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晉徐州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郡級行政區
西晉徐州領有彭城、下邳、東海、琅邪、廣陵、城陽6郡。西晉初城陽郡移屬青州,增置東莞(265年置,277年廢,284年後復置)、臨淮(280年置)、蘭陵(291年置)、東安(297年置,304年後廢)、淮陵(301年置)、堂邑(304年置)等郡國,西晉末領10郡國。
- 彭城國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權為彭城王。[參 2]郡治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領彭城、留、傅陽、武原、呂、梧6縣。咸寧年間(275-280)左右沛國廣戚縣來隸。[註 1]晉惠帝元康年間(291-299)魯國蕃、薛2縣來隸。[參 3]西晉末領彭城、留、傅陽、武原、呂、梧、廣戚、蕃、薛9縣。
- 下邳國
- 曹魏為下邳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晃為下邳王,郡改為下邳國。[參 4]郡治下邳縣(今江蘇省睢寧縣北古邳鎮),領下邳、睢陵、夏丘、取慮、僮、良成、下相、司吾、徐、淮陵、曲陽11縣。西晉初廢曲陽縣,[參 5]新置凌縣(不詳何時)。[參 6]太康元年(280年)以後淮陵、司吾、下相、徐4縣移屬臨淮郡,[參 7]凌縣改名北凌縣。[參 6]西晉末領下邳、良城、睢陵、夏丘、取慮、僮、北凌7縣。
- 東海國
- 曹魏舊郡,郡治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北),領郯、祝其、朐、襄賁、昌慮、厚丘、蘭陵、承、戚、合鄉、利城11縣。太康元年增置贛榆縣。[參 8]元康元年(291年)蘭陵、承、戚、合鄉、昌慮5縣移屬蘭陵郡,[參 9]八月封隴西王司馬泰之子司馬越為東海王,郡改為東海國。[參 10]西晉末領郯、祝其、朐、利城、厚丘、襄賁、贛榆7縣。
- 琅邪國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倫為琅邪王,[參 11]咸寧三年(277年)改封趙王,改封東莞王司馬伷為琅邪王。[參 12]郡治開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領開陽、臨沂、陽都、繒、即丘、東安、東莞、安丘、費9縣。泰始元年(265年)以後東安、東莞、安丘3縣移屬東莞國,泰山郡華縣來隸。咸寧三年(277年)東莞廢國併入琅邪國,琅邪國增領東莞、朱虛、營陵、安丘、蓋、臨朐、劇、廣、蒙陰、東安10縣,太康五年(284年)以後復立東莞郡,東莞、朱虛、營陵、安丘、蓋、臨朐、劇、廣8縣移屬東莞郡。元康七年(297年)東安縣移屬東安國。西晉末領開陽、臨沂、陽都、繒、即丘、費、華、蒙陰8縣。
- 東莞郡
- 曹魏時曾置郡,後廢。晉泰始元年(265年)分琅邪、城陽、齊、北海4郡國置東莞國,封晉宗室司馬伷為東莞王。[參 12]郡治東莞縣(今山東省沂水縣),領東莞、朱虛、安丘、蓋、臨朐、劇、廣、蒙陰、東安9縣,咸寧三年(277年)廢國併入琅邪國。[參 13]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復分琅邪國置,[註 2]郡治不變,領東莞、朱虛、營陵、安丘、蓋、臨朐、劇、廣8縣。太康十年(289年)城陽郡莒、姑幕、諸、東武4縣來隸,[參 13]東莞郡安丘、廣、劇、臨朐、營陵5縣移屬城陽郡,郡治移往莒縣(今山東省莒縣)。[註 3]元康七年(297年)蓋縣移屬東安郡,[參 14]永康元年(300年)朱虛、姑幕、東武3縣移屬青州平昌郡。[註 4]西晉末領莒、東莞、諸3縣。
- 廣陵郡
- 曹魏舊郡,郡治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領淮陰、淮浦、海西3縣。晉平吳後增置射陽(280年置)、輿(280年後置)、海陵(280年置)、廣陵(280年後置)、鹽瀆(281年置)、凌(281年置)、江都(285年置),至西晉末不變。太康十年(289年)至太熙元年(290年)曾短暫立司馬遹為廣陵王,但未就國。
- 臨淮郡
-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國淮南一帶置郡,[參 7]郡治盱眙縣(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領盱眙(280年後置)、淮陵、司吾、下相、徐、東陽(280年後置)、高山(280年後置)、贅其(280年後置)、潘旌(280年後置)、高郵(280年置)、堂邑(太康年間置)11縣。永寧元年(301年)淮陵、司吾、下相、徐4縣移屬淮陵國,[註 5]永興元年(304年)堂邑縣移屬堂邑郡。[參 15]西晉末領盱眙、東陽、高山、贅其、潘旌、高郵6縣。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Remove ads
注釋
出處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