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夏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夏以到首都中興府(興慶府)的遠近,將其國土分爲「世界」(京師)、「地中」(內地)、「地邊」(邊境)三大區域,地中和地邊又合稱「邊中」。[1]西夏在京師有類似中原王朝的設置,在地方則以經略司——監軍司——城寨堡三級爲主,相當於等中原王朝的——府、州——縣體系。其城池或有州、郡、縣、城、寨、堡、鎮、軍之名,卻並無中原王朝的州縣體系。《宋史·夏國傳》《武經總要》《輿地廣記》《西夏地形圖》《天盛律令》《雜字》等宋人、西夏人文獻均對西夏行政區劃有記載,但多有不同。

京畿府州郡縣

根據《天盛律令》,西夏的京畿地區分爲「中興府」與「五州地」。[2]:529,531中興府分爲「南北二縣」,[2]:485即華陽縣與治源縣。[2]:363五州地從北到南依次是定遠縣(定州)、懷遠縣(懷州)、臨河縣(永州)、保靜縣(靜州)與靈武郡(順州)。[2]:363[3]南北二縣與五州地合稱「京師界七種郡縣」。[2]:319

中興府

更多資訊 政區名, 宋人記載 ...

五州地

更多資訊 政區名, 宋人記載 ...

左右廂與諸邊經略司

西夏在前期(相當於北宋)分地方爲左、右兩廂,帶有部落制的色彩;後期(相當於金朝)效法宋制,設置「諸邊經略司」作爲地方的高級政區。[6]

左右兩廂

西夏景宗立國之初,將軍隊分爲左、右兩廂,分別由嵬名山遇(惟亮)、惟永兄弟統轄。[7]嵬名山遇被殺後,元昊又以野利旺榮(剛浪凌)、野利遇乞兄弟分掌左、右兩廂之兵,分別駐紮在明堂川(今陝西榆林河)和天都山。[8][9][10]夏惠宗去世後,梁乙逋仁多保忠掌控左、右兩廂兵馬,[11]分別以左廂神勇軍司[12]和右廂朝順軍司(西涼府)[13][14]爲根據地。

兩廂以中興府爲軸線,以東爲左廂、以西爲右廂。即,北境自黑山威福(臥囉娘)軍司以東爲左廂、白馬強鎮(囉龐嶺)軍司以西爲右廂;南境自韋州靜塞軍司以東爲左廂、西壽保泰(天都)軍司以西爲右廂。[6]:61-64西夏前期的兩廂掌控著地方統軍大權,卻常由部落豪族統領,嚴重影響了西夏專制皇權的穩定。[6]:67-68

經略司

永安二年(1099年),夏崇宗剷除小梁太后,實現親政,又將右廂統帥仁多保忠降爲「卓羅、右廂監軍」[15]。隨後,西夏借鑑北宋的經略安撫使制度,設置了「諸邊經略司」取代左右兩廂。經略司地位僅次於中書、樞密、高於其他機構,對地方上的人事、軍政、外交、司法、經濟有最高的管理權,但無統兵之權。[6]:64-65[16]:709-710除了囉龐嶺監軍司外,其他十六個邊中監軍司及府軍郡縣皆受經略司節制。[2]:317經略司以經略使、經略副使(正、副經略)爲長官,[2]:361下有都案、案頭、司吏等負責文書的屬官。[2]:376,379

經略司的官吏不乏漢人,如「東經略副使、樞密承旨、三司正、漢學士趙□」[2]:108「東經略使蘇執禮」[17]「西經略司都案劉德仁」[18]等。上述文獻反映了東、西經略司的設置,而《天盛律令》卷4《修城應用門》又見「東南經略使」「西北經略使」,[2]:220《亥年新法》卷7則見「東南二經略、京畿」「東北二經略、囉龐嶺」,[19]西夏應設有東、西、南、北四個經略司。[20]但囿於文獻不足,除了西經略司能確定駐地在西涼府外,[21]其他經略司的駐地皆無法考證。與宋類似,西夏經略司的轄區也可稱爲「路」,如出土西夏文獻見「西路經略司兼安排官□兩處都案劉仲達」[18]「西路樂府」[22]、宋人文獻見「南路都統」[23]等等。金大定十年(1171年),任得敬分國時,提出「分西、南路及靈州、囉龐嶺地與得敬自為國」,[24]險些分去半壁江山。

