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耶律楚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又作耶律楚才、移剌楚才、耶□楚裁,字晉卿,號湛然居士、玉泉老人。金朝末年及蒙古帝國政治家,契丹族,遼朝宗室之後,仕蒙古三十年,窩闊台汗在位時官至中書令(相當於首席宰相,位列中書丞相之上),是推行漢法的積極倡導者。
生平
金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1190年7月24日)[1],生於燕京,為遼太祖耶律億長子東丹國國王遼義宗耶律倍的八世孫。
當楚材出生時,其父耶律履精通術數已屆六十歲高齡,耶律履以「吾六十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便引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為其子命名。
耶律楚材兩歲喪父,後由其母楊氏扶養、教育成人。因精通漢文化使他能博覽群書,又能詩善文,天文、地理、律曆、術數、醫卜及釋道等學說無一不精。
博學能文,青年時代任金朝開州同知。金宣宗遷都後,完顏福興留守中都,闢為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5月31日,蒙古軍攻克中都。1217年太師國王木華黎改中都為燕京。
耶律楚材於1215年至1218年期間在燕京報恩寺向一位佛教的宗師行秀(1166—1246年,號萬松老人)學佛。他參禪三年,懂得了「忘死生,外身世,毀譽不能動,哀樂不能入」的道理,被認可為佛門的世俗弟子,法號「湛然居士」。
1218年夏天,成吉思汗於漠北草原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畔的大斡耳朵召見楚材,見其身形長大,容貌雄偉,美髯宏聲,甚為贊賞。此後便留在身邊為謀士,由於楚材蓄有長髯,成吉思汗便以據稱其為「吾圖撒合理」(蒙古語:ᠤᠷᠲᠤ
ᠰᠠᠬᠠᠯ,鮑培轉寫:urtu saqal,西里爾字母:урт сахал,意為「長髯人」)。
成吉思汗對耶律楚材日益重視,令當時一位善於造弓的西夏工匠常八斤不滿,便向成吉思汗提出質疑:「現在重要的是打仗,要耶律楚材這種書生有什麼幫助呢?」耶律楚材反問:「造弓都還需要造弓匠,治理天下難道就不需要『治天下匠』?」[2]成吉思汗覺得有理,就更加倚重他。
同時,耶律楚材獻策「西征」而被甚為贊賞,辟為左右員外郎。且在楚材入仕後,積極改變蒙古軍以往「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的作風。
近臣別迭曾主張:「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認為漢人不諳逐水草而居,並無大用,宜盡殺之。耶律楚材反駁,指出「大軍不日旌旗南指,軍需糧秣須早日籌備,而此皆須依賴農業地區,如何能廢除農耕?相反,如果對這些地區的生產處理得當,則銀、絹、粟等物品可源源不斷地輸入軍中。」耶律楚材乃奏設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其長官皆由儒士擔任。後來太宗窩闊臺至雲中(今山西大同),十路課稅使均進金帛於庭中,更實現了「士民安堵耕盈野,老幼迎郊漿滿壺」的局面。
Remove ads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逝世,皇子拖雷監國兩年後,宗王貴族和大臣們按照傳統,召開「忽里勒台」大會,1229年9月13日推舉窩闊台為新一任大蒙古國皇帝(大蒙古國大汗)。
元太宗三年(1231年)農曆八月,始立中書省,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3][4]。期間推行各種改革及善政:
- 確立跪禮,制訂君臣之儀
- 在窩闊台1229年9月13日登基之前,為了爭取蒙古帝國內諸王子弟支持,楚材便向窩闊台兄長察合台游說:「你雖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從地位上講,你是臣子,應當對大汗行跪拜禮。你帶頭下跪了,就沒有人敢不拜。」[5]於是,察合台就率領黃金家族和各大臣跪拜。從此跪禮成為蒙古定制。
- 興科崇儒,發展文人治國
- 蒙古軍攻破金都汴京,耶律楚材多方尋求孔子後人,得五十一世孔元措,封為衍聖公,並建孔子廟,以示對儒學的推崇。又召耆宿碩儒進講東宮,「由是,文治興焉。」太宗九年,耶律楚材奏請開科取士,四方飽學之士聯翩而至,得儒士數千人,充任各級官吏。
- 改變屠城傳統,著重富國保民
- 蒙古軍隊曾以嗜殺著稱,「舊制,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金朝汴京破城時,大將速不臺主張屠盡全城居民,耶律楚材諫止說,國家興兵打仗,就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無民,又有何用!窩闊臺猶豫不決。耶律楚材說,奇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薈萃於此城中,若悉數屠戮,我軍入城將一無所獲。窩闊臺這才下令,除完顏氏一族外,余皆赦免,汴京147萬生靈始得保全性命。金朝覆亡後,秦(今甘肅天水)、鞏(今甘肅隴西)等20餘州軍民因害怕屠城,皆抗命不降,又是耶律楚材居中調停,窩闊台下詔不殺,於是秦、隴等處皆稽首歸附。其後蒙古軍攻取淮、漢諸城,也照此辦理,遂成定例。
- 整頓吏治,廢除羊羔兒利
- 蒙古兵興之初,徭役繁苛,民不堪命,罄其所有猶不足以完租賦,不少人被迫輾轉流徙,飄泊異鄉。老弱之家無力遷徙者只得向西域商人借貸輸官,一年之後利息倍之,次年利息又倍之。如此迴圈往復,利息竟高達數十倍,謂之「羊羔兒利」,百姓賣妻鬻子猶不足以償債。耶律楚材奏請本利相侔而止,百姓無力償還者,由官府代償。後來,耶律楚材又協助太宗窩闊臺定賦稅,分郡縣,籍戶口,理獄訟,別軍民,使得庶政略備,民稍蘇息。
- 剛正不阿,以為天下表率
- 一次耶律楚材秉公斷案,拘禁了窩闊臺的寵臣楊惟忠,窩闊臺大怒,把他綁了起來。事後仔細想想,又覺得不妥,忙傳旨釋放。耶律楚材卻不肯解縛,執拗地讓窩闊臺就此事作出解釋:「既然逮係,就該明示百官,某人罪在不赦;現在釋放,是因為無罪。如此輕易反復,似耍弄嬰兒,國家大事,豈可如此!」朝中群臣皆為他的出言無狀而大驚失色,但耶律楚材硬是逼著窩闊臺承認了錯誤:「朕雖為帝,寧無過舉耶?」
Remove ads

1241年12月11日,元太宗窩闊台病逝,乃馬真皇后臨朝稱制,她當政期間,朝政多亂,耶律楚材身為中書令,卻力爭不得。
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甲辰年)五月十四日(1244年6月20日)[1],耶律楚材悲憤以終,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耶律楚材去世後,乃馬真皇后哀悼,賻贈甚厚。後有譖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後命近臣麻里紥覆視之,唯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楚材生前曾要求葬在瓮山泊畔,忽必烈即位後,於中統二年(1261年)遵耶律楚材的遺願,將他的遺骸移葬於故鄉玉泉以東的瓮山,即今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
耶律楚材墓在明朝時被毀,清乾隆時修復,改建為祠。耶律楚材祠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之北,內有乾隆帝御詩墓碑,巨冢是耶律楚材及夫人合葬的墳墓。其子耶律鑄為元世祖時宰相。
作品
家族
注釋
參考文獻
文學作品
影視形象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