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斯可
音乐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迪斯可[4](英語:Disco,中國大陸譯迪斯科,香港譯的士高[5]),是20世紀60年代末從美國都市夜生活中興起的一種舞曲類型和亞文化,尤其在非裔美國人、義大利裔美國人、同性戀社群和拉丁裔群體中流行起來,並在20世紀70年代風行世界,其中有衍生出歐洲舞曲的子流派歐陸舞曲。它的音樂特徵是四板節拍、切分低音聲部 / 貝斯線、弦樂部分、銅管樂器和號、電鋼琴、合成器和電節奏吉他,同時也混合了放克、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拉丁美洲音樂節奏特色。

迪斯可舞廳主要由法國人發展而來,1960年新年前夜,法國僑民奧利維耶·科克蘭在曼哈頓東55街416號開設了會員制餐廳和夜店勒·俱樂部,迪斯可舞廳由此傳入美國。[6]
迪斯可音樂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後期,其中包括紐約市(尤其是布魯克林)和費城流行的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和義大利裔美國人音樂。[7]迪斯可可以被看作是20世紀60年代反主流文化對搖滾樂的主導地位和舞曲音樂的污名化的一種反應。[8]70年代迪斯可在美國流行期間,發展出了幾種舞蹈風格,包括「碰臀」、「哈娑」、「水門夜店迪斯可舞(the Watergate)」、「大陸舞(the Continental)」[9]和「巴士站隊列舞(the Busstop)」。[10]
20世紀70年代,迪斯可音樂開始發展,主要由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藝術家創作。著名藝術家包括比吉斯、阿巴樂團 / ABBA、唐娜·桑瑪、葛洛莉雅·蓋諾、喬治·莫羅德爾、巴卡拉、喬治·麥可、傑克森家族合唱團、喬治·本森、麥可·傑克森、奧傑斯組合、王子、波尼M.、球風火、艾琳·卡拉、瑞克·詹姆士、電光交響樂團、[11]平均白人樂團、夏卡·康、Chic、KC陽光樂團、萊諾·李奇、海軍司令、百樂門-放克瘋、塞爾瑪·休斯頓、斯萊奇修女、西爾維斯特、特拉普斯、貝瑞·懷特、黛安娜·羅絲、庫爾夥伴和村民樂團。[12][13]雖然表演者贏得了公眾的關注,但唱片製作人在這一流派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幕后角色。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大多數大城市的迪斯可場景都蓬勃發展,唱片騎師(DJ)會在曼哈頓的54等俱樂部混音舞曲唱片,這些俱樂部深受名人歡迎。夜店常客經常穿著昂貴、奢華的服裝,主要是寬鬆飄逸的褲子或連衣裙,以便在跳舞時輕鬆活動。迪斯可場景中也存在著蓬勃發展的藥物亞文化,尤其是那些在伴有響亮的音樂和閃光並能增強跳舞體驗的藥物,如古柯鹼 / 古柯鹼和安眠酮 / 甲喹酮,它們在迪斯可亞文化中非常常見,以至於被暱稱為「迪斯可餅乾(disco biscuits)」。迪斯可俱樂部也與濫交有關,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性革命。《周末夜狂熱》(1977年)和《狂熱周五夜》(1978年)等電影促進了迪斯可的流行。
1979年7月12日,在臭名昭著迪斯可毀滅之夜過後,迪斯可在美國不再是一種流行音樂,並於80年代初在美國逐漸衰落。然而整個20世紀80年代,它在義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依然流行,並且在印度[14]和中東[15]等其他地方也越來越受歡迎,在這些地區,迪斯可元素與加扎勒和肚皮舞等當地民間風格相融合。迪斯可最終對電子舞曲、浩室、嘻哈、新浪潮音樂、舞曲龐克和後迪斯可的發展產生了關鍵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風格經歷了多次復興,其影響力在美國和歐洲流行音樂中依然強勁。自21世紀10年代初開始的復興,在21世紀20年代初獲得了極大的歡迎。為這種復興做出貢獻的專輯包括《舞池告白》、《超時空記憶》、《流行先鋒》(Future Nostalgia,直譯:未來懷舊)和凱莉·米洛的《迪斯可》。[16][17][18][19]像杜娃·黎波、麗珠、莎賓娜·卡本特、火星人布魯諾和絲綢之音這樣的現代藝術家延續了這一流派,並將其傳唱給年輕一代。[20][21]
Remove ads
詞源
「迪斯可(Disco)」一詞是法語單詞discothèque(衍生自法語中圖書館的單詞bibliothèque)的縮寫,該詞意為指唱片庫、唱片收錄館 / 庫、唱片圖書館。20世紀50年代,「discotheque」在英語中也有同樣的含義。20世紀40年代初納粹占領法國期間,巴黎的夜總會開始播放唱片,此後,「Discothèque」在法語中便開始指代夜店。一些夜店用它作為自己的正式名稱。1960年,一本英國雜誌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巴黎的夜店。
《牛津英語詞典》將迪斯可舞廳(discotheque)定義為「舞廳、夜店或類似的場所,播放錄製好的舞蹈音樂,通常設有寬敞的舞池、精美的閃爍彩色燈光和強勁的擴音系統。」 它最早是在1952年用作場地名稱;其他例子可以追溯到1960年。該詞條的注釋在「現在有些過時了」。[22]它將迪斯可定義為「一種節奏強烈的流行音樂類型,主要用於夜店跳舞,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特別流行」,從1975年開始使用,並指出其起源是 discotheque的縮寫。[23]
1964年夏天,一種被稱為「迪斯可舞廳連衣裙」的短款無袖連衣裙在美國短暫流行。最早使用「disco」縮寫一詞出現在1964年7月12日的《鹽湖城論壇報》上,並用來描述這種連衣裙;同年9月《花花公子》雜誌用它來描述洛杉磯的夜店。[24]
文斯·阿萊蒂是第一批將迪斯可描述為一種聲音與音樂流派的人之一。1973年9月13日,他為《滾石》音樂雜誌撰寫了專題文章《迪斯可搖滾 '72:派對!》(Discotheque Rock '72: Paaaaarty!)。[25]
Remove ads
舞蹈特點
迪斯可舞蹈活動量大,音樂節奏強烈。是一種沒有規定動作的即興式的自由舞蹈,跳舞者同時就是音樂的欣賞者,他們會首先沉迷在人生之中,把自己帶到愛情的旋渦之中,並隨著音響強烈而急劇的節奏而擺動,因沒有規定的步伐,他們會根據節奏的變化即興地做出不同的身體動作,自由地扭動著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丹田部位,自由奔放,跳出自己。同時間他們也會創造著各自的花樣,充分地毫無約束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做出各種不同動作。跳舞人數可男女成對而舞,也可集體同舞,與眾同樂。
發展歷程
最早的迪斯可舞廳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維琪法國,當時納粹禁止爵士樂,作為反抗,迪斯可在地下活動。戰後這種活動公開化,並成為一種時尚[26]。
實際上需要注意的是,「迪斯可舞廳」與迪斯可音樂並沒有藝術上的直接聯繫。
參考文獻
- Brewster, Bill; Broughton, Frank. Last Night a DJ Saved My Life: The History of the Disc Jockey 2nd. New York: Headline Book Publishing. 2000 [1999]. ISBN 978-0-80213-6886.
- Sanneh, Kelefa. Major Labels: A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 in Seven Genres.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21. ISBN 978-0-525-55959-7.
- Shapiro, Peter. Turn the Beat Arou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Disco Paperback. New York: Faber And Faber. 2006 [2005]. ISBN 978-0-86547-952-4.
Remove ads
更多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