Remove ads

邊中府軍郡縣、監軍司、刺史與轉運司

西夏的「州」

宋人記載稱,夏景宗立國時,佔據了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等十四州之地,又以「堡鎮」新置洪、定、威、懷、龍等州,加上首都興州,約有二十州。[25][26]北宋滅亡後,西夏攻佔河湟,「河之內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曰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懷、曰永、曰涼、曰甘、曰肅、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樂、曰廓、曰積石」。[15]仿佛西夏也如中原王朝那般採用州縣制度。然而,西夏文獻《文海》雲,州「此者陣城也,壁壘之謂也」,[27]:474反映出西夏的「州」往往僅是城池、堡寨之名號,並非遼、宋、金等中原王朝那樣的中級政區。宋人文獻羅列的各州名目,僅代表了西夏的疆域範圍。[16]:708

府軍郡縣

《天盛律令》稱西夏在邊中有「經略司,府、軍、郡、縣,刺史,監軍司,城、寨、堡」[2]:485,543等機構,但設置了刺史的「府軍郡縣」只有大都督府、鳴沙(軍)和五原郡三處,[2]:545-547其中鳴沙和五原郡的管理機構爲城司。[2]:368-369

更多資訊 政區名, 宋人記載 ...

監軍司

監軍司是西夏地方行政體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是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又是軍事組織。[16]:715西夏監軍司的數量在西夏歷史上有較大的變動。據宋人記載,夏景宗初立國時設置了十八個監軍司。[25][26]司馬光《日錄》則稱野利兄弟被殺後,「元昊更分左右廂爲十六監軍」,[28]始增置爲十八監軍司。[29]:441但宋人文獻沒有具體記載這十八個監軍司的名目,僅大致列舉了此時西夏邊防的兵力情況。[30]

夏毅宗親政後,效法宋、遼制度,於奲都六年(1062年)爲各監軍司擬製了漢式軍額。[31][32]宋神宗以後,宋人多稱西夏有「十二監軍司」,[33]即「曰左廂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寧、曰韋州靜塞、曰西壽保泰、曰卓囉和南、曰右廂朝順、曰甘州甘肅、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鎮燕、曰白馬強鎮、曰黑山威福」。[15]宋徽宗大觀年間繪製的《西夏地形圖》也標出了這十二個監軍司的位置,但又標出了「靈州朔〈翔〉慶軍」「賀蘭軍」「瀚海軍」「清遠軍」等,可能也都是西夏的監軍司。[34][35][36]宋人文獻還記載了西夏有「中寨」監軍司。[37][38][39]這些文獻反映了西夏前期監軍司的設置情況。

兩宋之際,西夏與宋、金兩國戰爭緊張,這一時期的漢文文獻中記錄了鹽州、龍州、石堡、青池、[40]彌餓州等新的監軍司。隨著金夏和平的到來,天盛年間的西夏重新穩定爲十七個「邊中監軍司」,皆爲中等司,[2]:363分別爲:北院、寧星[註 4]、石州、東院、韋州、西壽、卓囉、南院、西院、肅州、瓜州、沙州、黑水、囉龐嶺、臥囉娘[註 5]、南地中、北地中。[2]:369-370其中囉龐嶺監軍司不隸屬經略司管轄,[2]:317,547與黑水、臥囉娘共同構成應對韃靼的北部邊界。[41]

更多資訊 監軍司名, 宋人記載 ...
Remove ads

刺史

西夏在大都督府、鳴沙、五原郡與十七監軍司等二十處地方設有「邊中刺史」一人,地位與中等司相當,甚至監軍司之刺史「當坐所隸屬大人以上位」。[2]:365,369,607西夏的刺史,文書屬官只有都案一名,不是地方軍政民政的主官,職能更接近漢代的刺史,監察吏政、民事、司法、軍事等政務,對轄區內位高位尊之人、經略使等亦有監察權。[50]

轉運司

西夏在地方上設置了十處「邊中轉運司」,皆爲下等司,包括:沙州、黑水、臥囉娘、卓囉、南院、西院、肅州、瓜州、大都督府、寺廟山。[2]:363除大都督府及地望不明的寺廟山外,其他轉運司都位於西夏河西地區。轉運司主要負責賦稅徵收、耕地管理和水利維護,其中京畿地區的相關事務由大都督府轉運司負責。[16]:712-714[51][52]

更多資訊 轉運司名, 職官 ...

