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芝加哥經濟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芝加哥經濟學派(英語: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是一個柔性的經濟學論述學派,其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部份師生所組成,其學派捍衛的核心價值觀是經濟學的新古典派經濟學思想,其認可市場機制自由放任,並且反對政府的過度干預和反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凱恩斯主義[1][2]

二十世紀的1950年代起因為芝加哥學派採用計量經濟學的方式企圖證明凱恩斯學說的錯謬而一舉成名。一時之間,該學派成為經濟學界抵抗凱恩斯主義的前哨站。但這場爭論延續了很長的時間,且雙方都認為自己贏得了這場論戰的勝利。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經濟系之一,截止2022年,共有14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6個約翰·貝茨·克拉克獎曾授予在該系工作的教授(獲獎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3][4][5]。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系裡不是所有的成員都屬於芝加哥經濟學派,該學派是一種思想流派而不是一個機構。

學派形成

Thumb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

該學派成員談到自己學派歷史時多會從1930年代就聚集在芝加哥大學的第一代人物(尤其是從法蘭克·奈特)談起,但是在1950年代以前,確實是沒有「芝加哥經濟學派」名稱的產生,該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中除了奈特以外並沒有人發表過很受注目的經濟學主張。

1946年米爾頓·傅利曼重返母校(即芝加哥大學)任教被視為很關鍵的一年,在短短數年間,其主要是透過貨幣理論的論述,他為該學派注入了生機。1950年,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前往芝加哥大學任教,嚴格意義上他並不是後來形成的芝加哥派的一員,但對該學派的許多人物產生過相當的影響、聯繫密切。1957年經濟學家愛德華·錢柏林的著作《邁向一般性的價值理論》中有一個專章介紹芝加哥派,這是最早提出該學派名稱的文獻。至1960年代,該學派的存在已普遍被認知,其成員也開始以一個學派自居,然後形成了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與獻身本學派的傳統,直到1980年代之前,它的影響力逐年增加。一般論者都認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興盛與第二代領袖人物米爾頓·傅利曼的慧黠、辯才無礙有關。

第三代的芝加哥經濟學派由蓋瑞·貝克領軍。[6]而後小羅伯特·盧卡斯尤金·法馬分別代表了的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並且在學術上都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Remove ads

榮譽獎項

諾貝爾獎

截止2022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共被授予了14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在獲獎時是芝加哥大學教員),該獎項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此外,截止2019年10月,在所有8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共有33位是芝加哥大學的校友、教授或研究人員[4]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系裡不是所有的成員都屬於芝加哥經濟學派。

更多資訊 年份, 獲獎人 ...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截止2019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共被授予了6個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獲獎人在獲獎時是芝加哥大學教員),該獎項於1947年首次頒發。[5]但有些獲獎人可能不屬於芝加哥經濟學派。

更多資訊 年份, 獲獎人 ...

核心成員

早期人物

第二代

  • Thumb
    米爾頓·弗里德曼(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之一)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1911-1991)- 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 1910-2013 )-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法律經濟學領域的創始人之一

第三代

相關學者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1950年-1962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他雖然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成員,但與芝加哥經濟學派關係密切,尤其包括亞倫·戴雷科特米爾頓·弗里德曼等人,1974年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26]
  •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1919-2013) - 該校博士畢業生,同樣反對政府干預,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也是發展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的重要學者。
  • 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 ,1939- ),1968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師從喬治·斯蒂格勒
  • 張五常(Steven Cheung,1935-)- 香港經濟學家,以產權理論為人所知悉,於芝加哥大學為助理教授,有關作品有1968年的《私產與佃農制度》、1970年的《合約的結構》及2002年以中文下筆的《經濟解釋》(Economics explanation)等等。

理論

作為與均𧗾經濟學有關的正統學派之一,芝加哥派提出了不少廣為流傳的説法[27]

經濟理性人相關假設

芝加哥派認為所有人都是所謂的經濟理性人,由於這種人往往掌握全部信息,而且永遠不會犯錯,因此他們是全知全能的,此外,這種原子式的理性人在任何時刻都會試圖獲得最大的金錢利益[28]

關於自由市場的觀點

芝加哥派擁護自由市場主義,其主張推動去管制化進程,但它聲稱自身不是意識型態死硬派,並且表示其並不主張完全不實施任何監管措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芝加哥派人士表示他們承認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相關極端意識型態是不可行的[29]

完全競爭市場模型

芝加哥派將有效率的市場定義為達到了均𧗾狀態完全競爭市場,並且認為現實世界中的市場在一般情況下都近乎處於甚至已經處於理想世界中的完全競爭市場所具有的均𧗾狀態,可是其承認市場失敗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但其認為能夠透過收取稅款等等來改善這種情況[30]

抨擊

來自奧地利派人士所提出的抨擊意見

屬於奧地利派的、備受爭議的著名經濟學家漢斯-赫爾曼·霍普教授曾經這樣抨擊芝加哥派:

芝加哥派──弗里德曼的前輩及其追隨者 的命運就是這一似乎不可阻止的中央集權下的經濟統治潮流的證明。在30年代和40年代,芝加哥派仍被認為是左派,而且名副其實,弗里德曼主張實行中央銀行制及紙幣制,而不主張實行金本位。他誠懇地支持福利國家原理,並提出了有保證的最低收入建議(負所得稅,)不過,他無法為其確定一個限度。他提倡累進所得稅,以實現他明確地提出的平等主義目標(而且他親自幫助實施代扣所得稅。)弗里德曼支持的一種思想是,國家能夠為了資助一些產品的生產而徵稅,只要這些產品有正的鄰居效應或他認為會有這樣的效應。這自然意味著,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國家能夠用稅收來資助。

另外,弗里德曼和他的追隨者還是所有淺薄哲學理論中最淺薄者的支持者: 倫理方法論的相對論。沒有最終的道德上的真理,我們所有的實際經驗知識最多也僅僅是假設上的正確。然而,他們從不懷疑,必須有一個國家,且國家必須是民主國家。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芝加哥~弗里德曼派被認為是右翼的和支持自由市場的,但其觀點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事實上,該學派界定了關於政治右派的可敬觀點的邊界線、 只有極端主義者才會越過的邊界線。這正是政府雇員帶來的輿論的巨大變化[31]

——漢斯-赫爾曼·霍普,《霍普文集》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