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人

台灣公民或居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人
Remove ads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其包含最先定居的臺灣原住民、於17世紀左右遷徙漢族閩南裔移民客家裔移民、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裔移民,以及於不同年代遷徙的新住民。其中,目前以漢族閩南裔的人數為最多,約占七成。於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歐洲海權國家,是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島,而居住在島上的人民,即被歐洲人稱呼為「福爾摩沙人」。該稱呼,原是指臺灣原住民,後來即伴隨移民族群的加入與在地化的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其並且在戰後時期以前,為國際社會所統稱。[10][11]

快速預覽 臺灣人, 總人口 ...
Remove ads

定義

Thumb
於17世紀時,由司馬爾卡頓德語Caspar Schmalkalden所繪之臺灣原住民

臺灣,是一個多元的族群社會。按照一般的分類,其中可以分為原住民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等族群。[12]在17世紀的漢族墾殖者大量進入臺灣之前,臺灣並無全島性的統治政權。屬於南島民族的原住民,為臺灣的主人。[13]而後在1895年至1919年之間,面對日本殖民政府的軍事統治,客家人與閩南人陸續對抗日軍的活動,是對於泛臺灣人(Pan-Taiwanese)意識的興起,具有一定的效果。[14]

政治學家丹·史萊特(Dan Slater)與黃一莊英語Joseph Wong (political scientist)指出,發生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對於臺灣政治的發展造成了深遠性的影響。而「臺灣人」的身分認同,就因此開始形成。此一認同,也將隨著中國國民黨的政權而移居臺灣的在人口上屬於少數的外省人,同多數的本省人之間區別開來。[15]政治學家施正鋒表示,本省人與外省人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其各自的記憶。前者是遭遇了母國的遺棄;後者是擁有對日抗戰的仇恨。除此之外,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分歧,又經常表現在其各自對於國家認同與統獨問題之上。[16]而政治學家洪鎌德則是表示,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臺灣的民間社會,是長期存在著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猜忌與對立。[17]

因此,有關臺灣人一詞,其在不同的歷史時空與情境脈絡之下,實有多樣的意涵。該詞彙在臺灣社會中常見的用法有二:一是在與外省人或中國大陸人對照時,其意指「土生土長的臺灣人」(native Taiwanese),亦即所謂之本省人而包含了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三者。二是該詞彙,乃等同於「臺灣的住民」(resident Taiwanese),即包含了臺灣四大族群中的每一個族群。此一用法,為今日大多數居住在臺灣的人民所接受的定義。[18]施正鋒在出版於1999年8月的關於臺灣族群的研討會的論文集中指出,一般而言,外省人是比較傾向於自稱為中國人而非臺灣人;本省人則是比較傾向於自稱為臺灣人而非中國人。[19]此外,關於臺灣人一詞的用法,社會學家謝國斌在出版於2013年4月的研究著作中表示,今日最為政治正確的說法,是只要居住在臺灣且認同臺灣者,均為臺灣人。而這是一種在民族塑造下,為了建立想像共同體的說法。[20]

另外,政治學家邱榮舉在出版於1995年6月的由連戰等人所監修之《臺灣近代史——社會篇》中認為,臺灣人有「四大語族」,其分別是「南島語系臺灣人」、「福佬語系臺灣人」、「客家語系臺灣人」、「外省語系臺灣人[21]

Remove ads

法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國民。持有中華民國國籍者,並不一定專指台灣本島及其離島、澎湖群島人,亦包含金馬地區及所有統治效力所及的中華民國國民。而國際上所定義的「臺灣」,不僅是表示臺灣本島,也是指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其包含臺灣島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金門群島烏坵島馬祖列島等。

美國

根據《臺灣關係法》,美國政府基於國際法台灣以及澎湖等島上出生之居民視為「台灣人民-the people on Taiwan」,而於金門以及馬祖出生之居民並不包括在內。[22]

支系

原住民(先住民)

Thumb
臺灣原住民的早期分布圖

在2012年8月的人口調查中,臺灣原住民共計有524854人,其約占臺灣人口總數的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他們是被稱為「臺灣少數民族」。而這一詞彙,是不包括1949年以後,從中國大陸進入臺灣的少數民族。[23][24]

客家人

客家裔臺灣人,是指父系或是母系為漢族客家民系的臺灣人,其屬於臺灣漢族之一,也是臺灣的第二大族群。該族群之祖籍,大多是中國大陸粵東地區,以及部分閩南地區閩西地區。他們的傳統聚居地區,分別位處臺灣的北部南部東部,其並且在島上約略形成了「三大客家帶」。它們包含:一是大約以日治時期新竹州為範圍的「北部客家帶」;二是大約以清治時期六堆地區為範圍的「南部客家帶」;三是在清治時期與日治時期內,由於開山撫番的政策,以及製腦製糖的經濟性驅力,而在今日之花蓮縣臺東縣所聚居、形成之「東部客家帶」。[25]

