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豪門夜宴 (1959年電影)

1959年香港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豪門夜宴》(英語:Feast of a Rich Family[註 2],是香港一部1959年上映的粵語黑白時裝諷刺喜劇電影[1],由李晨風李鐵吳回羅志雄執導,吳楚帆張瑛等人主演。故事講述吳楚帆飾演的暴發戶馮綏仁為了炫富,打算以祝賀老父留鬚此一荒誕理由舉行一場晚宴,將本來過著清貧生活的老父接回家中,在晚宴的籌備過程及準備赴宴者的生活中,發展出一幕幕鬧劇,從中展現人情冷暖、炎涼世態中的眾生相[6]:162

快速預覽 豪門夜宴Feast of a Rich Family, 基本資料 ...

本片為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成立以來第三部為籌募經費而製作的電影(前兩部為《人海萬花筒》及《錦繡人生》),雲集大量粵語片演員演出及國語片演員客串[1],為華南影聯製作的四部籌款電影中最聞名的一部。2005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票選為「最佳華語片一百部」之第84名。香港電影界曾為賑濟1991年華東水災而重拍為同名電影

Remove ads

背景

1949年,香港一部分電影人為改善業界工作環境和電影品質,成立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簡稱「華南影聯」或「影聯會」)。建會後曾先後義拍四部電影,以籌募經費。第一部為1950年拍攝的粵語片《人海萬花筒》,第二部為1954年拍攝的粵語片《錦繡人生[1][7]:40-47。本片即為第三部作品[7]:48-53,於建會十周年時拍成,邀請了大批粵語片明星演出[8],還有一些國語片明星[1]客串。第四部則為1964年拍攝的國語片《男男女女》[7]:54-55[2]:21,26。後世的主流說法是此四部電影乃為籌建該會會所而義拍[8][7]:36,59,而會所最終於1966年建成[2]:26。但在華南影聯出版的《豪門夜宴創作圖譜》,則既有章節提到本片及前兩作均是「籌建會所委員會」的安排[2]:26,但亦有整理當時會議議程的章節指出,本片的籌備可追溯至1955年8月第七屆理事會「拍片籌建會員子弟學校暨福利基金」之決議[2]:14。當時亦有新聞報道指收入將撥歸會員福利基金[9]

本片被視為華南影聯製作的四部籌款電影中最聞名的一部。[10]

Remove ads

劇情簡介

暴發戶馮綏仁(吳楚帆飾)與何老大(盧敦飾)是商業上的對手,他們在俱樂部進行了一場賭局。事後仁為了炫耀自己夫人(梅綺飾)的新鑽戒比何老大夫人的鑽戒更大,以慶賀老父(林坤山飾)留鬚為藉口舉行宴會。馮父一直與女兒娟(白燕飾)及女婿張德祺(張活游飾)在貧民區過著清貧生活。仁將老父接到豪宅中,又認為老父過於瘦弱有失體面,強行替他進補,將父親弄得不似人形。娟與夫婿不滿兄長的氣焰,同時又為了張羅赴宴的賀禮而鬧不和,後來他們得知鄰居徐伯(黃楚山飾)因工受傷,更為了是否先拿錢去幫助徐伯治療而掙扎。另一方面,卻有像經紀何老四(張瑛飾)這種人,絞盡腦汁欲獲得請帖,以求親近上流社會的機會。與此同時,何老大也發帖於同日設宴,何與仁千方百計引誘名流賓客們光臨自己的宴會。宴會當晚,馮父不值兒子為富不仁的態度,忍無可忍,竟在賓客面前扯掉假鬚揭穿謊言,使兒媳大出洋相。[8][1][7]:48[4]

演員表

更多資訊 演員, 角色名稱[2]:78-79 ...

其他演員包括[6]:78-79

  • 飾演馮家工人:鄭文霞蕭珍高偉蘭(盧敦妻)、馮淑逑陳昌嫂陳昌嫂李翠萍岑佩華鄧祥
  • 飾演何老大跟班:周鸞何碧堅
  • 飾演俱樂部賓客:趙士豪香海林源鄧珠光
  • 飾演俱樂部職員:萬靈湯劍廷西瓜刨黃林林華李鏡清鄧敏甘露
  • 飾演鄰居:甘露梁淑卿楊秀鳳
  • 吳桐 飾 醫生
  • 馮明 飾 護士
  • 飾演裁縫:張生(楊秀鳳夫)、黃公武
  • 區嶽 飾 經紀陳
  • 來自長城影業鳳凰影業的國語片演員,客串演出宴會賓客[12]夏夢石慧(傅奇妻)、陳思思王熙雲平凡李嬙姜明江漢(姜明兒子)、金沙高遠張錚張冰茜龔秋霞馮琳洪虹孫芷君李次玉方婷李炳宏曹炎

