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藏文化
亚洲特定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藏因其地理和氣候條件而發展出獨特的藏文化。喜馬拉雅地區受到來自中國、印度和尼泊爾藏族文化的影響,但其交通不便的地理位置保留了獨特的當地影響力,並刺激了其獨特文化的發展。

藏傳佛教自七世紀傳入西藏後,對藏族文化產生了特別強烈的影響。主要來自印度,尼泊爾和中國的佛教傳播者引入了來自印度和中國的藝術和習俗。西藏的藝術,文學和音樂都普遍包含了佛教信仰的元素,而佛教在苯教和其他地方信仰的影響下,在西藏也形成了獨特的形式。
西藏的天文,占星和醫學方面的一些著作是從梵文和文言文翻譯過來的。
西藏的特定地理和氣候條件鼓勵居民遊牧,並發展出與周圍地區不同的飲食,這種飲食文化符合高海拔地區人體的需求。
藏語

藏語在面積達五十萬平方英里的藏族聚居區內以多種方言通行。其中一些方言像漢語一樣具有聲調,而另一些則沒有聲調。歷史上,西藏被劃分為衛藏、康區和安多三個文化區域。這三個區域各自發展出了獨特的藏語方言。使用最廣泛的是拉薩方言,也稱標準藏語,主要在藏中地區以及流亡藏人中廣泛使用。康區通行康方言,安多通行安多方言。藏語方言屬於藏語族,而藏語族又是藏緬語系的一部分。現代藏語源於古典藏語(書面標準)和古藏語。不丹的官方語言宗喀語也與藏語密切相關。
視覺藝術
藏族藝術本質上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種宗教藝術形式。其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繪畫、壁畫、雕像、法器、錢幣、飾品和家具。
藏毯製作是藏族人民傳承的古老藝術和手工藝。這些地毯主要採用藏區綿羊的初剪羊毛製成。藏族人幾乎在所有家庭生活中都會使用地毯,從鋪地、掛牆到製作馬鞍,無所不包。傳統上,最好的地毯產自江孜,這座城市也以地毯聞名。
藏毯的製作工藝獨具特色,幾乎所有工序都由手工完成。但隨著現代科技的引入,出於成本考慮、技藝傳承等原因,部分製作環節已由機器取代。此外,一些新的收尾工序也藉助機器完成。
藏毯[1]不僅在西藏,而且在尼泊爾也是一項重要的產業。藏族移民將他們的地毯製作技藝帶到了尼泊爾。目前,地毯產業是尼泊爾最大的產業之一,並且擁有眾多地毯出口商。
唐卡是一種融合了中國傳統掛軸、尼泊爾繪畫和克什米爾繪畫風格的藝術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十一世紀。唐卡呈長方形,繪製於棉布或亞麻布上,圖案通常為傳統構圖,描繪神祇、著名僧侶以及其他宗教、占星和神學主題,有時也包含曼荼羅圖案。為了防止圖像褪色,唐卡會被裝裱在色彩鮮艷的絲綢錦緞中,並捲起存放。「唐卡」一詞意為「可卷之物」,正是因為唐卡便於捲起運輸。 除了唐卡之外,藏傳佛教壁畫還可以在寺廟牆壁上找到,家具和許多其他物品上也有裝飾性繪畫。
文學
藏族文學擁有悠久而豐富的傳統,包括史詩、詩歌、短篇小說、舞劇、啞劇、戲劇等等,其作品數量龐大,其中一些已被翻譯成西方語言。藏族文學的歷史跨越1300多年[2]。在西藏以外,藏族文學中最廣為人知的或許是史詩故事,尤其是著名的《格薩爾王傳》。
建築

