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迎澤大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迎澤大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太原市的一條主要道路,始建於1956年,當時的設計寬度為70米,在那時的中國僅次於北京長安街,以故贏得了「中國第二街」、「太原的長安街」、「三晉第一街」[1] 的稱號。
迎澤大街歷經五次增建,目前有雙向12條機動車道(含2條公交專用道),以及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各兩條。太原地鐵1號線西段大致沿迎澤大街鋪設。
迎澤大街東起東中環路,向西延伸由迎澤大橋跨越汾河直抵西機路,全長12.3公里。道路沿線自東向西有太原火車站、五一廣場、并州飯店、迎澤公園、迎澤賓館、太原工人文化宮、山西省委、中國煤炭博物館、太原理工大學等地標建築。時至今日,迎澤大街雖不再是太原市最寬的大街,但它已經成為太原市的象徵之一[2]。


Remove ads
詞源
關於迎澤大街的得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20世紀50年代,為迎接毛澤東到太原視察,太原市政府修建了這條大街,為此命名為「迎澤大街」,取「迎」接毛「澤」東之意。事實上毛澤東終其一生並沒有來過太原。更加可信的說法是,老太原城的大南門「迎澤門」(已被拆除)正好處在迎澤大街上,大街以迎澤門而得名。而迎澤門的名字,一說來源於門外的沼澤地,一說與《南風歌》有關:「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迎澤門在太原城的南面,定名「迎澤」,取迎接南風的恩澤,解民憂阜民財之意。除迎澤大街之外,太原市的迎澤公園、迎澤大橋、迎澤區皆以「迎澤」為名[3]。
初建
20世紀50年代初,時任太原市市長岳維藩主持制定了太原市1949年後的第一部都市計畫,迎澤大街是整個規劃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規劃中的迎澤大街以太原南城外的一條土路為基礎,設計寬度為70米,這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華北局會議上這一方案被批評為「貪大求洋」。50年代初,太原市的大多數街道只有六七米寬[4],70米的寬度足以同時容許四千輛車通行,而當時全太原市一共只有八百輛汽車。面對爭議,岳維藩主張城建應當本著「五十年不落後、一百年不後悔」的思想,著眼於太原市的長遠發展。最終岳維藩力排眾議,迎澤大街的建設得以在1956年拉開大幕。一年後,東至五一廣場、西至迎澤大橋的一期工程完工。由於道旁建築的影響,最終一期工程的實際路寬定為66米[5]。


增建
1976年,迎澤大街第二期工程動工,經過兩年的建設,迎澤大街的東端由五一廣場延至太原火車站(廣場到火車站的一段曾一度稱「迎澤東大街」)。
1985年實施了「迎澤西大街取直工程」,一年後迎澤大街西延至下元(這一段稱為「迎澤西大街」)。1996年的「迎澤西大街打通工程」使得迎澤西大街在同年向西通到南寒廣場[1]。
2007年,迎澤大街迎來了修建以來的第一次拓寬改造[6],並配套修建了「微循環道路」以緩解周圍道路的交通壓力[7]。

2024年5月24日,迎澤大街維修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改造工程持續了110天,至9月11日正式竣工通車[8]。本次改造主要為迎澤大橋新增了四座橋頭堡,修整了太原站附近地區,同時為隨後即將通車的太原地鐵1號線也做了配套工程。

2025年6月18日,原有迎澤西大街正式更名,併入迎澤大街。
沿線建築
以下圖片順序為沿迎澤大街自東向西的順序:








歷史事件
-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太原市也出現了遊行示威抗議。其中部分遊行活動發生在迎澤大街,詳見1989年山西省抗議事件。
- 2013年11月6日7時40分左右,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大街迎澤大橋東端369號中共山西省委辦公大樓附近連續發生數起小型爆炸物爆炸[9],造成1人死亡、1人重傷、7人輕傷[10]。附近車輛和店鋪不同程度受到損壞,詳見2013年太原「11·06」爆炸案。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