其他重要地方機構

《天盛律令》中還有「西涼府」「撫夷州」[註 7]「中興州」[註 8]三個地位爲次等司的地方機構。[2]:363與西夏一般的「州」的管理機構爲城司不同,撫夷州、中興州的管理機構爲「都護司」。[55][56]

更多資訊 政區名, 宋人記載 ...

城司、寨堡

西夏在重要的城池設置城司。除了與監軍司地位相同、由經略司直接節制的鳴沙和五原郡外,《天盛律令》在「下等司」部分列舉了24個「城司」(包括西院城司(甘州城司)與「二十三種地邊城司」),在「末等司」部分又列舉了10個「寨堡」和1個「宥州城司」。[2]:363-364,371-372城司寨堡有向監軍司及時通報敵情、每年按期報告城守修治情況等職責。[2]:212,220-221由於文獻匱乏,加之西夏文翻譯而來的城寨名稱不能確定是否爲真正的漢文名,僅有極少數城寨的地望可以明確考定。

下表的城寨名稱一般取史金波等譯本譯名,如其他學者的譯名較好,則註明出處。

更多資訊 政區名, 等級 ...

宋史記載

更多資訊 地區, 州府軍 ...

武經總要記載

與地廣記記載

西夏地形圖記載

天盛律令記載

雜字記載

  • 豐安軍
  • 清遠軍
  • 赤水軍
  • 大斗軍
  • 建康軍
  • 寧寇軍
  • 玉門軍
  • 墨離軍
  • 神勇軍
  • 祥祐軍
  • 加寧軍
  • 靜寨軍
  • 清遠軍
  • 翔慶軍
  • 保大軍
  • 和南軍
  • 甘肅軍
  • 朝順軍
  • 鎮燕軍
  • 賀蘭軍
  • 虎控軍
  • 威地軍
  • 大通軍
  • 宣威軍
  • 鳴沙軍

註解

  1. 本條目所有機構的等級、職官設置均來自《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2]:361-379,下文不贅引。
  2. 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堡靜縣」。
  3. 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五源郡」。
  4. 𘔒𗡱,史金波等譯《天盛律令》音譯爲「年斜」,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寧星」。
  5. 𗼚𗲞𗰞,史金波等譯《天盛律令》意譯爲「官黑山」,《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0、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臥囉娘」,《宋史》卷485《夏國傳上》作「午臘蒻」。
  6. 本條目引用《續資治通鑑長編》時,被四庫館臣改譯了的夷語音譯,皆依據湖南圖書館藏《長編》四庫底本改回原貌,如「婁博貝」改回「羅厖背」。
  7. 史金波等譯《天盛律令》音譯爲「府夷州」,史氏另有文章音譯爲「撫夷州」。[53]
  8. 《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中四次出現該地名,第一次作「中府州」,此後三次均作「中興州」,史金波等均譯爲「中府州」,有誤。[54]
  9. 意爲「抵禦魔鬼」。
  10. 史金波等譯爲「末監」。
  11. 史金波等譯爲「邊淨」。
  12. 意爲「建立義理」。
  13. 意爲「停止戰爭」。
  14. 《金史》卷134《西夏傳》、漢文《雜字·地分部第十九》作「隆州」。
  15. 𗷲𗉔」一詞在《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中共出現兩次,[60]:219,223史金波等誤將第二處譯爲「𘑫𗉔」(甘州)[2]:371
  16. 𘅊」音「來」「賴」,史金波等譯爲「衛邊城」,誤。
  17. 𘊇」一般音譯爲「尚」「常」「上」「商」等字。
  18. 𗫲」一般音譯爲「慶」「卿」「輕」等字。
  19. 史金波等音譯爲「訛泥寨」。
  20. 《天盛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出現兩次,分別寫作「𗍊𗉔」和「𗍃𗉔」,[60]:219,224史金波等分別音譯爲「綏州」和「宥州」。[2]:364,372綏德州自宋治平四年(1067年)後,先後屬於宋、金兩朝,天盛年間並不屬於西夏。「𗍊」(音宿)與「綏」也不音近,應視爲「𗍃」之筆誤。

參考文獻

  • 《宋史》
  • 《武經總要》
  • 《與地廣記》
  • 《西夏地形圖》
  • 《天盛律令》
  • 《雜字》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