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博訥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納博訥戰役發生於西元737年,由代表安達盧斯的塞普提曼尼亞奧瑪亞哈里發國總督尤素福·阿爾-菲赫里率領的阿拉伯與柏柏爾穆斯林軍隊,對抗由加洛林公爵查理·馬特領導的法蘭克王國基督教軍隊[1][2][3][4]。
Remove ads
背景
塞普提曼尼亞位於高盧南部,是西哥德王國尚未被征服的最後一個省份[6] 。倭馬亞王朝入侵此地,目的是鞏固他們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領土成果[6] 。719年,倭馬亞軍隊開始進軍塞普提馬尼亞[6]。
該地區於719年由安達盧斯瓦利——薩姆·伊本·馬利克·考拉尼率軍入侵[6],並於720年被阿拉伯和柏柏爾軍隊佔領[1][3]。納博訥(Narbonne)改名為阿爾布納(Arbūnah),並成為未來軍事行動的基地[7]。
到721年,薩姆得到增援,準備攻打土魯斯,希望如同征服塞普提馬尼亞一般攻下亞奎丹。然而,他在721年的土魯斯戰役中遭遇慘敗,由亞奎丹公爵偉大的奧托領軍的基督徒軍隊擊潰了穆斯林,取得關鍵勝利[5]。在此戰役中,薩姆受重傷,最終在納博訥身亡[5]。
在720年代,穆斯林軍穩固控制納博訥,並從海上獲得補給。他們於725年攻下塞普提馬尼亞西北邊緣的卡爾卡松,並突襲其他城市。731年,塞爾達尼亞地區的柏柏爾領主穆努扎與奧托聯盟,叛變對抗哥多華埃米爾國,但最終被白衣大食指揮官阿卜杜勒殺死。737年,查理·馬特在攻下攻下亞維農後,率軍圍攻納博訥[2],但無法攻克該城[4]。之後,法蘭克軍轉向尼姆、阿格德與貝濟耶進攻[2][4]。
Remove ads
戰鬥
737年,加洛林公爵查理·馬特再次進攻納博訥[2][4] ,但當地的哥特人和高盧-羅馬貴族結成軍事與政治聯盟[8],對抗法蘭克勢力擴張。儘管查理試圖征服整個塞普提馬尼亞,但其軍隊無法攻克納博訥[2]。當阿拉伯軍隊從伊比利亞半島派遣援軍時,法蘭克軍在現今奧德省的貝爾河口成功攔截,並取得重大勝利[2][5] 。隨後,法蘭克軍隊轉向攻擊尼姆[2][4]。
撤退
如果法蘭克宮廷長查理·馬特願意投入軍隊和全部資源進行無限期圍攻,他或許能夠攻占納博訥,但他不願意或無法這樣做[2]。他很可能發現阿基坦公爵霍納德一世正在威脅他與北方的交通線。此外,普羅旺斯的貴族莫龍德從他未被征服的城市馬賽,從後方發動了反抗他的叛亂[9] 。與此同時,法蘭克國王還可能認為,透過摧毀塞普蒂曼尼亞的阿拉伯穆斯林軍隊,並將剩餘的阿拉伯和柏柏爾駐軍限制在納博訥城內,他的主要目標已經實現;於是不再選擇繼續進攻[1]。
739年下半,查理再次發動軍事行動,驅逐不再受安達盧斯支援的莫龍德,奪回馬賽與普羅旺斯控制權。根據保羅執事所著的《倫巴底人史》,當穆斯林得知查理與倫巴底人結盟後,便從該地撤軍,致使穆斯林軍隊與莫龍德勢單力薄,不敢應戰。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