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酷兒
非異性戀、非順性別群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酷兒(英語:Queer)是一個傘式術語,是對所有性取向非異性戀以及性別認同非二元性別或非順性別的人的統稱。[1][2] 此詞也可用來泛稱拒絕性規範與性別角色、並追求激進政治及團結的人群。[3][4][5][6][7][8] 與同性戀、女同性戀、或雙性戀相似但不同,「酷兒」一詞亦被許多人用以認同自我,以拒絕或顛覆性傾向與性別二元分類。[9][10][6][11]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奇怪的」或「奇特的」,在19世紀後期,酷兒開始被用來貶低LGBT族群。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酷兒活動家,例如酷兒國度的成員,重新詮釋與使用此詞作為中性或正面的自我描述[4][12]。
在21世紀,酷兒一詞越來越多地用於描述廣泛的非異性戀規範性別、性傾向以及政治認同[13]。酷兒理論和酷兒研究等學術領域隨之出現,用以探討此觀點下的各種議題,或研究LGBTQ族群的生活經驗。這些理論普遍反對性別二元論、性別規範性和缺乏交叉性的社會觀點。酷兒藝術、酷兒文化團體和酷兒政治團體則是酷兒身份現代表達的例子。
使用該術語的批評者包括部分LGBT社區的成員,他們更多地將這個術語與其口語貶義用法聯繫起來[14]、希望與酷兒激進主義分離的人[15]、以及將其視為過於模糊和時尚的人[16]。該詞的支持者則認為它與主流同性戀解放運動中較為追求與社會同化的部分形成對比,並代表更願意挑戰社會規範以追求性別與性身份解放的立場。他們常將其與過去同性戀解放運動中的反消費主義、反帝國主義等激進觀點相連結,亦與如石牆暴動等歷史事件相關聯。[17][12]
有時,酷兒一詞也被擴展用以涵蓋任何非典型的性表達,包括順性別的「酷兒異性戀」,但部分LGBTQ人士認為這是一種文化挪用。[18] 一些非異性戀與或非順性別者以「酷兒」作為自我認同,因為相較於「女同性戀」或「男同性戀」等標籤,它更為模糊與拒斥明確分類。[19][20] LGBTQ+協會PFLAG指出:「『酷兒』作為一種個人身份常被一些人視為象徵反叛,一些人認為它能包容整個社群,另一些人則覺得它適合描述更為流動的身份」。[21] 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者尤其常用「酷兒」一詞來指代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9][22][2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