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緩激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緩激肽(英語:Bradykinin)是引起血管擴張的一種肽,因此導致血壓降低。一類名叫ACE抑制藥的用於降血壓的藥物會增加緩激肽的濃度(通過抑制其降解)進而降低血壓。緩激肽是通過釋放前列環素、一氧化氮以及內皮衍生的超極化因子作用於血管的。
Remove ads
結構

緩激肽是一種含有九個胺基酸的肽鏈。緩激肽的胺基酸序列是 Arg-Pro-Pro-Gly-Phe-Ser-Pro-Phe-Arg (RPPGFSPFR)。其化學式為C50H73N15O11。
合成
激肽-激肽釋放酶系統通過溶蛋白性裂解其激肽原前體而產生出緩激肽,這裡的激肽原前體是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或HK),完成此過程的酶為激肽釋放酶。
代謝
在人體中,緩激肽被三種激肽酶降解: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氨肽酶P(APP)以及羧肽酶N(CPN),他們分別切割7~8、1~2和8~9號位肽鍵[1][2]。
生理學作用(功能)
緩激肽是一種強大的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劑,會導致非血管的平滑肌收縮,增加血管通透性並且亦涉及到疼痛的機制。緩激肽也會導致尿鈉增多,有助於降低血壓。
緩激肽會使新皮質的星形膠質細胞內部鈣離子水平升高,致使它們釋放穀氨酸[3]。
在某些使用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ACE)抑制藥的病人中,緩激肽被認為是導致乾咳的誘因。這種難以治療的咳嗽通常是由於停止ACE抑制藥的治療而導致的。在此種情況下,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被用於下一步治療。
緩激肽的活性過高被認為在一種名叫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罕見疾病中扮演了角色,這種病曾被稱為遺傳性血管-神經水腫[4]。
分娩後嬰兒首次分泌的緩激肽會導致動脈導管收縮並最終使其退化,形成肺動脈干與主動脈弓之間的動脈韌帶。
- B1受體(亦稱為緩激肽受體B1)僅在作為組織受傷的結果下被表達,並推測其在慢性疼痛之中起作用。亦發現這一受體在炎症反應中起到作用[5]。最近,現已表明激肽B1受體會通過產生趨化因子CXCL5而招募嗜中性粒細胞。此外,現發現內皮細胞是這一B1受體-CXCL5通路的潛在來源[6]。
- The B2受體是組成型表達產物且參與緩激肽的血管舒張作用。
激肽B1與B2受體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
歷史
緩激肽於1948年由三名工作於Maurício Rocha e Silva領導的巴西聖保羅生物學會中巴西生理學家與藥理學家發現的。
用於治療的可能性
另見
- 低血壓輸血反應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