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原重庆市直属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9°31′12″N 106°30′39″E

快速預覽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地址 ...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4](辦學校名:重慶育才中學)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於1939年3月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華民國陪都重慶創辦的育才學校,學校現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正街92號。

Remove ads

校史

中華民國時期(1939-1949)

前身是民國28年(1939年)3月初由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專修科,學校取校名為育才學校,原址位於中華民國陪都重慶市郊北溫泉。

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的計劃,得到了當時正在北溫泉休養的吳玉章的支持。育才學校成立了籌備處,由生活教育社社友王洞若協助陶行知制訂辦校計劃;委派馬侶賢負責籌募經費和租借校舍;請陸維特組織選拔測驗組,分赴各兒童保育院、孤兒院等難童機構,擇優選拔十五省流亡到後方的難童入學。招生對象還包括共產黨烈士後代和學校附近的農家子弟。7月20日育才學校第一批學生共71人(當日到校的學生有40餘人)借北溫泉小學舉行了開學典禮,陶行知親自擔任首任校長。8月初學校遷至合川縣草街子古聖寺上課。後於1946年初遷至紅岩村。學校的創辦得到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重視和支持。陶行知、盧子英(北碚實驗區區長)又分別邀請馮玉祥邵力子鄒韜奮、吳玉章等知名人士專程來校演講,迅速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周恩來曾親自到育才看望全校師生,並題詞「一代勝似一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陳誠亦於1943年參觀過實際上是由共產黨操辦的育才學校,並給予了正面評價。當時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報刊《婦女新運通訊》和《現代婦女》正面報導了該學校。

育才學校的教學與一般的學校不一樣,同時注意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並重,基礎教育按不同年級,學習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英語、哲學常識、音樂、體育等文化必修課(基礎課)。專業教育是按照學生的特長進行專業編組,設立音樂組、戲劇組、文學組、繪畫組和社會科學組,後來增設了自然科學組、舞蹈組與普通組。

音樂組的組長是賀綠汀、范繼森,另有著名音樂家任光、任虹、馬思聰夏之秋等人執教;戲劇組的組長是章泯、錢風,劇作家舒強水華等人先後執教;文學組的組長是魏東明、大詩人艾青,艾青還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常常請來當時在重慶的文學名家來校講學。如郭沫若講形勢、講歷史劇,茅盾講小說,夏衍講戲劇,史東山講電影,馮雪峰講魯迅,聶紺弩講雜文,邵荃麟胡風葉以群講文藝理論,曹靖華講蘇聯文學,袁水柏講諷刺詩,沙梅講川戲等。繪畫組組長陳煙橋、劉鐵華,陳煙橋是魯迅的學生,畫家張望、汪刃鋒、豐子愷華君武王琦、許士騏、梅健鷹等都在學校任教。舞蹈組的組長是戴愛蓮,老師吳曉邦盛婕等都是著名的舞蹈教育家。社會科學組的組長是孫銘勛;自然科學組的組長是曲仲湘

同時,當時在重慶的許多名流作家,如翦伯贊何其芳田漢吳玉章鄧初民周谷城秦邦憲薩空了徐遲姚雪垠黎國荃、陸詒、陽翰笙等在學校兼課或講學。

此外,學校還開設「林間講座」,邀請郭沫若、夏衍、曹靖華、劉白羽周而復邵荃麟艾蕪戈寶權沙汀、程今吾等發表演講。

育才學校要求老師「要為整個民族利益來造就人才,要引導學生們團結起來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團結起來做自覺覺人的小先生,團結起來做手腦雙揮的小工人,團結起來做反抗侵略的小戰士」,與當時重慶另外一所貴族學校,即現在的「重慶南開中學」不同,陶行知校長指出育才學校不是培養「人上人」,而是培養「人中人」,孩子們都從老百姓中來,還要回到老百姓中去影響教育更多的老百姓,成為人民認知進步的力量。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4月11日,陶行知為籌備育才遷校和籌辦上海社會大學,由重慶飛南京。4月中旬去南京梅園新村看望周恩來,談及對育才學校遷滬的設想。4月18日抵上海。1946年7月25日,由於勞累過度,陶行知因突患腦溢血病逝於上海。育才學校搬遷計劃未能在其生前啟動。到1946年7月陶行知逝世前學校共招收學生410人。