西藏建築融合了中國和印度的建築風格,並體現了深厚的佛教底蘊。幾乎每座喇嘛寺上都能看到轉經筒,以及雙鹿或雙龍的裝飾。佛塔(chörtens)的設計也多種多樣,從康區圓潤的牆壁到拉達克方正的四面牆壁,不一而足。
西藏建築最獨特的特點是,許多房屋和寺院都建在朝南的地勢較高、陽光充足的地方,而且通常由石頭、木材、水泥和泥土混合建造而成。由於燃料匱乏,取暖和照明都十分困難,因此屋頂通常採用平頂以保溫,並設置多扇窗戶以引入陽光。為了應對山區頻繁發生的地震,牆壁通常向內傾斜10度。
布達拉宮高117米,寬360米,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於2001年將羅布林卡區域納入其中,被認為是西藏建築最重要的典範之一[3]。布達拉宮曾是歷代達賴喇嘛的住所,共有十三層,擁有超過一千間房間,內藏曆代達賴喇嘛的畫像和佛像。宮殿分為外宮(白宮)和內宮(紅宮)。外宮是行政辦公區,內宮則設有喇嘛集會殿、佛堂、一萬座佛龕以及藏書豐富的佛經圖書館。
藏族擁有獨特的文化,其多樣性通常只有在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才能見到。康定的大多數民居都保留著傳統的康區建築風格。康區房屋通常寬敞,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如同康定其他地區的房屋一樣,康區房屋的地板和天花板也都是木質的。[本文內容已過時。如今的康定城已重建,早期易燃的木結構建築已被拆除]。水平木梁支撐著屋頂,屋頂又由木柱支撐。儘管該地區曾遭受嚴重的森林砍伐,但木材仍然大量進口並用於房屋建造。康區甘孜藏族自治州被森林環繞,以其風格各異、裝飾華麗的精美木屋而聞名。房屋內部通常以木板裝飾,櫥櫃也裝飾精美。雖然建造這些房屋使用了多種材料,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精湛的木工技藝。這項技藝代代相傳,當地似乎有很多木匠。然而,混凝土結構的日益普及對藏族傳統木工技藝構成了威脅。一些人認為,混凝土的廣泛使用是中國文化對西藏的蓄意滲透。在漢族人口稀少的嘎巴鎮,幾乎所有的建築都是傳統建築[4]。
二十世紀發生在西藏的事件對西藏寺院建築造成了沉重打擊。
在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統治時期,丹增林寺因尋求與中國達成和解,於 1914 年被拆毀。1947年,色拉寺下屬熱振寺的五世熱振活佛被噶廈政府逮捕,吉扎倉的僧人為此組織了武裝試圖營救。他們與政府軍在拉薩的北郊發生戰鬥,色拉寺遭到藏軍榴彈炮轟炸和洗劫[5]。
值得注意的是,色拉寺並非完全被毀,而只是部分遭到洗劫。真正的破壞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導致佛教寺院衰敗或消失,這既有蓄意破壞,也有缺乏保護和維護造成的損失。
自20世紀80年代起,藏人開始修復倖存的寺院。這已發展成為一項國際合作。專家們正在指導藏人如何修復建築,並努力拯救東部高原上剩餘的寺院[6]。
像塔爾寺這樣的寺院仍然受到中國政治的影響。桑披寺在1967年被徹底夷為平地,儘管後來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復。
扎什倫布寺展現了蒙古建築風格的影響。昌珠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據說始建於公元7世紀吐蕃帝國松贊干布(約605-650年)統治時期。大昭寺也始建於松贊干布時期。大昭寺是西藏吐蕃時期現存最輝煌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民用建築。它融合了西藏、中國唐代、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風格,數千年來一直是藏傳佛教建築的典範。楚布寺由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1110-1193年)於1159年創建。他曾到訪此地,並向當地的護法神、法神和地方神靈供養,為寺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189年,他重訪此地,並在此建立了主寺。寺院發展壯大,僧侶人數達到1000人。措宗寺是一座建於14世紀左右的小型寺廟。白居寺建於1418年,以其四層樓內設有108座佛殿的塔樓而聞名。瓊果傑寺由第二世達賴喇嘛於1509年創建,曾有500名僧侶在此修行,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徹底摧毀。
小昭寺是拉薩的一座重要寺廟。原建築群由漢族建築師於七世紀中葉始建,深受唐代建築風格的影響。文成公主主持了這項工程,並下令將這座寺廟朝東建起來,以表達她的思鄉之情。
參見藏傳佛教寺廟列表。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