閩南人

閩南裔臺灣人,是指父系或是母系為漢族閩南民系的臺灣人,其屬於臺灣漢族之一,也是臺灣的第一大族群。該族群之祖籍,大多是中國大陸閩南地區閩西地區。而祖籍屬於福建省漳州府者與祖籍屬於泉州府者,是占了閩南人口的大多數。

外省人

臺灣外省人,是指於1945年至1991年之間,由於戰爭與政治因素而從中國大陸(包含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遷徙至臺灣澎湖的移民及其後裔。

新住民

近年有大量台灣人與來自中國大陸、東南亞(如: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等地之外籍配偶通婚現象,形成一批新的移民潮。藉由如此多數的外籍配偶入籍中華民國,而成為「新住民」族群,也在口語上將其子女稱之為「新住民第二代」。此外,非通婚原因以外移民至台灣者,在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後也一樣同屬新住民,成為台灣人。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截至2010年6月,在臺灣的外籍配偶,是已達453103人。在他們之中,來自於東南亞國家者,達158724人,約占35%;來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含香港澳門)者,達294379人,約占65%。[26]

海外臺灣人

1949年前後,滯留或居住於海外及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及其後裔,不一定持有中華民國國籍,僅籍貫為台灣,但本人不一定出生或居住在台灣。在海外一般通稱華人華裔,本土意識較重的會自稱為「臺裔」。

人口

1992年廢除省籍登記前的1990年台灣人口普查顯示,台灣原住民占1.7%,台灣漢族占98.3%(閩南人73.3%、外省人13.0%、客家人12.0%)。[27]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02年的一項調查研究假說:臺灣閩南人76.9%、客家人10.9%、外省人10.0%、原住民1.4%以及不確定0.8%[28]

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客家人」占13.6%[29]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於2017年10月統計,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5萬8494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37%)[30]

對於人口數量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除了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以外,臺語閩南語臺灣話)也是臺灣的優勢母語,根據2008年的《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會使用臺語。[31]

國族認同

Thumb
約1900年代的台灣原住民族家族
  • 2020年2月因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關係影響調查結果顯示,83.2%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6.7%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5.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4.8%沒意見或拒答。[32]
  • 2018年12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54.4%,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38.2%,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有3.6%,無意見的有3.7%。[33]
  • 2016年聯合報民調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由20年前的44%大幅成長到最近的73%,創該報歷次民意調查的新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由20年前的31%,下降至這次調查的11%,是歷次調查新低。這次民意調查也有10%的人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台中默契咖啡老闆陳致豪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施壓以及看到香港一國兩制失敗有關。[34]
  • 2014年9月,臺灣最大的BBS論壇批踢踢八卦板第二屆「我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投票民調,「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這選項得到了10987票,囊括95.61%的選票公意。[36]
  • 2013年10月,TVBS民調中心所做的一份調查中,若台灣人、中國人二選一,高達78%民眾自認是臺灣人,只有13%認為是中國人。若可選擇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55%民眾表示是臺灣人,38%認為兩者皆是,只有3%自認是中國人。[37]
  • 2021年8月10日台灣制憲基金會所做的一份調查中,若台灣人、中國人二選一,高達89.9%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只有4.6%自認是中國人。若可選擇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67.9%民眾表示是臺灣人,27.8%認為兩者皆是,只有1.8%自認是中國人。[38]
  • 對於臺灣人的身分認同議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東師範大學許紀霖教授有篇分析:「亞細亞的孤兒:四代台灣人的認同迷惘」[39]

血緣上的爭議

Thumb
一篇2016年西方學者發表的論文,發表的常染色體分析圖,顯示出台灣漢人的常染色體(所有父系母系基因),介於中國北京人與中國廣東人之間,與台灣原住民(Ami 和 Atayal)差異明顯。[40]

台灣民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意指父系母系血統構成。現今臺灣住民以漢人為最大族群,約占總人口97%,其他2%為16族的臺灣原住民族,另外1%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大陸港澳配偶及外籍配偶[41]。有關平埔族群的人口統計,最早見於荷蘭時代的戶口調查表,當時的總數大約在4-6萬之間。[42]隨著漢人移居,台灣的人口開始鉅變,移臺漢人在清朝嘉慶年間丁口已近2百萬,平埔族群僅有數萬人,與漢人人數上是兩極的對恃。

