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腓特烈三世 (普魯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腓特烈三世 (普鲁士)
Remove ads

腓特烈三世(德語:Friedrich III,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原名腓特烈·威廉·尼克勞斯·卡爾·馮·普魯士(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 von Preußen),亦稱「弗里茨」(Fritz)[1],為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獨子,根據家族傳統自幼接受軍事教育,其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中功勳卓著,展現優異領導才能[2][3],但本人仍舊痛恨戰爭,其敵、友均對其人道主義精神表示讚許。1871年德意志統一,其父威廉成為德意志皇帝。1888年3月9日威廉駕崩,腓特烈繼位,1888年6月15日因喉癌治療無效而病逝,時年五十六歲,在位僅99日,故稱「百日皇帝」,是時已為德意志儲君十七年,普魯士儲君二十七年,1888年有三帝在位,故德國人稱之「三帝之年」。

快速預覽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von Preußen, 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國王 ...

腓特烈於1858年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長女維多利亞長公主結為連理,雖然腓特烈本人出身於保守的王室家庭背景,但其與英國的聯繫及在波昂大學的學習經歷,使其逐漸培養了自由主義觀念。腓特烈夫妻二人均為自由主義者,支持更為廣泛的平民普選權。腓特烈夫妻都景仰英國,希望如維多利亞女王與王夫阿爾伯特親王一般,讓德國進行憲政統治,他們也希望就德國政治進行改革,呼籲限制宰相大權。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宰相,將為英式內閣所取代,對帝國議會負責。政府政策將由內閣一致決定。作為太子,腓特烈頻繁反對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保守主義政策,尤其反對俾斯麥喜好的「鐵血政策」(「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和英國的自由派希望腓特烈登基,將使德國走上自由主義的道路,腓特烈本人亦稱帝國憲法「機智、造作且混亂」[4]

然而腓特烈的迅速駕崩,使其未能有效執行政策以達成其目的,其成就亦為其子和繼承人威廉二世所反轉,腓特烈的天不假年,是史學家們討論的重要議題之一。一些史學家認為腓特烈的早逝是德國歷史的一大轉折點[5],對於假若他能長壽,是否能使帝國真正走上自由化道路,史學界仍舊存在爭議。

Remove ads

生平

1831年10月18日,腓特烈三世出生於普魯士王國波茲坦新宮。1858年腓特烈和英國維多莉亞長公主結為夫婦。維多莉亞公主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艾伯特親王的長女,她受過嚴格的教育,也知道皇室公主對於她丈夫有利的影響。

在1861年,腓特烈的父親威廉一世即位,腓特烈被立為儲君。他曾成功指揮過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

1871年,腓特烈成為德意志皇位繼承人。由於長期在英國逗留,他受到開明派、立憲派以及中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具有強烈的自由主義思想。他並不贊成首相俾斯麥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從未喜歡過他。1887年5月他患了無可救藥的喉癌。由於英國醫生莫瑞爾·麥肯齊的誤診,1887年也許能夠治療癌症的手術被取消。當這個錯誤被發現已經太晚。由這個腫瘤導致的新的腫脹使腓特烈開始窒息,等到1888年2月9日,他的氣管被切開並被插入一支銀制通氣管。由於這操作,腓特烈無法與他的家人講話,只能由文字表達交流。

1888年他的父親去世,腓特烈繼承了德意志的皇位和普魯士的王位。腓特烈在位99天後去世,由他的兒子威廉二世繼承王位。

Remove ads

子女和後嗣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
Remove ads

祖先

更多資訊 先祖 ...
Remove ads

引用和注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