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人口高齡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口老龄化
Remove ads

人口老齡化又稱人口老化人口高齡化高齡化社會,是指因出生率降低和/或預期壽命延長導致年齡中位數增加的現象。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人口長壽,高齡人群變多;但開發中國家目前也出現類似現象。除了聯合國確認的18個「人口異常」國家外,全世界普遍出現這一現象。[4]現在,高齡人口為人類歷史之最。[5]聯合國預期二十一世紀人口高齡化比率會超過上一世紀。[5]自1950年以來,年過60歲的人數增加三倍,達2000年的6億,在2006年超過7億。預期到2050年,高齡人口會達21億。[6][7]各國在高齡化程度和速度上不一,聯合國預期高齡化較晚的人群會措手不及。[5]

快速預覽 「population ageing」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Thumb
2017年各國人口中位歲數比例

通常用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人口高齡化。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 10%,或 65 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達 7% ,是該地區進入高齡化社會(或老年型人口)的標準。[8][9]1956 年,聯合國發表了《人口高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認定65歲及以上者為老年人,當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時, 該地區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aged)[10]。1982年,維也納第一屆高齡問題世界大會認為60歲以上者為老人[11]

Remove ads

縱覽

Thumb
世界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
Thumb
該地圖通過描述各國年過65歲的人口比例來顯示全球高齡化趨勢。已開發國家因人均壽命長而更老,開發中國家年輕人多。互動地圖請點這裡。

人口老化是國家人口分布向較高年齡傾斜的現象。這通常反應在人口平均年齡和中位數年齡上,兒童人口比例下降,高齡人口比例上升。人口高齡化是世界性的,在已開發國家出現得多,但近來在開發中國家也開始浮現。這一趨勢在發展中地區增速加快,意味著老年人將會集中在發展中地區。[12]牛津人口高齡化研究所則認為人口高齡化在歐洲有所減緩,未來在亞洲將會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那些處在人口轉型模式的亞洲五常國家。

在目前聯合國承認的已開發國家中(其2005年總人口為12億),總體中位數年齡從1950年的28歲升至2010年的40歲,預期到2050年將為44歲。世界對應數值為1950年的24歲、2010年的29歲和2050年的36歲。就發展中地區,中位數年齡預期將從2010年的26歲升至2050年的35歲。[13]

兩個人口因素可能導致人口高齡化:壽命延長和生育下降。老人延年益壽導致人口平均年齡增高。少生孩子導致年輕人數量降低。在這兩個因素中,生育減少是如今全球人口高齡化的主要致因。[14]更具體講,在過去半個世紀裡總體生育率大幅下降是世界最已開發國家人口高齡化的主要原因。由於許多開發中國家正在經歷更加迅猛的生育轉型,其未來所遇到的人口高齡化問題將會比目前已開發國家的更加嚴峻。

未來三十年間,人口高齡化比率很可能會增加;[15]不過,國家並不清楚老人們晚年活的健康與否。「疾病壓縮理論」認為老人殘疾不會多,[16]但活得越久健康越差。另一觀點是「動態平衡」。[17]有限的生命能否像某些研究人員認為的那樣會無限延續,這樣的資訊對政府來說很關鍵。[18]世界衛生組織的一系列家庭健康研究正在為所需健康和福祉尋找證據,包括如《世界健康調查》[19]和全球高齡化與成人健康研究。這些調查在70個國家裡採訪了18歲以上308,000人,50歲以上81,000人。

喬治·李森主持的《全球高齡化調查》[20]研究了晚年和退休時的態度、預期和行為等,訪問了24個國家40至80歲之間44,000人,發現許多人很清楚世界人口高齡化問題以及對自己和子女的影響。

加拿大世界移民率最高,部分用於扼制人口高齡化。保守主義智庫C·D·豪研究所認為移民不是扼制人口高齡化的有效途徑。[21]其他學者也得出類似結論。人口學家彼得·麥當勞和麗貝卡·基彭稱:「生育率進而跌至更替水平之下,甚至連人口零增長都需要增加每年淨移民水平來維持。」[22]

Remove ads

分類

一般來說,社會高齡化率按照65歲老年人占人口比率計算[23]

  • 高齡化社會:7 - 14%
  • 高齡社會:14 - 20%
  • 超高齡社會:20%以上
更多資訊 年, 2015年 ...
Remove ads

平均年齡

平均壽命的延長的主要原因是嬰幼兒死亡率下降、結核病的死亡率下降、公共衛生的普及和生活環境改善導致染病死亡率下降等。另外,最近導致平均壽命的延長是成人疾病減少,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減少使得中老年群體死亡率下降所致。

更多資訊 順位, 2015年 ...

