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竹簀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竹簀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下轄的一個鎮[1],位於溧陽市北部,全鎮總面積為183.6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2]
Remove ads
歷史
在距今1萬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智人在竹簀境內生存。約6000年前的新時期時代,境內上莊、大家莊、西徐村、中梅村一帶已形成村落。周代,鄉民在今竹簀集鎮一帶沿北山河(今竹簀河)源頭溪澗兩岸而居,漸成村落。後因以竹搭橋而稱竹節橋。
秦朝實行郡縣制後,竹簀地區屬溧陽縣,此後隨縣域變遷,先後屬永平縣、永世縣、平陵縣、溧水縣,直至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溧陽縣、溧陽縣境開始穩定後,竹簀地區一直隸屬於溧陽縣。
宋、元、明三朝,竹簀鎮現境北境屬永泰鄉、南境屬來蘇鄉(大致以王渚村為界),東南端的瀨溪里和坡圩村一帶屬永西鄉。
明代句容袁巷上官張氏、金壇羅村葛氏定居竹節,建房置田,村落擴大。明朝萬曆四十年至十四二年間(1612-1614年),興工開挖北山河,引排山洪,水運暢通,兩岸居民日增,商貿興旺。萬曆年後建成生祠街,逐漸形成集鎮。
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在今竹簀集鎮置竹簀橋鎮,屬永泰區,竹簀之名由此而來。同時期還在王贅(今王渚村)設埠,屬來蘇區。
Remove ads
1910年(清宣統二年),溧陽撤區制改市鄉制,全縣設3市4鄉,竹簀現境屬來蘇鄉(駐別橋鎮)和永安市(駐南渡鎮)。
1929-1930年(民國18-19年),廢市鄉制,縣以下建區、鄉二級公所。全縣設9個區、271個鄉。竹簀橋區建立區、鄉公所。
1935年(民國24年),溧陽縣撤併區鄉,設6個區127個鄉鎮,同時鄉以下廢閭鄰制施行保甲制。竹簀橋區(第三區)置1鎮18鄉(竹簀橋鎮、蔭溪鄉、瓦陽鄉、北山鄉、髻南鄉、後周鄉、信行鄉、綢繆鄉、賢克鄉、德表鄉、蔭梓鄉、余橋鄉、前馬鄉、合議鄉、瀨陽鄉、洙溪鄉、安仁鄉、永豐鄉),區公所駐地竹簀橋。
1937年(民國26年),溧陽縣鄉鎮大幅合併至72個,至1945年又減至55個。其中,竹簀區轄7個鄉,分別為前溪鄉、中余鄉、竹簀橋鄉、安義鄉、瓦溪鄉、賢德鄉、綢繆鄉。
1947年(民國36年),國民政府重建鄉鎮體制,溧陽縣設7區36鄉鎮,第三區(竹簀區)轄竹溪鎮、後周鎮、綢繆鎮、來蘇鄉、安義鄉。
是年10月,全縣合7區為4區,其中,第三區與第二區(別橋區)合併,設綢繆區署。
1948年,撤銷區署。撤安義鄉分入竹溪鎮和來蘇鄉,竹溪鎮改稱竹安鄉。
1949年5月,建立竹簀區、竹安鄉、來蘇鄉人民政府。區政府駐竹簀集鎮。
1949年9月,全縣分22鄉鎮為81鄉鎮,竹安鄉分設竹簀、王渚、路東、陸笪、朝陽、瓦陽6個小鄉,來蘇鄉分設來蘇、洙湯、東湖、余橋、瀨陽5個小鄉。另劃入西沈、下梅2個小鄉,竹簀區共轄13個鄉。1950年來蘇鄉更名為前馬鄉。
1956年3月,竹簀區13個鄉合併為竹簀、瓦陽、西沈、前馬4鄉,東湖鄉併入南渡區下轄的舊縣鄉,別橋區的後周鄉劃歸竹簀區。
