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重慶市行政區劃沿革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重慶市目前有26個區、12個縣。1935年起,重慶市政府開始設立市轄區;同期,今天屬於重慶市範圍的一些縣和區仍然由四川省管轄。之後,重慶市的市轄區出現過數次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慶市開始下轄縣份,有些縣劃歸重慶市,有些縣劃出重慶市;同時,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新劃分了市轄區,並於1955年首次形成了今天的主城6區格局。之後,斷續有個別縣劃歸重慶市管轄。1997年,四川省的重慶市、涪陵市、黔江地區、萬縣市四個地級行政區合併成立重慶直轄市,此後重慶市的縣再無增加。納入重慶的縣陸續改編、改名為市轄區,例如現位於主城區的渝北區由原江北縣改編,巴南區由歷史悠久的巴縣改編;至今,重慶市仍留有12個縣。
當前各市轄區及縣級行政區
重慶直轄市成立前的地級行政區
各市轄區及縣級行政區變遷
更多資訊 年份, 市轄區 ...
年份 | 市轄區 | 縣級行政區 |
---|---|---|
1935 | 5→6 | 0 |
1939 | 12 | 0 |
1942 | 18 | 0 |
1944 | 19 | 0 |
1946 | 18 | 0 |
1950 | 8
|
0 |
1951 | 7 | 1 |
1952 | 7→5 | 4 |
1953 | 6 | 0 |
1955 | 7 | 0 |
1959 | 7 | 3 |
1965 | 8 | 3 |
1975 | 9 | 3 |
1976 | 9 | 4 |
1983 | 9 | 12 |
1994 | 11 | 10 |
1997 | 13 | 27 |
2000 | 14 | 26 |
2001 | 15 | 25 |
2006 | 19 | 21 |
2011 | 19 | 19 |
2014 | 21 | 17 |
2015 | 23 | 15 |
2016 | 26 | 12 |
關閉
Remove ads
更多資訊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
年份↓ | 中心城區 (9區) |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
郊區 (5區) |
8縣 | 4自治縣 |
---|---|---|---|---|---|---|
1929年2月15日,國民政府在巴縣城區正式設重慶市。[2] | ||||||
1935 | 重慶市下設5個區, 第一至第四區在今渝中區境。[3] 年底,重慶市分為6個區[1]。 |
|||||
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設立, 轄巴縣、永川、江津、綦江、璧山、銅梁、大足、江北、合川、榮昌10縣[4][1][5]。 |
長壽、梁山、墊江等7個縣屬四川省第10行政督察區, 後第10行政督察區改名為大竹專區[6][5]。 |
|||||
長壽縣屬四川省第10行政督察區[6]。 | 潼南縣屬四川省第12行政督察區[5]。 | 四川省第8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立, 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砫、南川、涪陵(包括今武隆縣)、酆都8縣[5][7][8]。 | ||||
6月,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區在萬縣市設立, 轄萬縣市、萬縣、開縣、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1市8縣。 |
||||||
1936 |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成立[10]。 | |||||
1939年5月,國民政府宣布重慶市為行政院直轄市。[1] | ||||||
1939 | 年底,重慶市下設12個區, 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3] |
|||||
1942 | 從1941年到1942年初, 重慶市新設第十三至十七區和1個水上區[1], 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區境。[3]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署改為北碚管理局, 北碚成為縣級行政區[10]。 |
|||||
1944 | 原第十一區分為第十一區和第十八區[1]。 | 涪陵縣分出武隆縣[11]。 | ||||
1945 | 黔江縣屬川黔湘鄂邊區。[7] | |||||
1946 | 重慶市下設18個區, 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3] 水上區撤銷,原行政區域劃入鄰近轄區[1]。 |
關閉
Remove ads
西南大區時期
更多資訊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
年份↓ | 中心城區 (9區) |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
郊區 (5區) |
8縣 | 4自治縣 |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2月2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轄重慶直轄市和四川省。 | ||||||
1949年11月30日,南泉戰役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握重慶市政權。 1950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握四川省全境政權。 | ||||||
1949 | 巴縣專區成立,下轄璧山、江津、合川、江北、綦江、永川、榮昌、大足、銅梁、巴縣10縣[1]。 1949年12月20日,巴縣專區改名為璧山專區[12]。 |
12月15日,縣級萬縣市設立, 同日萬縣專區設立,代管萬縣市, 轄萬縣、開縣、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石砫9縣。[9] |
||||
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接管北碚管理局[1]。 | ||||||
