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拉克復興黨政權

1968年至2003年復興黨伊拉克分支建立的政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拉克复兴党政权map
Remove ads

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指的是1968年至2003年期間統治伊拉克的政權,這一政權使用的國號為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伊拉克地區分支是伊拉克在這一時期的唯一合法執政黨薩達姆·海珊成為獨裁者之後,也被稱為薩達姆政權,但薩達姆政權一說欠準確,因為其實際上的掌權時間是由1979年到2003年,1968年至1979年是由貝克爾執政,所以一般而言稱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更為準確。

快速預覽 伊拉克共和國(1968–1992)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al-Jumhūriyah al-『Irāqīyah伊拉克共和國(1992–2003)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Jumhūriyyat al-ʽIrāq, 首都暨最大城市 ...
Remove ads

伊拉克復興黨執政初期,其經濟因為石油危機引發的價格上漲迅速騰飛,然而執政後期,因受到多起戰爭引發的國際制裁和薩達姆對內鎮壓的影響,伊拉克不論在社會、政治還是經濟等方面都停滯不前。2003年,美國等各國聯軍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4月21日,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巴格達成立,標誌著復興黨政權在伊拉克的滅亡。

Remove ads

歷史

1960年代,發源於敘利亞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通過政變上台後,其伊拉克分支也尋求發動軍事政變。

1968年7月17日,伊拉克將軍艾哈邁德·哈山·貝克爾發動政變,成功推翻總統阿布杜拉赫曼·阿里夫和總理塔希爾·葉海亞英語Tahir Yahya,奪取了政權,之後貝克爾成為伊拉克總統兼總理,薩達姆則是副總統。起初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考慮合併,但由於兩個復興黨政權的分裂而交惡。

在貝克爾執政期間,伊拉克經濟發展迅猛,位居阿拉伯世界之冠。然而伊拉克與伊朗的矛盾以及什葉派穆斯林社群威脅著復興黨政權的穩定。

1979年,伊朗發生什葉派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煽動下,伊拉克境內發生什葉派反政府起義。貝克爾以「健康原因」辭職,薩達姆繼任總統兼總理,並兼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伊拉克與伊朗的外交關係因此惡化;而與伊朗的邊界糾紛,最終導致了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七年,而此戰中,伊拉克從美國取得軍備並對付同樣以美製武器武裝的伊朗軍隊,最終於1988年恢復戰前狀態

兩伊戰爭結束以後,伊拉克陷入了經濟蕭條之中,政府欠了數千億美元的外債無法償還。而這場戰爭之後,科威特的石油產量穩定增加,使得國際油價大幅下降,更加削弱了伊拉克的經濟。為此薩達姆警告科威特,若再令油價下跌,伊拉克就要入侵科威特。最終,伊拉克於1990年8月2日大舉入侵科威特,拉開了波斯灣戰爭的序幕。伊拉克此舉受到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的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多國出動部隊打擊伊拉克,將迫使伊拉克軍隊自科威特撤出。此後,伊拉克受到聯合國的制裁,其經濟狀況持續惡化。

薩達姆·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先後與鄰國爆發兩伊戰爭入侵科威特,同時因為老阿塞德與薩達姆的衝突,此時敘利亞復興黨政權反而站在伊拉克的敵對一方參與衝突[22]

2001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談論世界恐怖主義,將伊拉克列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2003年,美國等多國部隊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4月21日,聯盟駐伊拉克臨時管理當局在巴格達成立,標誌著伊拉克復興黨政權的滅亡。

Remove ads

注釋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