1956年5月,竹簀區西沈鄉的許莊村、前塘村、金山後選區(三地今屬金壇市薛埠鎮上阮村和山蓬村)劃歸金壇縣。
1957年,溧陽縣撤區並鄉,撤銷竹簀區,瓦陽鄉併入竹簀鄉,西沈鄉併入後周鄉(今屬別橋鎮)。
1958年9月,竹簀鄉改為竹簀人民公社,前馬鄉改為火箭人民公社(同年10月又改為前馬人民公社),1961年新增設陸笪、余橋2個人民公社,後均在1983年5月恢復為鄉建制。
1985年,竹簀撤鄉建鎮,改稱竹簀鎮。
1992年9月,撤銷陸笪鄉併入竹簀鎮。
2000年初,前馬鄉、余橋鄉合併為前馬鎮。
2007年3月,竹簀鎮和前馬鎮合併,設立新的竹簀鎮,鎮政府仍駐竹簀村。調整後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83.6平方公里,人口6.59萬,轄1個社區、27個行政村。
2020年7月,瀨陽、道人渡、余橋3個行政村劃歸崑崙街道。調整後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63.96平方千米,人口5.33萬人,轄2個社區、15個村。
地理
行政區劃
竹簀鎮下轄2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分別是:[3]
竹簀社區、前馬鎮社區、竹簀村、中梅村、北村村、南旺村、長崗村、前村村、王渚村、姜下村、陸笪村、下宅村、陶莊村、前馬村、洙湯村、西芮村、水西村、余橋村、瀨陽村和道人渡村。
1983年5月人民公社制恢復為鄉建制,同時下轄的大隊改稱行政村。竹簀(1985年撤鄉建鎮)、陸笪、前馬、余橋4個鄉分別轄25個、10個、13個、16個行政村。
1992年9月,撤銷陸笪鄉併入竹簀鎮。竹簀鎮轄35個行政村。
2000年1月,前馬鄉、余橋鄉合併為前馬鎮。前馬鎮轄29個行政村。
2001年5月10日,前馬鎮29個行政村合併為11個行政村;5月16日,竹簀鎮35個行政村合併為16個行政村。
2007年3月24日,前馬、竹簀兩鎮合一,新的竹簀鎮轄1個社區、27個行政村、294個自然村。
2009年8月,竹簀鎮27個行政村合併為18個行政村。
2020年7月,瀨陽、道人渡、余橋3個行政村劃歸崑崙街道。[2]
Remove ads
交通
- 竹姚線(竹簀至上姚):1958年新建碎石路。2005年改建為6米寬混凝土路面,2013年將104國道至青墩高鐵上跨橋段改建為二級瀝青公路。
- 竹煤線(竹簀至竹簀煤礦):原指竹簀煤礦茶場至西湯至竹簀煤礦公路,是竹簀煤礦的專線公路,1970年代初修建,碎石路面。現指由竹簀集鎮至竹簀煤礦的公路,1997年冬和1999年以劉莊為界南北分兩期改建為混凝土路面,2008年全線拓寬路基,後於2013年初改建為三級瀝青公路。
- 竹後線(竹簀至後周):1974年新建碎石路。中梅至後周段於2004年改建為上上線。
- 劉陸線(劉莊至陸笪):1977年新建碎石路,後改建為混凝土路面、瀝青路面。
- 舊水線(舊縣至水西):1982年建成碎石路,1985年改建為瀝青路。
- 水前線(水西至前馬):1984年建成碎石路,其中宋巷至前馬段後為溧竹線的一部分,水西至宋巷段於2001年改建為瀝青路面,2005年拓為二級瀝青公路。
- 溧竹線(溧城至竹簀):1986年余橋至溧城段通車,1994年全線建成瀝青公路,2004年12月改建為二級瀝青公路。
- 上上線(上興至上黃):2004年12月新建為二級瀝青公路,其中中梅至後周段利用竹後線改造。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