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表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佛烈·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語Sveriges riksbanks pris i ekonomisk vetenskap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給經濟學領域研究人員的獎項[1]。首次頒獎是在1969年,得獎人有兩位,分別是朗納·弗里施揚·廷貝亨[2]。每位獲獎者將得到一枚獎牌,一份證書和獎金,獎金的數額已經有過多次調整[3]。1969年時弗里施和廷貝亨一共獲得了37萬5000瑞典克朗,相當於2007年12月的287萬1041瑞典克朗。這個獎項於每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的忌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儀式上頒發[4]

Thumb
瑞典皇家科學院斯德哥爾摩宣布保羅·克魯格曼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截止至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頒發了56次,共有96人獲獎。[5]其中9次獲獎原因與總體經濟學有關,這比其它任何經濟學領域都要多[6]。其中,有33位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有關(校友、教授或研究人員),這比其他任何一個機構都要多。[7]

20世紀獲獎者

更多資訊 年份, 得主 ...
年份 得主 國籍 經濟思想流派 獲獎原因
1969 Thumb 朗納·弗里施  挪威 研發動態模型分析經濟過程[2]
Thumb 揚·廷貝亨  荷蘭
1970 Thumb 保羅·薩繆森  美國 凱因斯 發展靜態和動態經濟理論,並積極促進經濟學分析水準提昇[8]
1971 Thumb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  美國 制度 就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經濟成長所得分配的關係貢獻良多[9]
1972 Thumb 約翰·希克斯  英國 凱因斯 深入研究均衡理論福利理論[10]
Thumb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美國 新古典
1973 Thumb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蘇聯
 美國
發展出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經濟議題中得到運用[11]
1974 Thumb 貢納爾·默達爾  瑞典. 貨幣
凱因斯
斯德哥爾摩
深入研究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分析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相互依賴[12]
Thumb 弗里德利希·海耶克  奧地利
 英國
奧地利
芝加哥
1975 Thumb 列昂尼德·維塔利耶維奇·坎托羅維奇  蘇聯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論;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倆人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有所貢獻[13]
Thumb 特亞林·科普曼斯  荷蘭
 美國
1976 Thumb 米爾頓·傅利曼  美國 芝加哥
貨幣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恆常所得假說[14]
1977 Thumb 貝蒂爾·奧林  瑞典 斯德哥爾摩 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從事開創性研究[15]
Thumb 詹姆士·米德  英國 凱因斯
1978 Thumb 司馬賀  美國 卡內基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予以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受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造性見解[16]
1979 Thumb 狄奧多·舒爾茨  美國 芝加哥 經濟發展領域從事開創性研究,深入鑽研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17]
Thumb 阿瑟·路易斯  聖露西亞
 英國
1980 Thumb 勞倫斯·克萊因  美國 凱因斯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18]
1981 Thumb 詹姆士·托賓  美國 凱因斯 闡述和發展了凱因斯的一干理論及財政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貢獻良多[19]
1982 喬治·史蒂格勒  美國 芝加哥 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開創了具創造性的重大貢獻[20]
1983 Thumb 傑拉德·德布魯  法國 新古典 概括描述帕雷托最適理論,創立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21]
1984 理查·史東  英國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具有奠基性貢獻,極大改進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22]
1985 Thumb 法蘭科·莫迪利安尼  義大利 凱因斯 首次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該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廣泛應用[23]
1986 Thumb 詹姆士·M·布坎南  美國 芝加哥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與經濟理論結合,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24]
1987 Thumb 羅伯特·梭羅  美國 凱因斯 深耕於增長理論,提出長期經濟成長主要仰仗技術進步,而非依靠資本勞動力的投入[25]
1988 Thumb 莫里斯·阿萊  法國 新古典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給予開創性貢獻,重行系統性闡述一般均衡理論[26]
1989 Thumb 特里夫·哈維默  挪威 凱因斯 建立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指導原則[27]
1990 哈利·馬可維茲  美國 芝加哥 金融經濟學領域具有創新[28]
默頓·米勒  美國 芝加哥
Thumb 威廉·福塞斯·夏普  美國
1991 Thumb 隆納·寇斯  英國 芝加哥
新制度
揭示並澄清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成本財產權的重要性[29]
1992 Thumb 加里·貝克  美國 芝加哥 個體經濟學理論拓展到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含括非市場經濟行為[30]
1993 Thumb 羅伯特·福格爾  美國 芝加哥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31]
Thumb 道格拉斯·諾斯  美國 新制度
1994 約翰·夏仙義  美國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賽局的均衡分析理論中達成顛覆性成就,對賽局理論經濟學影響重大[32]
Thumb 約翰·富比士·納許  美國
Thumb 萊因哈德·澤爾騰  德國
1995 Thumb 小羅伯特·盧卡斯  美國 新興古典
芝加哥
倡導發展理性預期總體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眾人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獨到見解[33]
1996 Thumb 詹姆士·莫理斯  英國 前者在資訊經濟學理論領域收穫頗豐,尤其是資訊不對稱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後者在資訊經濟學、激勵理論、賽局理論等領域都有重大成就[34]
威廉·維克里  加拿大
 美國
凱因斯
1997 Thumb 羅伯特·C·默頓  美國 前者弱化了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給予其適用領域的推廣;後者發表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選擇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35]
Thumb 麥倫·斯科爾斯  加拿大
 美國
芝加哥
1998 Thumb 阿馬蒂亞·庫馬爾·森  印度 能力方法 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有所突破,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36]
1999 Thumb 羅伯特·門德爾  加拿大 凱因斯