製作

籌備及創作

是次籌款電影的商討與籌備,始於華南影聯第七屆理事會。他們最初於1955年10月組成編劇委員會,分成6組共18人。1956年1月底編劇委員會決議籌備拍攝粵語片、國語片各一部,發信向一些著名劇作家徵求劇本,如程剛吳天池盧雨岐唐滌生任護花王天林等;由盧敦朱克劉芳三人負責挑選;其中要求重要角色需有15人以上,每個角色戲份盡量不超過兩堂景。至1956年5月,第八屆理事會、編劇委員會決議先拍粵語片,並重新推選能專責進行撰寫的人士主持編劇工作,包括盧敦、朱克、左几、陳雲、楊捷、何碧堅,由第八至十一屆理事長的劉芳[7]:193-194擔任顧問。至1957年7月,第九屆理事會成立拍片籌備委員會,選出粵、國語片組製片主任[註 3],當時粵語片組製片主任為盧敦; 並將粵語片劇本完成期限定為8月中[註 4]。至同年10月的會議,又選出粵語片組製片委員會,包括吳楚帆(主任)、劉芳(秘書)、盧敦、謝濟芝朱紫貴陳文秦劍張瑛謝益之。同年10月的會議決定促使劇本盡快完成,同年12月馮鳳謌加入參與編劇工作。1958年3月,劉芳提出「集體創作,專人執筆」,盧敦提出劇本需以內容健康為原則,廣邀業界人士、劇作家進行座談會,提供意念。[2]:14-16據後人引用盧敦在其著作《瘋子生涯半世紀》的回憶,前作《人海萬花筒》及《錦繡人生》為配合演員人數多而戲份少的需求,均是由多個獨立短篇故事構成,但成績未如理想,這次他們希望構思既能獨立拍攝,又能串連為一個完整故事的劇本,創作因此難度而停滯不前,最終採用了馮鳳謌提出的「通過一張請柬,描述幾個家庭,各階層人物的心態」,突破悶局;他們安排了一些著名編劇座談討論,分組起稿,由盧敦、陳雲、張純、朱作華整理,正式劇本最後由盧敦執筆完成。[1][2]:21-22而一篇劉芳的專訪則提及參與編劇共十位,歷時五至六個月[2]:31,十位編劇包括馮鳳謌、朱克、李亨、陳雲、朱作華等[7]:50。1958年8月,第十屆理事會通過劇本大綱,即為本片《豪門夜宴》[2]:16。發行時名義上編劇為「華南影聯編劇研究組」。

本片與其他三部籌款電影皆以賣片花形式出售版權。先由陳文接觸片商,由劉芳等人跟進。[7]:53

Remove ads

攝製

1958年7月26日於長城片場開鏡,同年9月完成攝製。[2]:16

劉芳於專訪中透露,包括他在內的四位製片共同擬定拍片進度、攝製計劃,及按四位導演的專長決定由哪位執導哪一場戲,其中製片朱紫貴負責事項最多(一說為朱紫貴經常擔任集體大製作的總製片,包括本片[13])。四位導演的分工如下:一開始的俱樂部賭局由李鐵執導;白燕、張活游、李清、姜中平的對手戲(張德祺夫婦及阿勝阿佳兄弟對於賀禮的爭論)由李晨風執導;張瑛、羅艷卿、上官筠慧(何老四一家)的家庭糾紛由羅志雄執導;最後的宴會戲則由吳回執導。[2]:32

公映與保存

本片於1959年7月15日[2]:16起於太環院線七間戲院上映七天,此周票房約為港幣二十萬元,由於觀眾反應熱烈,於7月28日起再在國泰、快樂戲院上映[9][14][15]。其後分別於1966年10月及1974年2月兩度重映,1966年重映的票房達四十萬元,比首映還高[16]。四部籌款電影中以本片票房最為理想。[7]:49

1985年第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喜劇電影為主題,本片為選映的本地舊作之一。[5]

1999年華南影聯成立五十周年,該會將本片交由香港電影資料館永久保存[17]。2021年香港電影資料館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10月27日定為「世界視聽遺產日」,當天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免費放映本片[18]

評價

戲劇學者盧偉力(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對本片有詳細分析。他讚揚本片是「香港喜劇的典範」,它「體現華南電影工作者的集體智慧,是一個時代的藝術成就」。他指出195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本片創作背景),房地產蓬勃,暴發戶冒起,中產階層逐漸形成,貧富懸殊社會分化加劇,華南影聯電影人們藉本片對社會變化作出回應。手法方面,盧偉力認為本片以諷刺為主,接近古希臘喜劇中的舊喜劇,電影的戲劇行動(Dramtic Action)以馮綏仁設宴為主線,其設宴理由——老父留鬚十分荒唐,但因是豪門的宴會,劇中眾人像合情合理一樣為此而奔波,從而將「荒唐化為社會勢利的現實寫照」。電影的戲劇構成(Dramtic Structure)則包括富人(馮綏仁夫婦)、中產(何老四夫婦)、低下層(張德祺夫婦、阿勝阿佳兄弟等)三個階層,其中處處流露出和諧人際關係的低下層屬於主要群體,對於暴發戶馮綏仁、欲向上爬的中產階級何老四,則以「著眼於嘲弄,而不急於批判」的態度,淋漓盡致地描述他們的人格模式。盧偉力指出電影主題上有三組對照:其一是通過低下層的善良對照富人的不仁;其二是通過正常對照失常,如何老四夫婦對於參與宴會的不同態度;其三是通過對人生真正關愛的真人情,對照講究面子、虛偽的世俗人情。[6]

電影雙周刊》亦曾稱本片是「香港電影史上最佳喜劇之一」。[12]

當時獲邀觀看試映的作家吳其敏在《文匯報》撰寫影評,他形容本片是「近乎鬧劇的諷刺喜劇」,有一些場面誇張化甚至以漫畫化處理。他特別著眼於馮娟夫婦、阿勝阿佳兄弟在蝸居中爭論賀禮,以及家境較佳的何老四夫婦之間的爭吵,認為前者在分歧中流露出親人間的溫情,生活雖困苦但氣氛終究親切快樂(與盧偉力看法相似);而後者的分歧則反映出悲哀,何老四是「社會的可憐蟲」,其妻則是「家庭的可憐蟲」,皆為生活所逼,但他們對生活的追求方向並不正確。[2]:209-210

2005年,本片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票選為「最佳華語片一百部」之第84名。[19]

Remove ads

相關作品

相關著作

  • 華南影聯出版《豪門夜宴創作圖譜》,包括後人撰寫的全劇文學劇本、當年的對白本、當年的發行及宣傳資料、報章評論等。[2]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