兩台渦輪發電機和一台柴油發電機供應,可在22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300千瓦特(400匹馬力)的總電功率。轉向通過大型單舵控制。[4]
Remove ads
科隆級艦隻配備有八門單座安裝的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兩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5]對於科隆號,艦艏的兩門舷砲是安裝在艏樓甲板上,而同級其餘艦隻則是安裝在更低一層的上甲板中[4]。這些砲管在發射45.3公斤(100磅)砲彈的初速為840公尺每秒(2,800英尺每秒)。砲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7,600公尺(19,200碼)開外的目標。[6]它們共提供1040發彈藥,其中每砲130發。科隆級艦隻的防空武器由三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組成,均安裝在煙囪後方的中心線上,但其中一門於1918年移除。[4]它們在發射10公斤(22磅)砲彈的初速為750至770公尺每秒(2,500至2,500英尺每秒)[6]。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四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均安裝在艦舯的甲板旋轉發射器內。四艘同級艦也可攜帶多達200枚水雷。[4]
科隆級艦隻受到由克虜伯滲碳裝甲製成的水線裝甲帶保護;這條裝甲帶在艦舯的厚度為60公釐(2.4英寸),至艦艏處弱化為18公釐(0.71英寸)。艦艉則不設裝甲。甲板前側由60公釐厚的裝甲覆蓋,舯部為40公釐(1.6英寸)厚,艉部厚度則為20公釐(0.79英寸)。40公釐厚的斜面裝甲與甲板和水線裝甲帶相連。司令塔的側部有100公釐(3.9英寸)厚、頂部為20公釐厚。主砲則配備有厚度為50公釐(2.0英寸)的砲擋。水雷艙也受到20公釐厚的甲板裝甲和30公釐(1.2英寸)厚的側面裝甲保護。[4]
建造
全部十艘同級艦均於1915年和1916年開始架設龍骨。其中科隆號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承建,威斯巴登號和羅斯托克號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架設,萊比錫號、科隆代艦和埃姆登代艦的建造合同則授予了不來梅的威悉船廠。基爾的霍瓦茲船廠獲得了德勒斯登號和馬德堡號的訂單,而女性之贊號和卡爾斯魯厄代艦則由基爾的帝國船廠承建。[4][3]
由於戰時人員及物資匱乏,科隆號和德勒斯登號成為僅有兩艘完工的同級艦,它們分別於1916年10月5日和1917年4月25日下水[7]。威斯巴登號於1917年3月3日下水,當它於1918年12月被取消時,距離完工尚有五個月時間。馬德堡號隨後於1917年11月17日下水,並於距離完工前九個月被取消。萊比錫號於1918年1月28日下水,距離完工前七個月取消。羅斯托克號於4月6日跟進,也在完工前七個月取消。同年9月16日,女性之贊號成為同最後一艘下水的同級艦,並在距離完工前約十三個月取消。其餘三艘同級艦則是仍在滑道上時便遭取消。[8]
Remove ads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入役後,科隆號和德勒斯登號加入了公海艦隊[2]。它們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與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皮勞號、格勞登茨號、紐倫堡號和卡爾斯魯厄號在一起[9]。1918年4月23-24日,這些艦隻及時參加了一個前往挪威的大規模艦隊行動。第一與第二偵察集群、連同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意圖向一支前往挪威、戒備森嚴的英國護航隊發動襲擊,公海艦隊餘部則提供遠程支援。[10]然而,德國人未能找到船隊的位置,後者實際上在艦隊離港的前一天便已出航。結果,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中斷了行動並返回港口。[11]
1918年10月,兩艘同級艦本應隨第二偵察集群主導針對英國皇家海軍的終極決戰。其中科隆號、德勒斯登號、柯尼斯堡號和皮勞號將攻擊泰晤士河口的商船運輸,而集群其餘艦隻則要砲擊法蘭德斯的目標,目的是引出英國大艦隊。[9]此時已升任海軍總參謀長的海軍大將舍爾與公海艦隊新任總司令、海軍上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計劃不惜以艦隊一切代價儘可能重創英國海軍,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12]。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當天夜晚開始,圖林根號戰艦及其它幾艘戰艦的水兵發生叛變。[13]
在水兵叛亂期間,戰艦邊境總督號的船員曾拒絕為德勒斯登號的出航讓路;它將其中一座305公釐(12.0英寸)砲塔瞄準德勒斯登號,但在隨後又作出妥協,使後者離港。[14]然後,這艘艦去往斯維內明德,在那裡被部分鑿沉,之後又重新浮起並恢復適航狀態[15]。動盪最終迫使舍爾和希佩爾取消了行動[16]。當得知這一情況後,德皇威廉二世哀呼,「我已不再擁有海軍」[17]。隨著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的大部分主力——包括科隆號和德勒斯登號在內的共計74艘艦隻於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16][7]。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於1919年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占德國軍艦,卻不知截止日期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18]科隆號於13:50沉沒,且從未進行打撈拆解[8]。德勒斯登號也依然留存在斯卡帕灣的底部[19]。
1919年11月17日,在戰爭結束時尚未完工的其餘八艘同級艦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威斯巴登號曾短暫考慮完工,但仍於1920年拆解報廢。馬德堡號於1921年10月28日作價1300000馬克出售,並於次年在基爾拆解。萊比錫號和羅斯托克號於1921年出售,並在漢堡報廢。女性之贊號於1921年被拖曳至德意志造船廠拆解。卡爾斯魯厄代艦於1920年在滑道上拆卸,科隆代艦和埃姆登代艦分別於1921年6月21日和25日以400000馬克出售,它們均於同年在漢堡報廢。[8]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