陶行知逝世後,育才學校副校長馬侶賢經校董事會一致推選,繼任育才學校校長。同年8月育才學校教務主任方與嚴赴上海接手育才學校遷校事宜。學校在上海四川北路843號設立育才學校上海辦事處。

1947年1月至7月,育才學校各專業組分三批遷往上海。1947年5月馬侶賢離開重慶,把重慶的校務交由郭平負責。位於重慶的育才學校並未停辦,相繼由郭平和孫銘勛主任主持學校工作,以育才學校的校名在重慶繼續辦學。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春育才學校遷到九龍坡區謝家灣92號,並正式定名為重慶育才學校,獨立辦學由孫銘勛擔任校長。在1950年-1981年間,重慶育才學校相繼更名為重慶育才中學、重慶市第十三初級中學、重慶市第二十初級中學、四川省重慶第二十中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在1966年後,重慶開始了文革武鬥四川省重慶第二十中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由於位於謝家灣軍工企業密集區,校舍遭到了嚴重破壞,眾多學生參加武鬥,導致數十名學生傷亡。在1969-1975年間,四川省重慶第二十中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再次更名為紅旗一中,由於抗戰時期的特殊經歷,取代當時被稱為「資本家搖籃」、"培養二代『走資派』"的重慶南開中學成為重慶市委機關中學,直到1980年代後期。

改革開放時期

1981年定校名為四川省重慶市育才中學,進入90年代初期由於思維老化,四川省重慶市育才中學在很長一段時間沒能跟上時代,被重慶一中重慶南開中學重慶巴蜀中學超過,成為一個二流重點中學。1997年,又將名稱改為重慶市育才中學校(辦學校名重慶育才中學),但在非官方場合依然有二十中的稱呼。重慶直轄前,重慶育才中學與成都七中為四川省直屬重點中學。自從2001年起,重慶育才中學經歷過改革,迅速走入復甦,開始重新進入重慶市最優秀的重點中學行列,並開始大規模興建新校舍和新校區。2004年起再次走入重慶市前五位的重點中學。[來源請求][5]

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

校訓

求真、樂群、行知、創造[6]

求真——追求真理,學做真人;

樂群——樂於合作,熱愛集體;

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創造——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此校訓體現了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訓導師生以「做」或「行動」為中心,在「做」或「行動」上獲得知識,追求真理,合作共進,創造新天地。

校徽釋義

三環校徽:1939年由陶行知構思、學校繪畫組主任陳煙橋設計出育才學校第一代校徽,校徽呈三角形外形,外框藍色三角形,內部是三個紅色的圓環相扣在一起,三環上是育才二字。[7]

第一個圓圈代表全校一體,第二個圓圈代表世界一體,第三個圓圈代表古往今來一體。

這三個圓圈校徽的意義還可以表示:

(一)民族、民權、民生;(二)智、仁、勇;(三)真、善、美;(四)工學團;(五)教學做合一;(六)自然、勞動、社會;(七)頭腦、雙手、機器;(八)迎接困難、分析困難、解決困難;(九)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十)檢討過去、把握現實、創造未來;(十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育才賦

群山莽莽兮,大木蒼蒼;
兩江碧落兮,風氣雲揚;
先生猶在兮,萬世敬仰;
育才亙古兮,萬代流芳。
根生曉莊犁宮,再興古聖鳳凰;
念締造之多艱兮,
先生奔走,日啖十粒蠶豆為糧。
『知行』而『行知』兮,以行為綱;
『三創』而『四小』兮,民生以養。
金聲玉振,大師授課兮名流鴻儒濟濟;
風翥龍騫,偉人解惑兮經天緯皇皇。
天高而雲淡兮,春日載陽;
地厚而土肥兮,桃李芬芳。
捐軀為國兮,慨當以慷。
華鎣山三次起義,
師生挺身軀血染沙場;
解放碑率先舉旗,
同學昂頭顱迎接曙光。
長夜既旦兮,日出東方。
百廢待興兮,建國正忙。
東部築城,西域拓荒。
筆端作畫,贊祖國江山多嬌;
高聲賦詩,頌人民躬耕不遑。
偉哉!鯤鵬展翅總理治國;
壯哉!蛟龍抬頭棟梁興邦;
鼎新革故高山仰止,
萬代千秋源遠流長。
承先輩宏志,創育才輝煌,
門楣偉岸,如鳳凰舉翼迎旭日東升;
群樓連環,似昆崗連綿昭名校氣相。
左右鮮花爛漫,上下梧桐成行,
名師薈萃,獻身教育事業,
教人求真,推崇素質教育,改革正央;
學子云集,鑽研強國之術,
學做真人,倡導德才兼修,書山翱翔。
以人為本澤綠九畹,
愛滿天下潤碧八荒。
碩果纍纍,英才泱泱;
拄天人傑,舉世昭彰。
志凌五嶽,起萬鈞雷電風;
胸涵四海,為千秋大業興旺。
轉乾坤以造化神州,
追日月為國富民強。
儕輩後學永不怠兮,
勵精圖治,矢志報國。
育才精神得以永昌。
許清水
甲申年秋

