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邁阿密網球公開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邁阿密網球公開賽(Miami Open)目前受贊助商冠名為由伊塔烏聯合銀行呈現的邁阿密公開賽(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是每年三月下旬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花園舉行的男女合辦職業網球賽事。屬於ATP1000大師賽和WTA1000巡迴賽,場地類型為室外硬地球場。
邁阿密公開賽和三月上旬的印地安泉公開賽合稱為「陽光雙賽」。
Remove ads
歷史


邁阿密公開賽前身是由網球運動員、在80年代擔任職業網球聯合會執行董事的布奇·巴克霍爾茲所創,目標是打造年度第一項大滿貫賽事(當時澳網在每年12月舉辦),並取了「冬季溫布頓」的外號。[1]巴克霍爾茲與ATP、WTA達成協議,包括提供比賽獎金、門票收入和全球電視轉播權,以換取15年的賽事舉辦權。
1985年,國際球員錦標賽(International Players Championships)在佛羅里達州狄爾萊海灘的拉沃國際網球娛樂中心(Laver's International Tennis Resort)舉行,並由立頓贊助。找來常年擔任溫網裁判的艾倫·米爾斯任職首席裁判長,同時聘請知名時尚設計師泰德·廷林為賽事禮賓總監。高達180萬美元的獎金為當時第三高的網球賽事,僅次於溫網和美網。
1986年,賽事轉移到了博卡西。在成功舉辦二屆之後,時任國際女子網球協會主席,同時也是邁阿密-戴德縣縣長的梅雷特·斯特海姆於1987年幫助巴克霍爾茲將舉辦地移到了縣內的比斯坎灣。 為保持創辦者當初對賽事的願景和重視,直到現在都是ATP和WTA繼大滿貫和年終總決賽之後最高規模的賽事,有時有「第五大滿貫」之稱。[2]
2004年,印地安泉公開賽會內賽籤表擴大到96名選手,兩項賽事合稱為「陽光雙賽」。[4][5]
老舊的克蘭頓公園網球中心曾被批評是巡迴賽中最慢的硬地球場,讓球員們在極端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中備受煎熬。[6] 球場所在地是馬西森家族在1992年向邁阿密-戴德縣捐贈的克蘭登公園設施。根據規定,該地只能建一個體育場,因此馬西森家族對賽事組織者將斥資5000萬美元對公園進行升級並增加永久性場館的計畫提起訴訟。[7]2015年,上訴法院做出有利於家族的裁決,組織者決定不再繼續打官司,另尋新場地。
2019年,賽事從比斯坎灣網球中心移至邁阿密花園的硬石體育場,為2017年11月賽會與邁阿密-戴德縣簽署的協議。[8][9]
2020年,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取消。[10]
邁阿密公開賽自舉辦以來即接受有不同贊助商的冠名。[11]
- 冠名贊助
- 立頓國際球員錦標賽 (Lipton International Players Championships) (1985–1992)
- 立頓錦標賽 (Lipton Championships) (1993–1999)
- 易利信公開賽 (Ericsson Open) (2000–2001)
- 那斯達克-100公開賽 (NASDAQ-100 Open) (2002–2006)
- 索尼易利信公開賽 (Sony Ericsson Open) (2007–2012)
- 索尼網球公開賽 (Sony Open Tennis) (2013–2014)
- 由伊塔烏聯合銀行呈現的邁阿密公開賽 (Miami Open presented by Itaú) (2015–)
Remove ads
賽事特點
邁阿密大師賽在ATP和WTA近年逐步擴大1000賽之前,是少數在四大滿貫之外單打比賽主籤表超過64名球員的比賽(另一站為印地安泉)。目前單打會內賽的籤表為96籤,前32號種子選手享首輪輪空的待遇,雙打則為32籤;主籤表在會內賽開打的前幾天公佈,整站賽程加上資格賽為期12天。
2006年,邁阿密大師賽成為美國第一個將即時回放列入比賽規則的賽事(後期被鷹眼系統取代),提供選手用於挑戰邊線球是否出界,每個球員每一盤有三次挑戰機會,搶七局中額外增加一次。首個挑戰是由J·傑克遜在首輪對陣阿什利·哈克萊羅德·亞當斯時使用。
1985到1990年、1996到2007年(2003年並未實施),男子單打決賽都採用五盤三勝制;比賽用時過長讓球員怨聲載道的賽制最終在2007年取消,喬科維奇贏得了最後一場五盤制的決賽。
積分
作為ATP1000大師賽和WTA1000雙週賽,單打和雙打冠軍得主都將獲得積分1000分,其他輪次依次作降分處理。男女個別項目不同輪次所獲得的積分有所不同,女子球員獲得的積分相對而言比男子的高。
* 輪空的種子選手直接獲得首輪積分
** 持外卡參賽的球員首輪獲得積分為0分
歷屆決賽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紀錄
- 最多冠軍 (男子6次/女子8次)
小威廉絲 (2002、2003、2004、2007、2008、2013、2014、2015)
- 最多連續冠軍 (3次)
- 最多決賽 (男子8次/女子10次)
安德烈·阿格西 (1990、1994、1995、1996、1998、2001、2002、2003)
小威廉絲 (1999、2002、2003、2004、2007、2008、2009、2013、2014、2015)
Remove ads
- 最多冠軍
- — 不同搭擋 (7次)
雅娜·諾弗娜
1989、1990 (搭擋蘇科娃)、1993 (搭擋
拉里莎·薩夫琴科·尼蘭)、1995、1996 (搭擋
桑切斯·維卡里奧)、
1998、1999 (搭擋辛吉絲)
陽光雙賽冠軍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