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軍事援助越南司令部-研究觀察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軍事援助越南司令部-研究觀察團(英語: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Studies and Observations Group, 縮寫為MACV-SOG或SOG), 簡稱為美軍援越司令部-研究觀察團或研究觀察團,是美國一支高度機密的聯合特種作戰特遣隊,在越南戰爭之前和期間進行隱蔽的非常規戰爭行動。
Remove ads
成立於1964年1月24日,研究觀察團曾在越南共和國(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寮國和柬埔寨執行戰略偵察、俘虜抓捕、人員營救、特工行動以及心理戰等任務。
研究觀察團參與了越南戰爭中的大多數戰役,包括北部灣事件、新春攻勢、突擊隊狩獵行動、柬埔寨戰役、藍山719行動和復活節攻勢等。而作為「越南化」政策的一部分,研究觀察團在1972年4月30日解散,次日重組並降編為158戰略技術署援助小隊(Strategic Technical Directorate Assistance Team 158),以協助並轉交其業務予南越軍總參謀部技術署。
研究觀察團也被認為是美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聯合特種作戰特遣隊,為後來的特種部隊提供了經驗[1]。
Remove ads
任務
研究觀察團的任務是對北越進行一系列非常規戰爭行動[2],主要是:戰略偵察,包括在寮國和柬埔寨對胡志明小道和西哈努克小道進行偵察、在邊境地區安裝電子傳感器、抓捕敵方俘虜和轟炸效果評估等;在東南亞各地進行戰俘營救行動和搜救任務;訓練當地人,將其空投至敵後行動;通過播送電台、投放傳單等宣傳攻勢的心理戰;突襲北越海岸、抓捕漁民的海上行動以及破壞、誘敵、削減資源等行動[1]。
組織
作為一支聯合特遣隊,研究觀察團的規模並不固定。1964年至1972年之間約有7800人在此服役過,最多時則有約2000名成員[3],這些人來自於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美國空軍、美國海軍陸戰隊武裝偵察部隊以及中央情報局等單位。此外,研究觀察團有大量的當地僱傭兵,包括越南人、儂族、高地民族或柬埔寨人等[1]。
研究觀察團的總部位於西貢,在1965年至1966年期間組建了多個分支作戰單位,分別為[4][5]:
- 31作戰隊(OPS-31),負責海上作戰,基地位於峴港。
- 行動32作戰隊(OPS-32),負責空中支援,下屬第1飛行分隊(1st Flight Detachment),機組人員僱傭自臺灣來的中華民國空軍;美國空軍第15特戰中隊;第20特戰中隊,代號「綠色大黃蜂」(Green Hornets)和「小馬特快」(Pony Express);南越空軍第219中隊,代號「王蜂」(Kingbee)。基地位於芽莊和泰國那空帕儂。
- 33作戰隊(OPS-33),負責心理戰,基地位於西貢。
- 34作戰隊(OPS-34),負責特工行動的空降訓練,當地僱傭兵的訓練基地位於隆城,美軍的訓練基地位於欽德。
- 35作戰隊(OPS-35),負責地面作戰。下屬峴港的北部指揮部(Command and Control North),負責越南北部和寮國北部的行動;崑嵩的中部指揮部(Command and Control Central),負責寮國南部和柬埔寨北部的行動以及邦美蜀的南部指揮部(Command and Control South),負責越南南部和柬埔寨大部的行動。這些指揮部同時也隸屬於第5特種作戰群,後者也為行動提供人手[3]。每個指揮部都有營級規模,擁有各自的偵察小隊(Reconnaissance teams)和代號「戰斧」的連級反應部隊(Reaction/Exploitation force)。偵察小隊通常由2-3名美軍和6-9名當地人組成;反應部隊主要由當地人組成,指揮官則由來自美國陸軍第1特種部隊群的美軍擔任,代號「蛇咬傷」(Snakebite)[6][7]。
- 聯合人員搜救中心(Joint Personnel Recovery Center),負責戰俘營救[8]。
研究觀察團的歷任團長如下[5]:
- 陸軍上校 克萊德·羅素(Clyde Russell),1964年至1965年
- 陸軍上校 唐納德·布萊克本(Donald Blackburn),1965年至1966年
- 陸軍上校 約翰·K·辛拉布(John K. Singlaub),1966年至1968年