2004年,為慶祝育才建校65周年,學校邀請許清水先生撰寫賦,他欣然應允。育才中學為他提供了有關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書籍以及學校的相關資料。他查閱資料,研讀書籍,熟悉育才歷史和現狀,與相關人員一道走訪育才古聖寺,兩三月後便拿出了《育才賦》初稿。學校組織了一些在職和離退休老師座談討論,還找了幾個懂得「賦」的老師斟酌,經過與許清水先生反覆討論磋商,最後修改定稿,並將其製作成育才賦碑,設置在校門內行知廣場的正前方。[8]

校歌

重慶育才中學校歌[9]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指揮家,1939年進入育才學校音樂組學習的校友陳貽鑫譜曲,龔思雪作詞。歌詞如下:

中華是我的祖國,育才是我的家
我愛育才,我愛中華
我們這群,這群年輕的學子
快快樂樂,融融恰恰
不分你,不分我,不分他
在生活中學習,在創造中長大
永遠奔赴一個理想
愛滿天下
中華是我的祖國,育才是我的家
我愛育才,我愛中華
我愛中華

知名校友

曾在育才學校求學的校友

  • 陳貽鑫:指揮家、音樂教育家
  • 程代輝:上海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芭蕾舞劇《白毛女》編導之一。
  • 戴曉林: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
  • 杜鳴心:作曲家
  • 高纓:作家
  • 李鵬:重要政治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委員長、國務院前總理
  • 盛楊:雕塑家
  • 田大畏:俄語翻譯家
  • 王惠莉:兒童戲劇家
  • 伍必端:版畫家
  • 楊秉孫:小提琴演奏家
  • 鄭勝天:藝術評論家及國際資深策展人

曾在育才學校(1939.7—1947.5)執教或工作的校友

艾青陳煙橋戴愛蓮、范繼森、方與嚴、馮蘭瑞豐子愷賀綠汀華君武、劉鐵華、馬思聰、 梅健鷹、彭松、強明、曲仲湘任光、任虹、盛婕、舒強水華王琦、汪刃鋒、吳曉邦夏之秋、許士騏、葉寧張望章泯、鄒尚錄、莊嚴

重慶育才中學校的校友

  • 李發伸——蘭州大學校長,物理學專家
  • 劉美彤——演員
  • 石應康——心胸外科專家,前中華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
  • 宋建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0]
  • 塗建華——隆鑫控股有限公司[11]董事
  • 尹澤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總設計師
  • 張曉蘭——甘肅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註:1947年5月後入學位於上海的育才學校(本部)的學生不視作重慶育才中學校的校友序列。

Remove ads

歷任領導

中華民國時期

更多資訊 校長, 任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更多資訊 校長, 任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更多資訊 黨委(黨支部), 任期 ...

註:1951.3至1956育才學校因建國初期學校結構調整和工作需要,未明確共產黨組織在學校的負責人。

育才學校自1939年7月至1947年8月,由共產黨在重慶的其他所屬支部書記兼職負責學校的黨務工作,因在民國時期共產黨的組織不是法定的學校管理機構,支部書記未包括在上訴列表內。1947年8月,分部主任孫銘勛開始負責學校黨務工作。

國際交流

八十周年校慶

重慶育才中學於2019年10月舉行了八十周年校慶,詳情參閱八十周年校慶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學校榮譽

該校是重慶市教委直屬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重慶市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教學質量先進集體、重慶市中小學德育示範學校、全國示範試驗高中。全校現有118個教學班5600餘學生,辦學規模較大。除位於九龍坡區的本部外,還有育才成功學校,以及雙福育才中學、魯能育才學校、龍水湖育才中學以及重慶巴南育才實驗中學,由於2021年重慶教委「民轉公」政策,現只剩餘重慶育才中學本部與育才成功學校高中部。本部占地233畝。[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