1950年1月,四川省撤銷,川東行政區設立, 轄壁山專區、大竹專區、萬縣專區、涪陵專區、酉陽專區5個地級專區, 1個縣級市(北碚市), 共35個縣級行政單位。[13] | ||||||
1950 | 2月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北碚行政管理處成立[10]。 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原第一區至第七區合為第一區[3], 其餘11區合為第二至第七區, 北碚行政管理處改制為第八區[10]。 第一、二、三、四、八區為地級行政區, 第五、六、七區為縣級行政區[1]。 |
涪陵專區成立, | ||||
酉陽專區成立, 下轄黔江[7]、酉陽、秀山3縣。[8] | ||||||
1951 | 1月,巴縣劃歸重慶市[4]。 | |||||
1月,第八區劃歸川東行政區[10]。 7月5日,北碚縣級市在原重慶市第八區區域成立[10][13]。 11月1日,北碚市人民政府成立,下設6個縣轄區[10]。 |
||||||
1952年8月7日,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政區撤銷,復設四川省。[13] | ||||||
1952 | 4月16日,璧山專區改名為江津專區,轄江津、綦江縣、璧山、合川、永川、榮昌、大足、銅梁、江北9縣[1]。 | 酉陽專區併入涪陵專區,涪陵專區增轄原酉陽專區4縣。[14] | ||||
9月,江北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1]。 | 9月,長壽縣從涪陵專區劃歸重慶市[1]。 | 9月,綦江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1]。 | ||||
潼南縣屬遂寧專區[5]。 | ||||||
12月3日,梁山縣改名為梁平縣[15]。 | ||||||
10月,重慶市調整行政區劃,調整後設5區4縣[1]。 | 合川縣分出城關和部分工礦地區, 設立合川市, 由江津專區管轄[1]。 |
12月20日,萬縣市由萬縣專區管轄[9]。 | ||||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將西南軍政委員會改制為西南行政委員會。[1] | ||||||
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將重慶市由大行政區直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西南行政委員會代管重慶市和四川省。[1] | ||||||
1953 | 1月,北碚劃歸重慶市管理[1]。 | |||||
3月,巴縣、江北縣改屬江津專區[4][1]。 | 3月,長壽縣改屬涪陵專區[1]。 | 3月,綦江縣改屬江津專區[1]。 | 3月,大竹專區撤銷。 墊江縣劃歸涪陵專區[16]; 3月,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9]。 |
|||
3月,北碚市及所轄區建制撤銷, 北碚市改制為重慶市第六區[17]。 |
合川市由四川省管轄, 江津專區代管[1]。 |
關閉
Remove ads
更多資訊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
年份↓ | 中心城區 (9區) |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
郊區 (5區) |
8縣 | 4自治縣 |
---|---|---|---|---|---|---|
1955年11月1日,西南大區撤銷, 重慶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四川省轄地級市。[13] | ||||||
1955 | 10月,重慶市調整行政區劃,按地名命名各轄區:[3][1][17] | 1月,重慶市南桐礦區建立[註 1][18]。 | ||||
1957 | 合川市撤銷,原行政區域劃入合川縣[1]。 | |||||
1958 | 11月,巴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4]。 | 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專區。 潼南縣隸屬綿陽專區[19]。 |
酆都縣改名為豐都縣[14]。 | |||
1959 | 長壽縣從涪陵專區劃歸重慶市[註 2][14]。 | 綦江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註 2][20]。 | 石砫縣改名石柱縣[註 3][20]。 | |||
1965 | 2月,九龍坡區分出3個街道辦事處,成為大渡口區; 12月,大渡口區設立[1]。 |
|||||
1968 | 江津專區成立革命委員會, 改名為江津地區。 地區轄永川、江津、合川、銅梁、大足、榮昌、璧山、江北8縣[1]。 |
|||||
涪陵專區改名為涪陵地區[14]。 | 5月,萬縣專區改名為萬縣地區[9]。 | |||||
1975 | 大足縣分為大足縣和雙橋區[1]。 | |||||
1976 | 1月,江北縣從江津地區劃歸重慶市[1]。 | |||||
1977 | 潼南縣由綿陽地區劃入江津地區[1]。 | |||||
1981 | 江津地區改名為永川地區[21]。 | |||||
1983年2月8日,重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22]。 | ||||||
1983 | 4月1日,永川地區撤銷,所轄8縣劃歸重慶市[23][註 4][24] | |||||
涪陵縣改名為涪陵縣級市[14][註 5][23]。 | 黔江縣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7][註 6][23]。 | 酉陽縣撤銷,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8]。 秀山縣撤銷,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 石柱縣撤銷,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設立。 彭水縣撤銷,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設立。[註 7][23] | ||||
1988 | 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7] |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從涪陵地區劃出, 改由黔江地區轄。[14] |