福祉與政策

人口高齡化對經濟有重大影響。老年人均儲蓄比年輕人更多,但在消費品上花費較少。根據轉變出現時的年齡段,高齡人口可能會帶來利率降低和通貨膨脹減緩的好處。日本一些經濟學家[誰?]認為這種變化有利,特別是在自動化和技術發展進步所帶來的機遇下不至於產生失業。他們強調從國民生產總值向個人幸福的轉變。

不過,人口高齡化也會增加某些開支,包括公共財政方面。現在,許多國家最大的開支是醫療衛生,並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大幅增加。這導致現政府面臨艱難抉擇:要麼提高稅收,包括可能對從收入到消費的稅收進行再衡量,要麼減少政府對醫療保健的職責。然而,最近一些國家的研究顯示醫療保健成本大幅上升更多是由藥品提價和看病成本導致的,高診斷費用與所有年齡人群有關,而非常所宣稱的高齡化人群。[24][25][26][27]

大多數政府第二大開支是教育,並隨人口高齡化而降低,特別是勞動力不足導致用工需求增加,使得一些年輕人不再選擇繼續高等教育

社會安全保障系統也會遇見問題。由於壽命延長,早期預備的福利退休金系統會捉襟見肘。退休金年份延長,但勞動時間和繳納金額跟不上,導致補償比率降低。最近,許多國家採取政策,加強退休金財政系統的可持續性,但挑戰依然不少。[27]

人口持續高齡化對國家福利能否滿足人民的需求提出了質疑。在21世紀初期,世界衛生組織設立指導方針,鼓勵「積極高齡化」來幫助地方政府應對城市化、住房、交通、社會參與、健康服務等問題(全球高齡化友好城市)。[28]地方政府已經準備好應對當地小範圍高齡人口,但它們的資源各不相同(如財產稅、現有社區組織),加重地方政府責任很可能會帶來更大的不平等。[29][30][31]在加拿大,最富有和健康的老人常常居住在較為繁榮的城市,享受各種服務,而相對弱勢的就沒份了。[32]高齡個體居民區也能提供許多與健康和社會參與相關的服務(如藥房、集體活動);然而,相對弱勢的也無緣了。[33]

人口高齡化會刺激技術進步,有假設認為勞動力不足可以用技術或提高生產率來抵消。

非洲西部總體,特別是加納人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高齡化的社會政策含義是多方面的(如城鄉分布、性別、文化、職業履歷和收入保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加納目前的高齡化政策看起來是脫節的,就此有改進政策的想法,但只是紙上談兵[7],可能是由於爭議太多,如老年人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34]

由於全球人口高齡化,許多國家將領取老年保障金的最低年齡從60歲提升至65歲來削減開支。[7]年齡歧視可以定義為「個人、群體、組織或機構根據老人的年齡系統性、制度性地拒絕他們的權利」。[34]有些虐待是由無知、疏忽、歧視或刻板印象導致的。歧視形式有:經濟和社會支持、臨時或管理支持等。[35]

在諸多國家,特別是非洲,老人通常在社會上最為貧窮,生活在貧困線之下。

Remove ads

世界範圍

在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同時,國家、地區的人口組成呈現出多産多死型多産少死型少産少死型的人口轉型變化。

近期,亞洲和歐洲各國面臨著人口高齡化問題。在未來二十年間,該地區許多國家將要面對最大的同期組群,即年過65歲和將要年滿50歲的人。牛津高齡化研究所正在觀察這一全球性問題,它發現許多關於全球高齡化的觀點都是謬論,當人口成熟時世界仍有許多機遇可尋。研究所主任莎拉·哈珀教授在《高齡化社會》中關注了[36]全球人口高齡化對工作、家庭、健康、教育和技術的影響。

現在,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美國特別例外)呈現出少子化,人口增長大量依靠移民及人口慣性,即之前一代人延年益壽。

全球每天有約150,000人去世,其中三分之二,即100,000人與高齡化有關。[37]在工業化國家,該比例更高,達九成。[37]

Remove ads

 日本高齡化

 中國高齡化

Thumb
中國人口分布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於1999年快速進入了高齡化社會[38]。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60歲高齡人口已達2.64億,佔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人口1.9億,佔總人口的13.5%[39],預計到2025年60歲以上人口達到3億。[40]

Thumb
2021年南韓按年齡組劃分的人口金字塔

2023年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不含港澳台)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全年人口淨減少85萬人。這也是中國自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2022年中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76億人,相比2011年的峰值9.4億減少了大約6400萬人。[41]

 南韓高齡化

南韓於2018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高齡化人口比例超過14%。人口在2020年達到5184萬的峰值後,2021年開始下降至5174萬,預計2070年下降到3766萬。2025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達到總人口的20%。[42]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