供給面

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其獲得這一殊榮[37]
2000 Thumb 詹姆士·赫克曼  美國 芝加哥 在個體計量經濟學領域,發展出可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38]
Thumb 丹尼爾·麥克法登  美國
關閉

21世紀獲獎者

更多資訊 年份, 得主 ...
年份 得主 國籍 經濟思想流派 獲獎原因
2001 Thumb 喬治·阿克洛夫  美國 凱因斯 資訊不對稱市場的通用理論奠基,並迅速得到應用,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主要貢獻來自於現代資訊經濟學的核心部分[39]
Thumb 麥可·史彭斯  美國
Thumb 約瑟夫·史迪格里茲  美國 凱因斯
2002 Thumb 丹尼爾·康納曼  以色列
 美國
結合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為創立新興的經濟研究領域奠定基礎[40]
Thumb 弗農·史密斯  美國 新興古典 發明一系列實驗方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從事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標準[40]
2003 Thumb 羅伯特·F·恩格爾  美國 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數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41]
Thumb 克萊夫·格蘭傑  英國
2004 Thumb 芬恩·基德蘭德  挪威 新興古典 解決總體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景氣循環的影響因素[42]
Thumb 愛德華·普雷史考特  美國 新興古典
2005 Thumb 羅伯特·約翰·奧曼  以色列
 美國
通過賽局理論分析促進了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43]
Thumb 湯瑪斯·克倫比·謝林  美國
2006 Thumb 埃德蒙·費爾普斯  美國 總體經濟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44]
2007 Thumb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美國
 波蘭
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45]
Thumb 艾瑞克·馬斯金  美國
Thumb 羅傑·梅爾森  美國
2008 Thumb 保羅·克魯曼  美國 凱因斯 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46]
2009 Thumb 伊莉諾·歐斯壯  美國 新制度 經濟治理,尤其是對普通民眾作出的貢獻和經濟治理分析[47]
Thumb 奧立佛·威廉森  美國 新制度 經濟治理,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47]
2010 Thumb 彼得·戴蒙德  美國 在市場搜尋理論中貢獻卓越[48]
Thumb 戴爾·莫滕森  美國
Thumb 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  英國
 賽普勒斯
2011 Thumb 湯瑪斯·薩金特  美國 新古典 總體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49]
Thumb 克里斯多福·西姆斯  美國 新古典
2012 Thumb 阿爾文·羅思  美國 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遵行市場設計的實踐[50]
Thumb 勞埃德·沙普利  美國
2013 Thumb 尤金·法馬  美國 芝加哥 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51]
Thumb 拉爾斯·彼得·漢森  美國 芝加哥
Thumb 羅伯特·席勒  美國 凱因斯
2014 Thumb 讓·梯若爾  法國 對市場力量和監管的分析[52]
2015 Thumb 安格斯·迪頓  英國
 美國
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53]
2016 Thumb 奧立佛·哈特  英國
 美國
契約理論的貢獻[54]
Thumb 本特·荷姆斯特羅姆  芬蘭
2017 Thumb 理查·塞勒  美國 行為經濟學的貢獻[55]
2018 Thumb 威廉·諾德豪斯  美國 氣候變化納入長期的總體經濟分析[56]
Thumb 保羅·羅莫  美國 將整合技術創新納入長期的總體經濟分析[56]
2019 Thumb 阿巴希·巴納吉  印度
 美國
力圖減輕全球貧困的實驗性做法[57]
Thumb 艾絲特·杜芙若  法國
 美國
Thumb 麥可·克雷默  美國
2020 Thumb 保羅·米爾格龍  美國 拍賣理論英語Auction theory的改進及開創新式拍賣方法[58]
羅伯特·B·威爾遜  美國
2021 Thumb 大衛·卡德  加拿大
 美國
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59]
Thumb 約書亞·安格里斯特  美國
 以色列
對因果關係分析的方法學貢獻[59]
Thumb 吉多·因本斯  荷蘭
 美國
2022 Thumb 賓·伯南克  美國 凱因斯 對銀行及金融危機推行的研究[60]
Thumb 道格拉斯·戴蒙德  美國
Thumb 菲利普·迪布維格  美國
2023 Thumb 克勞迪婭·戈爾丁  美國 增進對女性勞動市場成果的理解[61]
2024 Thumb 達龍·阿傑姆奧盧  土耳其
 美國
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62]
Thumb 西蒙·詹森  英國
 美國
Thumb 詹姆士·A·羅賓遜  英國
 美國
關閉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