陳耀昌在2015年出版研究台灣人基因的《島嶼DNA》一書,指出如從胃幽門桿菌顯示高山原住民為南島語族祖先;高於一般亞洲人及傳統漢人的僵直性脊椎炎基因,為源自荷蘭的西北歐血統;而比例不低的鼻咽癌則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百越祖先。[43]

南方蒙古人種的族群,在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上,主要屬於O1a及O1b兩個單倍型類,有別於北方蒙古人種(如漢人與藏族)的O2單倍型類。另外,根據蔡麗琴等遺傳因子專家在一份2001年發表的論文(Tsai 2001[44])中,對台灣漢人人口的Y染色體的研究,台灣漢人人口的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組成比例為,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 O1a 22.4%,O1b 8.5%,O2 58.2% (對比於中國大陸漢人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比例為 O1a 9.6%, O1b 16.3%, O2 55.4% (Karafet 2005[45]),及台灣原住民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比例為 O1a 66‧3%, O1b 10‧6%, O2 11% (Capelli 2001[46])。而廣東省梅縣的漢人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比例則為 O1a 20.0%, O1b 14.3%, O2 51.4% (Xue 2006[47])。

Thumb
約1930年代的台灣漢族家族

漢人平埔族通婚的情況方面,歷史學者周婉窈指出:「原住民人口向來不多,清國統治末期頂多十六、七萬,而漢人已達二百八十萬,從人口結構來說,娶到『平埔某』的漢人占人口比例應不高。」[48]葉高華藉由歷年人口動態統計與8個平埔村落(涵蓋噶瑪蘭、道卡斯、巴宰、西拉雅、馬卡道等族)的戶口檔案,分析1905-1945年間的通婚率。從全島層次來看,只有極低比率的漢人與平埔原住民通婚:福佬人不到0.5%、客家人不到1%;平埔原住民則有三分之一左右與漢人通婚。從村落層次來看,各地通婚率差異很大,但仍有一定規律可循。在地方上相對人口規模愈小的群體,通常愈能接受通婚。換言之,只有那些在平埔村落中成為少數群體的漢人鄰居們較常與平埔原住民通婚。一旦出了平埔村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49]

沈建德和林媽利等人曾發表研究主張當前台灣人大部分是平埔族及高山族的後代,陳叔倬段洪坤等一處學者指出其歸類方式嚴重有誤,以嚴謹的基因歸類台灣漢族實與原住民顯然是不同族裔[50][51][52][53][54][55]

文化

由於臺灣地理位置之特殊性,且由多族群組成而成,以及不同時代背景所產生的多元面向。

原住民族相信萬物有靈,通常由巫師負責和神靈溝通。其中祖靈被認為最能影響族人的吉凶禍福,原住民平埔族常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會保護族人的農作物或者漁獵收穫豐盛,因此最受敬畏。以西拉雅族為例,他們崇拜祖靈的場所,稱為「公廨」。該族的「祀壺信仰」,就是將裝有清水的壺、罐置於公廨裡,象徵祖靈的存在。其實原住民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祭典,例如:布農族的「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每五年舉辦一次「五年祭」,每年舉行「豐年祭」;阿美族的「豐年祭」與「海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儀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等。拉阿魯哇族相信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因而有「貝神祭」;鄒族則有「戰祭」、「收穫祭」。

多數臺灣漢人的「正三大節」為廿九暝新正)、掃墓節清明節或是小清明)與七月半,「節令三大節」為五日節中秋節重陽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慶,與華人三大節日略有小異。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冬至尾牙送神日等傳統節日,在臺灣民間也有慶祝之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臺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媽祖遶境鹽水蜂炮東港迎王、頭城搶孤等。

宗教信仰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不設國教臺灣人民擁有宗教自由,其人民也接受不同的信仰之精神寄託,除了部分無神論不可知論者外,大多數臺灣人有宗教信仰,或者尊信儒教文化祖先崇拜

根據200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臺灣人口中,單一認定,佛教佔35.3%、道教佔33.2%、民間信仰(包含儒教)佔約10%、基督宗教佔3.9%,無信仰或拒答佔18.2%[56]

海外移民統計

臺灣人自1950年代開始較大規模的移民。早期的臺灣移民大多數去了美國。自1980年代開始,到1990年代達到高峰,加拿大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移民國家。

大多數臺灣移民集中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西岸。而美、加東岸、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也有一定規模的臺灣人社區。

更多資訊 都會區, 國家 ...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