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大陸人口
人口统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多民族國家,漢族目前佔總人口的91%,其餘為少數民族,及極少數的歸化外國移民。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於2025年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口為14億828萬人[2],排名世界第二[3]。
中國人口分布亦不平均,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集,而以新疆、西藏、內蒙古為主的西部地區則人口稀少[4],東北地區人口更呈現明顯減少趨勢。由於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流動人口,2020年流動人口規模近3.8億人。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目前有較之多數國家更嚴重的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5],以及亞洲地區特有的性別比失衡的問題。由於政策的推動,中國人口生育率已經於20世紀90年代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並持續至今,2022年更是出現了60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6]。出生下跌、人口減少的原因,除了醫療衛生條件,另還有社會變遷等要素[7]。中國於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開發中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24年,全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5.6%,60歲以上占比為22.0%,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Remove ads
歷史及現狀
歷史上,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占據較大比例。19世紀上半葉,清朝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後,因為太平天國、捻亂及回亂等戰亂損失不少人口,光緒年間又發生丁戊奇荒、1887年黃河決口等不少天災,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大幅下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大陸人口約5.4億,占世界人口的22%。和許多開發中國家一樣,從1950年起,由於社會較為穩定,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逐漸延長,人口因此迅速增長。期間除了1959-1961年間由於三年困難時期產生的饑荒導致人口下降外,直至197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人口保持每年2%以上高增長的態勢。1981年中國大陸人口達到10億,占世界人口比例維持在22%。
不斷增加的人口促使中國政府認真考慮節制生育的問題。早在1950年代,就有號召要求計劃生育的聲音[8],但計劃生育到1970年代中期起才逐漸嚴格付諸實踐。起初,政府政策較為寬鬆,以「宣傳教育」為主。但國家領導人對控制人口期待很高,使得計劃生育政策越來越嚴格,採取強力手段限制生育。從1980年起,許多家庭都只被允許生一個孩子[9]。由於出生率下跌,中國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從1971年的3.065%下降到2010年的1.19%,而人口增長率也下降到0.5%以下。由於人口調控也產生了諸如老齡化、性別比失衡、勞動人口下降等不利局面[10],再加上中國婦女生育觀念有所轉變,生育意願降低,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政府逐漸意識到了調整人口政策的重要性。2015年,中國政府宣布廢除「一胎政策」,允許所有婦女生育兩個孩子。
然而,即使開展了「二胎政策」,中國的出生率仍然低於預期。2017年,中國大陸出生率為1.243%。於此同時,由於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勞動力人口正在萎縮,經濟發展所依賴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育數量不足以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成為了另一個社會問題[11]。
根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國人口普查報告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出生人數僅為1200萬人,創下自1960年以來的最低出生人口,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為了對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中國政府再次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於2021年5月31日推出三孩政策,取代了2015年的二孩政策。然而收效甚微。根據網絡民調顯示,許多中國大陸人都不想生孩子[12][13][14][15][16]。2021年,中國大陸有15省人口出現負增長,[17]而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創下自1964年以來最大同比降幅。[18]2022年中國出生人數僅956萬,總人口相較於2021年減少85萬人,也是中國大陸自1961年以來出現人口負增長[19][20],2023年減少208萬人[21]。
Remove ads
按照人口統計標准,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在20%~23%,為正常;18%~20%,為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下,為超少子化;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經過幾十年變遷,中國人口結構由嚴重多子化快速向嚴重少子化演變,並有由嚴重少子化向超少子化演變趨勢,預計到2030年,中國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將跌破15%。[22]2022年,中國0-15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8.2%[23]。
中國少子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目前發達國家人均GDP普遍在2.5萬美元之上,而中國只有1萬美元。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2010年中國已經下降到18.1%,已經低於日本1990年18.3%的水平,而1990年日本人均GDP為2.47萬美元,2010年中國人均GDP只有0.46萬美元。中國的富裕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而少子化程度已達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少子化大大超越了經濟發展階段,嚴重未富先少,已危及人口安全。[22]另一種更具可比性、能排除通貨膨脹影響的辦法,是按購買力平價(PPP)核算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2021年現價國際元核算)。在1990年,日本人均GNI為19,720元[24]。在人口結構與之相近的2010年,中國人均GNI為9,210元[25],2020年為17,200元。
