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加1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維加1號(俄語:Ве́га-1)為前蘇聯一艘與維加2號一起用於執行維加計劃的太空探測器。該飛船由早期金星系列飛船升級而來,為巴巴金航天中心設計,希姆基拉沃契金設計局製造的 5VK 型太空飛行器。其名稱「維加」(VeGa)為俄語中金星(Venera)和哈雷(Galleye)二詞組合而成。
Remove ads
該飛船由二塊大型太陽能板提供電源,攜帶的儀器包括碟形天線、照相機、光譜儀、紅外探測儀、磁強計和電漿體探頭等。1984年12月15日 ,4.92噸(10850磅)的飛船安裝在質子8K82K火箭頂部艙中,從哈薩克斯坦丘拉塔姆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維加1號和2號都屬於三軸穩定系統,為防避哈雷彗星塵埃的撞擊,飛船上加裝了雙重防護罩[2]。
Remove ads
金星任務
1985年6月11日,維加1號下降艙抵達金星,兩天後從太空飛行器中釋放。該模塊是一重1500千克(3300英磅)、直徑240厘米的球體,包括了一架地表著陸器和一隻探測氣球,而太空飛行器則利用金星進行了一次重力助推機動,繼續執行與哈雷彗星的相會任務[3]。

表面著陸器與維加2號以及之前的6次「金星號」任務一樣,主要目的是研究金星大氣和暴露的表面。科學有效載荷包括紫外線光譜儀、溫度和壓力傳感器、濁度計、氣相色譜儀、X射線光譜儀、質譜儀和一架表面取樣裝置,其中的一些設備(紫外光譜儀、質譜儀和測量壓力和溫度的裝置)是與法國科學家合作開發的[3],由於探測器在夜間著陸,所以沒有拍攝到任何圖像。
著陸器成功降陸在阿佛洛狄忒高地以北的美人魚平原(Mermaid Plain),坐標為北緯7.2度、東經177.8度。由於氣流過度湍急,一些原屬地表進行的實驗在距地面20公里的高空被意外提前激活,最終只有質譜儀返回了數據[4]。
Remove ads

1985年6月11日世界時2點6分10秒(地球接收時間:莫斯科時間上午5點6分10秒),維加1號著陸器/氣球艙約以11公里/秒的速度進入金星大氣層(海拔高度125公里)。大約2點6分25秒,系附著降落傘的登陸器艙蓋在距地表64公里的高度打開。15秒後,在63公里的高空釋放了艙蓋和降落傘。40秒後,在北緯8.1°、東經176.9°,海拔61公里處,降落傘將氣球包拉出艙室。在進入大氣層200秒後,第二具降落傘在55公里的高度打開,抽出了摺疊的氣球。100秒後,氣球在54公里處完成充氣,降落傘和充氣系統被拋棄。當氣球到達大約50公里時,壓載物被丟棄,氣球在釋放後的15至25分鐘內又回升至53至54公里之間的穩定高度。
這意味著金星三層雲系中最為活躍的中間層,其穩定高度為53.6公里,氣壓535毫巴,溫度300-310K。該氣球在風向幾乎恆定的橫向氣流中,約以平均69米/秒(248公里/小時)的時速向西漂移。從夜晚穿過晨昏圈至次日白天12點20分,共漂浮了8500公里。探測氣球在白天繼續工作,直止6月13日世界時0點38分,從北緯8.1度、東經68.8度處接收到了最後發出的信號,總計橫移了11600公里,大約為金星周長的30%。此後,不知道該氣球又漂移了多遠[4]。
哈雷任務
與金星交匯後,維加號母船利用它的引力,也稱重力助推變軌飛往了哈雷彗星。
1986年3月4日,維加2號開始傳回圖像以幫助歐空局喬托號近距離飛越哈雷彗星。來自維加號的早期圖像顯示,彗星有二處亮區,最初認為是雙慧核,後來被證明這只是彗星發出的兩束噴流。圖像還顯示慧核較為幽暗,紅外分光計測得的溫度讀數在300K到400K之間,比之前預期的冰體溫度要高得多,結論是彗星的冰體表面有一層薄薄的覆蓋層。
3月6日(格林威治時間7:20:06),維加1號抵達與彗核距離最近的8889公里處。在穿過彗星周圍的氣體雲時,它通過不同濾鏡拍攝了500多張照片。儘管飛船受到塵埃的重創,但在交匯過程中,沒有一台儀器失靈。
在相距最近的3小時中,對彗星進行了密集的數據採集,以測量其慧核的物理參數,如尺寸、形狀、溫度和表面屬性,以及研究彗發的結構與動態、慧核附近的氣體成分、塵埃粒子的構成、質量分布與慧核距離間的變化關係,以及彗星與太陽風之間的相互作用等。
維加號的圖像顯示,哈雷彗星的慧核大約14公里長,自轉周期約53小時。塵埃質譜儀探測到類似碳質球粒隕石成分的物質,還探測到籠狀冰。
在1986年3月7和8日的成像任務結束後,維加星1號飛向了深空。維加1號和維加2號總共傳回了大約1500張哈雷彗星的圖像。維加1號於1987年1月30日耗盡姿態控制推進劑,而地球與維加2號的聯繫則一直持續到1987年3月24日。
當前維加1號仍盤旋在環太陽的日心軌道上,主要軌道參數為:近拱點0.7個天文單位,遠拱點0.98個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0.17°,軌道傾角2.3°,軌道周期281天。
Remove ads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