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瓦拉
西班牙自治社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納瓦拉(西班牙語:Navarra,西班牙語發音:[naˈβara];巴斯克語:Nafarroa,巴斯克語發音:[nafaˈroa];奧克語:Navarra,奧克語發音:[naˈbaʁɔ]),正式名稱是納瓦拉特許共同體(Comunidad Foral de Navarra),常稱納瓦拉自治區,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自治區。自治區僅轄納瓦拉一省,總面積10,391平方千米[1],2017年總人口643,234[2]。首府為潘普洛納。
Remove ads
歷史
第一次出現在書面文獻上的納瓦拉的名稱可以追溯到9世紀早期,在法蘭克王國史學家艾因哈德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大帝的編年史著作中,出現了諸如「navarros」的表記。[3]其他的晚期著作如《法蘭克王國編年史》記載有「nabarros」。該名稱的詞源主要有2種說法:[3]
在中世紀早期,納瓦拉自治區居民以巴斯克人為主。位於埃布羅河和加龍河之間的土地叫作「巴斯科尼亞」,在卡斯提亞貴族統治之下被聯合起來。在穆斯林入侵和查理曼的法蘭克帝國擴張之後,這片土地被分裂,並最終於九世紀時形成了兩個主要的王國卡斯提亞王國和潘普洛納王國。經歷了封建制,並受到它的強大鄰居亞拉岡、卡斯提亞和法國的影響。
6世紀的伊比利半島在西哥特人的統治下沒有發生地震式的政治事件。伊比利半島上的國王們在保留羅馬的舊有行政方式上比墨洛溫王朝統治者們更成功些,特別是在估稅和收稅方面。他們在統治早期比墨洛溫王朝缺乏一個宗教方面的重要優勢,因為信奉亞流派的西哥德統治者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羅馬人以及猶太教臣民在信仰上並不統一。
711年4月29日,「塔里克的山峰」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帶領剛皈依伊斯蘭教不久的柏柏爾人軍隊在直布羅陀登陸,開始一連串的征服行動,瓜達萊特戰役不是一次孤立的柏柏爾人襲擊,它是一系列跨過直布羅陀海峽的柏柏爾人突襲的延續,這些突襲者在之前已洗劫了伊比利南部的幾個城鎮,可能自705-706年征服丹吉爾以來,柏柏爾人就開始了騷擾。
711年,貝提卡的公爵羅德里克在瓜達萊特戰役戰敗並被入侵的穆斯林殺死,其遺孀伊吉羅娜據傳與西班牙的第一位穆斯林總督阿卜杜勒·阿齊茲·穆薩·努賽爾結婚。西班牙被伊斯蘭教將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征服,此時另一個國王阿基拉二世統治了西哥特王國的東北部巴斯克,他與羅德里克的關係尚不明確。阿基拉二世的硬幣據調查比羅德里克的要多,調查結果尚在領土部份兩人沒有重疊,西哥特王國可能在曾被分為兩派統治。從後來的中世紀基督教編年史中推斷,羅德里克的前任維蒂扎對猶太人的溫和政策引起了反對,導致羅德里克跟阿基拉二世發起政變。
由於兩人的嚴苛統治,導致伊比利半島上的猶太人摩爾人巴斯克人替倭馬亞王朝軍隊部隊提供了幫助。穆斯林著作《軼事集》記載,考拉·亞胡迪統領著一支由猶太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混合部隊,在作戰中表現出色。[5] [6] 穆斯林勝利之後,猶太人占據了多個城市,甚至被穆斯林委託駐守塞維亞,哥多華和托雷多。[7]歷史學家湯普森說:「無論西哥德人迫害猶太人的理由是什麼,這都導致了發起迫害的人的徹底滅亡。」[8]但是,《莫扎拉比編年史》並未記錄猶太人參與了穆斯林。
778年,法蘭克君主查理大帝南下進軍受挫,他率領兵將穿過龍塞斯瓦列斯山口回朝時,遭到巴斯克人伏擊。後來巴斯克人獨立,以庇里牛斯山為界卡斯提亞、潘普洛納和亞拉岡、索夫拉韋、里瓦戈爾薩(後來的亞拉岡王國)和帕拉斯成為擁有巴斯克人口的主要區域實體,所建立的國家到905年改稱為納瓦拉王國。
824年納瓦拉王國成立時,當地的巴斯克地區領導人伊尼戈·阿里斯塔加冕為潘普洛納國王,並領導了反抗法蘭克區域政權的鬥爭。
費爾南多二世征服了伊比利半島上的最後一個伊斯蘭教國家格拉納達(1492年),從而結束了西班牙歷史上的收復失地運動。
1509年,費爾南多以攝政名義架空自己的女兒卡斯提亞女王胡安娜並將其囚禁。費爾南多於1512年後吞併了納瓦拉王國的南方領土(上納瓦拉)並宣稱繼承納瓦拉王位,達成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實權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1516年費爾南多死後,胡安娜的長子卡爾以與母共治的名義繼位,即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因而建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並為了獨攬大權繼續將胡安娜囚禁至死。1524年上納瓦拉成為西班牙統一王國的一部分。期間納瓦拉的北方(下納瓦拉)以庇里牛斯山為界,依然保持獨立,仍稱納瓦拉王國。
母親為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父親為波旁家族納瓦拉配國王安托萬·德·波旁的納瓦拉的亨利於三亨利之戰取勝(1585-1589年,有的說法是1584-1593年;三亨利指:亨利三世、吉斯的亨利、納瓦拉的亨利)成為於1589年成為法國國王,使得納瓦拉王國與法國成為同君聯合,1620年被正式併入法國,納瓦拉的剩餘部分被整合進法國。
亨利即法國波旁王朝第一代君主亨利四世,他的四世孫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即費利佩五世,創建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
1833年,西班牙君主不再自稱納瓦拉君主。
地理
本區位置偏北,冬季寒冷,冰雪覆蓋,但雨水充足。
Remove ads
人口

納瓦拉歷史人口變化圖 |
![]() |
來源:INE[12][13] |
經濟
納瓦拉南部平原種植小麥、蘆筍和青椒等。
文化
納瓦拉首府潘普洛納以奔牛節聞名於世。
政治
納瓦拉與鄰邦巴斯克地區來往密切,語言有相當的共通性,歷史和風俗習慣也大致相同,但由於政治立場不同而各行其道。內戰時,納瓦拉的保守派加入了弗朗哥陣營,而巴斯克地區三省則押注於共和政府這一邊,雙方勢同水火。
弗朗哥死後,巴斯克民族主義領袖,起草擬定區域性自治綱領,企圖把納瓦拉拉入加盟。但納瓦拉還是成立了自己的自治區。
著名人物
- 方濟·沙勿略(1506-1552):天主教聖人。
- 米格爾·塞爾韋特(1511-1553):人文主義者、神學者。
-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1844-1908):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 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1852-1934):神經解剖學者,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拉斐爾·莫內歐(1937-):建築家。
- 米格爾·安杜蘭(1964-):自行車競技選手,環法自行車賽個人綜合5連霸。
- 伊昂·安東尼·戈伊科切亞(1965-):職業足球運動員。
- 費蘭度·路蘭迪(1985-):職業足球運動員。[14]
參閱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