與此同時,老齡化快速推進。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2年已達2.0978億,佔全國人口比重從2016年的10.8%上升到2022年的14.9%。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已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2017年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億,佔總人口比重將超過30%。[22][23]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演變既受現代化推進影響,更主要是由於過嚴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致青少兒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老齡化大大超前於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22]
據2017年的預測,即使立即全面鼓勵生育,2100年中國總人口也將是在8億人以下,而且人口結構也不會得到優化,少子老齡化反而會更加嚴重。[22]
另外,由於多年來中國處於嚴重少子化,2030年之後,中國勞動力缺口在6000萬人以上,屆時中國的發展將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拒絕引進外來勞動力,經濟將失去活力,陷入長期低迷;如果大規模引進非洲、印度和穆斯林等地區勞動力,則又將造成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社會或將陷入動蕩[22]。也有意見指出如果真的大規模引入外國移民,那相當於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不讓本民族孩子出生,最後卻是中國土地騰給了外來的非洲與印度家庭。同本國出生的人口相比,外來移民在語言、文化和認同感上對中國文化都不相同,基礎素質上也有顯著差距。但現實是無法對抗經濟規律和現實需求,當大量人口老無所依,社會普遍缺乏年輕勞動力時,外來移民將紛至沓來,而且很多人來了會在此根植他們的文化,將不再離開。對於那些因為限制政策未能如願生育的家庭,移民將會如何改變他們家鄉的樣貌,其管理與價值觀則是未來中國以移民為主的新社會的又一個挑戰。[26]
Remove ads
截至2020年11月,男性人口7億2334萬人,女性人口6億8844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100(以女性為100)。[27]2014年中國大陸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5.88:100[28],2015年為113.51:100,2016年為112.88:100,2017年為111.9:100[29]。中國大陸的性別比長期不均衡,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男性比例上升至51.24%,達到歷史新高。除了同時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人口流出的遼寧、吉林兩省外,中國大陸其他所有省份和直轄市的男性人口均高於女性,外來人口比例較高的廣東、海南兩省男性比例更超過53%[30]。中國大陸男性人口的比例過高,主要來源於以往農村地區重男輕女的傳統習俗,改革開放後農村產檢逐漸普及,重男輕女思想濃厚的農村家庭得以在產期就獲知胎兒性別,提前打掉女胎。儘管中國大陸官方嚴格禁止產檢醫生透露胎兒性別,但地下產檢依然長期存在[31]。對於已充分城市化數十年的東北地區,則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隨著中國大陸快速城市化,重男輕女思想的根基已逐漸減弱,但仍需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到宏觀數據中。性別比失衡、女童死亡率高於男童等因素影響下,適婚年齡男性人口受到婚姻擠壓成為社會問題,是中國「最嚴峻的人口問題之一」[32]:65,亦是中國大陸結婚彩禮普遍畸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大陸有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根據2010年統計,有超過2億流動人口,而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數則超過2.6億。許多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前往廣東、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尋找工作[33]。
中國還存在自1958年開始的戶籍制度,這個制度雖然在改革開放後有所放鬆,但是一直是入學、醫療、就業等制度性歧視的重要來源之一[34][35]。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普通居民獲得更多出國留學、移民的機會,在1980年代形成移民潮。進入21世紀,留學、移民境外更為平常。
根據中國政府2011年統計數據,共有60多萬外國人在中國大陸居住,在華工作的外國人也達到22萬人[36]。隨著在華外國人口增多,外國人聚集區也在一些地方逐漸開始顯現,例如北京逐漸形成了韓國人居住區,廣州則有規模龐大的非洲人黑人聚集區[37]。
中國大陸的移民政策尚在摸索發展階段[38]。在歷史上,中國雖不斷接納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但總體數量很少,相關的移民法律法規也不完善。例如中國雖然有給予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的綠卡制度,但從2004年至2013年,總共只發出了七千餘張,平均每年簽發七百餘張[39]。中國政府正在完善移民制度,吸引更多希望定居中國的外國人[38][22]。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在中國大陸接受普查登記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371,38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55,732人、台灣地區居民157,886人,外籍人員845,697人,合計1,430,695人。上述人員中,居住時間三個月以下的40,659人;居住時間三個月至半年的56,342人;居住時間半年至一年的166,884人;居住時間一年至兩年的248,174人;居住時間兩年至五年的314,954人;居住時間五年以上的603,682人,大多數在陸境外人員為長期居留。以商務為目的77,008人;以就業為目的444,336人;以學習為目的219,761人;以定居為目的419,517人;以探親為目的74,735人;其他目的195,338人,就業和定居是境外人員來華的主要目的。境外人員大多集中在廣東和雲南兩省,上海和福建也有超過10萬境外居民。[40]
Remove ads


中國大陸的人口地區分布很不均衡,超過94%的中國人生活在占全國總面積43%的土地上。黑河-騰衝線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41]。