石柱縣,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和彭水縣 從涪陵地區劃出, 改由黔江地區轄。[14] | |||||
1992 | 8月4日,江津縣撤銷,江津縣級市設立[註 8][25]。 | 5月,永川縣撤銷,永川縣級市設立[26]。 | 萬縣地區及萬縣市、萬縣撤銷, 萬縣地級市設立, 轄原萬縣地區的開縣、忠縣、梁平、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八個縣; 新萬縣市設三個市轄區:龍寶區、天城區和五橋區。[27] |
|||
1993 | 南桐礦區更名為萬盛區[18][28]。 | |||||
1994 | 市中區改置為渝中區;[註 10] 江北縣改置為渝北區;[註 11] 巴縣撤銷,原巴縣在長江北岸的行政區域 劃歸沙坪垻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 長江南岸的部分區域劃歸南岸區, 其他區域與原九龍坡區江南區域設立巴南區。[註 12][29][註 13][4] |
南川縣改為南川縣級市[30][14]。 | ||||
1995 | 南川市由涪陵市代管[14]。 | 1月,涪陵縣級市撤銷,原行政區域改置為枳城區、李渡區。 3月,涪陵地區撤銷,涪陵地級市設立, 轄原涪陵地區的枳城區、李渡區、墊江縣、武隆縣、酆都縣。[31][14] |
||||
1996 | 9月15日,涪陵市由重慶市代管[14]。 | 重慶市代管黔江地區[8]。 |
關閉
Remove ads
更多資訊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
年份↓ | 中心城區 (9區) |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
郊區 (5區) |
8縣 | 4自治縣 |
---|---|---|---|---|---|---|
1997年3月14日,重慶直轄市成立,管轄原重慶地級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32]。 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揭幕[33]。 | ||||||
1997 | 12月20日,原涪陵市撤銷[14][34]。 | |||||
南川市改由重慶市管轄[14]。 | 12月20日,枳城區、李渡區撤銷, 原行政區域設立涪陵區[14][34]。 |
武隆縣改由重慶市轄[14]。 | 墊江縣、豐都縣改由重慶市轄[14]。 | |||
12月20日,原萬縣市撤銷。[34] | 12月20日,原黔江地區撤銷。[34] | |||||
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撤銷, 原行政區域設立萬縣區[34](未正式設立[9])。 |
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 開發區設黨的工作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 為重慶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 分別與萬縣區的區委、區政府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 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忠縣、開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6縣。[34] |
原黔江專區行政區域設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 代管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34] |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由黔江開發區代管[34]。 | 梁平、城口兩縣由重慶市直接管理。[34] | |||||
1998 | 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9][35]。 | 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35]。 | ||||
2000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撤銷, 原行政區域設立黔江區[36]。 |
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 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和巫溪縣由重慶市直轄。[36] |
黔江開發區撤銷,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由重慶市直轄。[36] | |||
2001 | 長壽縣改名為長壽區[37]。 | |||||
2006 | 南川市改名為南川區; 江津市改名為江津區。[38] |
永川市改名為永川區; 合川市改名為合川區。[38] |
||||
2011 | 萬盛區和綦江縣撤銷, 綦江區設立, 轄原萬盛區和綦江縣行政區域[39][28]。 |
|||||
雙橋區和大足縣撤銷, 大足區設立, 轄原雙橋區和大足縣大行政區域[39]。 |
||||||
2012 | 4月20日,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下發 《關於萬盛經開區管理體制調整的決定》, 決定由中共綦江區委、區政府委託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 管轄原萬盛區的4個街道和鎮, 後又管轄原萬盛區的6個街道和鎮[40]。 開發區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40]。 |
|||||
2014 | 璧山縣改名為璧山區[41]。 | 銅梁縣改名為銅梁區[41]。 | ||||
2015 | 榮昌縣改名為榮昌區; 潼南縣改名為潼南區[42]。 |
|||||
2016 | 《重慶兩江新區管理辦法》發布, 兩江新區管委會負責江北區、北碚區、渝北區 15個街道和鎮的行政管理工作。 |
開縣改名為開州區[43]。 梁平縣改名為梁平區; 武隆縣改名為武隆區[44]。 |
關閉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