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郯城大地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郯城大地震發生於中國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戌時(1668年7月25日20時左右)。震央可能位於山東省東南部今郯城、臨沂、臨沭三縣交界處。[2]此次地震最大震度達XII度,為中國東部歷史上地震震度的最高級別,是有記錄以來全球陸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地震。[3][4]受此此地震及次生災害影響,有大約43,000至50,000人喪生。[5]
![]() |
Remove ads
地質構造
這次地震的震央位於北京和上海之間,這裡的地震活動很少。該地區15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任何大地震[6]。在歷史上,只有7次估計規模大於 Ms6.0的地震發生。第一次有記錄的地震發生在公元前70年的諸城西北部,估計的規模為7.0或更大。距今最近的一次破壞性地震發生在1829年11月19日,發生在臨沂附近,規模為Ms6.75。這些大地震發生在郯廬斷裂帶附近。[7]
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重要的斷裂帶之一,屬於北-東北-南-西南走向的右旋走滑斷裂帶,它的滑動速率估計每年約為1-2.6毫米。這條斷層從長江附近的武穴延伸2400公里(1500英里) ,穿過渤海,直至黑龍江的肇興。它在其歷史上曾多次演化,從晚三疊世到中白堊世,是一個左旋走滑斷裂帶,產生了200-740公里(120-460英里)的偏移。在晚白堊世,斷裂帶成為一個伸展構造區,產生裂谷,在一些地區有著了厚達10公里(6.2英里)的沉積物。古近紀斷裂活動停止,晚始新世此斷裂帶演化為右旋走滑斷裂。這可能是對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和俯衝帶來的構造變化的結果。
Remove ads
地震

地震破裂最先發生在郯廬斷裂帶的一段360公里長的沂沭斷裂帶。地震期間,沂沭斷裂破裂,平均偏移9米。滑動主要為右旋走滑,逆衝分量較小。地震反演表明,在近垂直的南北走向斷層上存在一個160 km × 32 km的破裂區,地震中心深度介於22公里至28公里之間。[8]通過洪積扇位錯推測,地震產生的水平地表位移在左山,板泉,騰馬最大;而垂直地表位移在石井,紀莊最大。這進一步說明此次地震的發震機理為南北逆衝,中斷走滑,但此次地震總體的震源機制解為而右旋走滑[9]。1688年7月26日和9月18日發生了三次餘震,估計分別為Ms6.25和Ms6.0。另一次餘震發生在1672年,估計為Ms6.0[10]。
1987年對該斷裂帶的古地震研究表明,公元前6280年的一次類似規模的地震的的斷層可能也是同一段斷裂帶。同樣的斷層(郯廬斷裂帶)也可能產生了這次事件以北700公里的海城大地震[11]。1969年郯廬斷裂帶又發生了一次破壞性地震。
Remove ads
震害情況
震央附近地區的山東省郯城、沂州(今臨沂)、莒州(今莒縣),5萬餘人死亡[2](莒州死亡2萬餘,沂州死亡1.2萬,郯城死亡8700餘人),所有城廓、住宅、官署、廟宇等建築物全部被毀,在南北延伸長約70餘公里的形變帶上,發生大規模的山崩地裂、地裂、地陷、湧水、噴沙等現象,山川地形發生了劇烈變化。江蘇省海州贛榆縣由於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去30華里。郯城「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13]。遭受地震破壞的範圍約19萬平方公里,包括山東大部、江蘇和安徽北部的150多個州縣。此次地震的有感半徑達到800多公里,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北、直隸、陝西、山西、福建等省及朝鮮,留下有關這次地震記載的多達410餘州縣。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