原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楓認為中國的最佳人口數量為10億[42]。
「一胎化」所依據的「適度人口」研究,全國政協前副主席宋健等人和田雪原1981年分別以動物蛋白攝入量和技術裝備程度為標準,得出中國的「適度人口」為7億人。這些研究依據的假設均被證明完全錯誤。例如田雪原在研究中假設固定資產年增長率不超過5.5%,但中國1980年以來的固定資產年增長率遠遠超過這一假設。而只要將該假設的數值增加1%,得出的「適度人口」就會從7億人變為19億人;宋健等人在1981年選擇中國與已開發國家(法國)之間相差最大的動物蛋白攝入量為標準,假設中國各類農產品在不同年代年增長率上限為1%到6%不等,得出要達到法國的水平,中國在2050年只能容納7.38億人,但如果將年增長率的假設上限上調2%,中國可以容納人口就將從7.38億人變成30億人,而目前中國人口現已超過13億人,營養水平與已開發國家幾無差別。自1980年後,「適度人口」論已被國際學術界所摒棄。[43]
中國政府實行的計劃生育,雖然大大減緩了中國人口總量的進一步增長,但是卻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侵犯人權等社會問題。如果總和生育率(即每對夫妻生育的子女數)低於2.1(已考慮未報出生兒),人口長期看來會不斷地減少。所以現在對於計劃生育是否屬於成功的人口控制政策這一問題,爭論激烈。2022年,中國大陸人口6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3]。
2012年的一項分析認為,在2012年~2022年期間,中國人口依然保持慣性增長,年均淨增長400萬左右。同時,中國人口總量將會於2025年左右達到頂峰,數量介於14.1億和14.3億之間,並開始逐漸減少。此外,勞動力年齡人口已於2012年開始下降,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峰值[44]。
根據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國人口普查報告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出生人數僅為1200萬人,創下自1960年以來的最低出生人口,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為了對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中國政府開始放寬計劃生育政策,2016年開始二孩政策取代了1979年施行的一胎政策。2021年,二孩政策又被三孩政策取代。然而收效甚微。根據網絡民調顯示,許多中國大陸人都不想生孩子。2022年中國出生人數僅956萬,出現人口負增長[19][20]。
Remove ads
民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11%。其他少數民族眾多,官方承認其中較顯著的55個少數民族,占8.89%,其他如葡萄牙人、猶太人及由於外國移民、通婚而產生的新進民族則不在此列。其他56個民族之外的共約64萬人被官方稱為「未識別民族」。
少數民族增長快於漢族,從1953年占全國人口6.1%,到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10年的8.49%,再到2020年的8.89%。[45][46][47]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長4.9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長10.26%。
各民族生育率差別很大,布依族生育率(1.905)是中國朝鮮族(0.622)的三倍多,但所有主要民族生育率都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宗教
中國是一個宗教多樣化的國家。根據中國政府的報告,現有各種宗教信徒近兩億人,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近14.4萬處,宗教團體約5500個。其中,人數最多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48]。
統計數據和預測
主要指標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
普查年份 | 1953年 | 1964年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2020年 | |
總人口(萬人) | 59,435 | 69,458 | 100,818 | 113,368 | 126,583 | 133,972 | 141,177 | |
性別構成 | 男性(萬人) | 30,799 | 35,652 | 51,944 | 58,495 | 65,355 | 68,685 | 72,333 |
女性(萬人) | 28,636 | 33,806 | 48,874 | 54,873 | 61,228 | 65,287 | 68,843 | |
男女性別比 | 107.56 | 105.46 | 106.30 | 106.60 | 106.74 | 105.20 | 105.07 | |
年齡構成 | 0-14歲年齡段比重(%) | 36.28 | 40.69 | 33.59 | 27.69 | 22.89 | 16.60 | 17.95 |
15-64歲年齡段比重(%) | 59.31 | 55.75 | 61.50 | 66.74 | 70.15 | 74.53 | 68.55 | |
65歲及以上年齡段比重(%) | 4.41 | 3.56 | 4.91 | 5.57 | 6.96 | 8.87 | 13.50 | |
民族構成 | 漢族人口(萬人) | 54,728 | 65,456 | 94,088 | 104,248 | 115,940 | 122,593 | 128,631 |
漢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 93.94 | 94.24 | 93.32 | 91.96 | 91.59 | 91.51 | 91.11 | |
少數民族人口(萬人) | 3,532 | 4,002 | 6,730 | 9,120 | 10,643 | 11,379 | 12,547 | |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 6.06 | 5.76 | 6.68 | 8.04 | 8.41 | 8.49 | 8.89 | |
受教育程度 | 大專及以上(萬人) | 416 | 615 | 1,422 | 3,611 | 11,964 | 21,836 | |
高中和中專(萬人) | 1,319 | 6,779 | 8,039 | 11,146 | 18,799 | 21,301 | ||
初中(萬人) | 4,680 | 17,892 | 23,344 | 33,961 | 51,966 | 48,716 | ||
小學(萬人) | 28,330 | 35,237 | 37,057 | 35,701 | 35,876 | 34,966 | ||
文盲人口(萬人) | 23,327 | 22,996 | 18,003 | 8,507 | 5,466 | 3,775 | ||
文盲率(%) | 33.58 | 22.81 | 15.88 | 6.72 | 4.08 | 2.67 | ||
城鄉分布 | 城鎮人口(萬人) | 7,726 | 12,710 | 21,082 | 29,971 | 45,844 | 66,558 | 90,199 |
鄉村人口(萬人) | 50,534 | 56,748 | 79,736 | 83,397 | 80,739 | 67,415 | 50,979 |
1981年及以前數據為戶籍統計數[75][76],1982年起數據為依據人口普查和抽查的調整數。[77][78][79][80]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