- 陸軍上校 史蒂夫·卡瓦納(Steve Cavanaugh),1968年至1970年
- 陸軍上校 約翰·F·薩德勒(John F. Sadler),1970年至1972年
Remove ads
歷史
早在1956年,中央情報局就開始了對北越的秘密行動。隨著越南戰爭的逐步升級,為了對北越進行更有效的特種作戰,中央情報局的秘密行動項目被移交至軍方。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於1964年1月24日創建了研究觀察團,一支附屬於美國軍事援助越南司令部的絕密非常規戰爭聯合特遣隊[9]。研究觀察團實際聽令於反叛亂與特殊活動特別助理(Special Assistant for Counterinsurgency and Special Activities)及其在五角大樓的下屬,因為美軍援越司令部的指揮官威廉·威斯特摩蘭上將並沒有權力在南越境外展開行動[10]。
研究觀察團接手了中央情報局的秘密行動,這些行動被命名為行動34A,內容主要是訓練當地人對北越發動心理戰、海上突襲或深入敵後進行破壞、情報搜集的長期特工行動,旨在逼迫北越停止對南越境內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支援[11]。
為了進行心理戰,研究觀察團虛構了一個名為愛國者神劍聯盟的組織。北越漁民被綁架並扣押在南越峴港外的占婆島。他們被告知小島在北越境內,由愛國者神劍聯盟控制。團體的成員則是南越人,向漁民宣傳反對中國干涉越南等思想[12]。研究觀察團通過播送電台、投放固定調頻的收音機和傳單來營造這一組織[13]。而作為海上突襲的一部分,1964年7月31日,南越海軍的4艘砲艇和突擊隊對北越海岸外的湄島和紐島發動攻擊,就此引發了北部灣事件,標誌著越南戰爭的進一步升級[14]。長期特工行動則不盡人意,1964年至1967年期間,空投至北越的大約300名特工在抵達目的地途中或不久便被殺或被捕[15]。
Remove ads
由於越南人執行的跨境偵察行動的失敗,美軍援越司令部決定行動必須有美軍的參與[16]。1965年9月21日,五角大樓授權研究觀察團從南越西部邊境進入中立國寮國偵察胡志明小道,行動代號「閃銅」(Shining Brass),由位於峴港的指揮部指揮[17]。偵察小隊經過訓練之後從前進行動基地出發,乘直昇機穿越邊境。任務是進入目標區域,搜集情報並儘可能久地保持匿蹤。通訊由前進空中管制員保障,讓小隊可以呼叫空襲或直昇機撤離[18]。10月18日開始第一次任務,目標為一座位於寮國境內24公里,165號公路上的卡車終點站。任務成功,對終點站呼叫了88架次的轟炸[19]。美國駐寮國大使威廉·蘇利文被授予了寮國境內行動的控制權。他對研究觀察團的行動作出了一系列限制,包括滲透的深度、目標的選擇、行動的時長等,導致大使和研究觀察團官兵之間不和,後者諷刺蘇利文為「陸軍元帥」[20]。

1965年末,研究觀察團分別為心理戰、海上、空降和空中行動組建了分支單位[21]。1966年,聯合人員搜救中心成立。任務是搜集與協調有關己方戰俘的情報、在東南亞執行代號為「強光」(Brightlight)的救援任務[8]。同年建立了為偵察小隊提供支援的反應部隊[3]。
1967年,美軍援越司令部已經明確北越在中立國柬埔寨建立了後勤系統。研究觀察團受命進入柬埔寨進行偵察,行動代號「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由位於邦美蜀的指揮部指揮[22]。偵察小隊面臨比在寮國行動更多的限制,他們必須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戰鬥,小隊的規模比在寮國時更小,空中支援也受限[23]。同年研究觀察團開始了長子計劃,將做過手腳的彈藥混入敵方的武器中[24],還參與了馬斯爾·肖爾斯行動,任務是偵察並在非軍事區西部和寮國東南部安裝電子傳感器[25]。由於行動34A中長期特工行動的失敗,研究觀察團開始了新的特工項目,也就是對敵方後勤路線進行偵察的短期道路監視與目標獲取(Short Term Roadwatch and Target Acquisition)[26]。
北越在1968年發動了新春攻勢,迫使研究觀察團在北越的行動暫停,專注於在南越境內支援前線部隊[27]。8月22日晚,新春攻勢第三階段期間,4號前進行動基地遭受襲擊,17名美軍特種部隊士兵陣亡,這也是研究觀察團在越南戰爭中的單日最高傷亡[28]。美國與北越隨後舉行和談,研究觀察團對北越的心理戰和特工行動只得結束[27]。同年,研究觀察團參加了對胡志明小道進行轟炸的突擊隊狩獵行動,在寮國執行了偵察、傳感器安置、竊聽和轟炸效果評估的任務[29]。
1970年9月11日,研究觀察團的反應部隊和16名美軍開始了順風行動,深入寮國對北越軍隊進行牽制,為寮國皇家陸軍提供支援[30]。同年,美國和南越入侵柬埔寨,在5月開始了對柬埔寨的空襲,研究觀察團在柬埔寨的偵察小隊因此獲得了所需的空中支援[31]。11月21日,研究觀察團參與了突襲山西戰俘營的象牙海岸行動[32]。
Remove ads
1971年美軍開始撤出南越。作為越南化的試水,美國准許南越發動藍山719行動,以進入寮國切段胡志明小道[33]。南越軍隊主導了戰鬥,研究觀察團的偵察小隊在行動開始前牽制了敵人,並在最後掩護南越部隊撤退,但不被允許參與行動的主體部分[34]。3月底,第5特種作戰群撤回美國,反應部隊被解散,指揮部被重命名為特遣隊顧問部(Task Force Advisory Elements)。對研究觀察團來說,越南化已經接近完成[35]。
1972年初,美國人已經不被允許進入寮國或柬埔寨行動[1]。業已更名為「燎原之火」(Prairie Fire)和「塞勒姆屋」(Salem House)的寮國和柬埔寨跨境行動再次分別更名為「芙蓉」(Phu Dung)和「糖棕」(Thot Not),由當地人組成的特別突擊隊(Special Commando Units)繼續執行[5]。3月30日,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跨境行動不得不中止。正如在春季攻勢中,研究觀察團專注於在境內支援前線部隊。4月30日,研究觀察團被解散[36]。地面作戰單位解散,由聯絡處顧問分遣隊(Liaison Service Advisory Detachments)替代。空中作戰單位解散。聯合人員搜救中心改歸聯合傷亡人員處理中心(Joint Casualty Resolution Center)。心理戰相關人員和設備移交予南越軍總參謀部技術署和公共事務聯合辦公室(國防部、國務院、新聞署跨局處編成)[37]。5月1日,研究觀察團重組為158戰略技術署援助小組(Strategic Technical Directorate Assistance Team 158),負責協助南越軍技術署接管研究觀察團的業務並提供建議和技術支援,直到1973年3月12日解散為止[38]。
Remove ads
裝備
由於研究觀察團是一支非常規戰爭部隊,所以使用的裝備和常規部隊有所不同,會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選擇不同的裝備[1],行動也時不會攜帶身份牌或部隊標識。最常用的武器是CAR-15卡賓槍。有時會選擇敵方武器,例如AK-47突擊步槍。還使用過為了行動方便被鋸短槍管的M79榴彈發射器等武器。最常用的制服是虎紋迷彩服,裝具則通常經過改裝。而為了減少行動時發出聲音,有時會使用帆布帶或膠帶作為武器背帶[39]。呼叫空中支援時使用的是黃色煙幕彈而不是綠色,以便在叢林中有更好的辨識度[40]。 以下是SOG曾經使用過的部分武器:
M16/M16A1突擊步槍
CAR-15卡賓槍
56式自動步槍(大量繳獲使用)
M14自動步槍
M21狙擊手武器系統
卡爾·古斯塔夫M/45衝鋒槍
烏茲衝鋒槍
湯普森衝鋒槍
M3衝鋒槍
斯登衝鋒槍
M60通用機槍
RPD輕機槍(大量繳獲使用,部分被鋸短槍管及移除兩腳架以增加機動性)
M1911A1手槍
白朗寧大威力手槍
威爾羅德消音手槍
M79榴彈發射器(部分被鋸短槍管及槍托以增加機動性)
中國湖泵動式榴彈發射器
XM148榴彈發射器(下掛在M16/M16A1護木下)
M203榴彈發射器(下掛在M16/M16A1護木下)
研究觀察團使用過多種空中載具,例如經過改裝的C-123運輸機(第1飛行分隊)、MC-130E特種飛機(第15特種作戰中隊)、CH-3C/E直昇機(第20特種作戰中隊)、UH-1直昇機(第20特種作戰中隊)和CH-34直昇機(南越空軍第219中隊)等。而為了行動的隱蔽,載具通常都沒有部隊標識[4]。
榮譽
總統部隊嘉獎(陸軍)
著名團員
- 勞里·托爾尼:曾先後在芬蘭國防軍、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服役,在研究觀察團的首次跨境任務中陣亡[42]。
- 亞瑟·「公牛」·西蒙斯:在研究觀察團服役期間領導了突襲山西戰俘營的象牙海岸行動,因此獲得傑出服役十字勳章[32]。
- 艾爾登·巴格維爾:在研究觀察團服役期間獲得了傑出服役十字勳章,於1996年至1998年擔任三角洲部隊指揮官[43]。
此外,有12名研究觀察團團員獲得了榮譽勳章:羅伊·貝納維德斯、喬恩·卡瓦亞尼、詹姆斯·弗萊明、洛倫·哈根、羅伯特·霍華德、約翰·克登伯格、富蘭克林·米勒、托馬斯·諾里斯、蓋瑞·羅斯、喬治·希斯勒、麥可·桑頓和弗雷德·扎比托斯基[3][44][45]。
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