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銅梁區

中国重庆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铜梁区
Remove ads

銅梁區重慶市下轄的市轄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西北部。面積1340.47平方千米,人口68萬。前身銅梁縣建縣於武周,近年因「銅梁龍舞」而聞名。

快速預覽 銅梁區, 國家 ...
Remove ads

區名

關於銅梁區名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 以境內小銅梁山為名,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此說最早見於《元和郡縣誌[2],《大清一統志》、《四川通志》、道光《重慶府志》、民國龔煦春《四川郡縣誌》、民國新修《合川縣誌》均從此說
  • 以境內銅梁山為名,銅梁山在合川(原石鏡縣)南五里[3]。最早見於《太平寰宇記[4],萬曆《合州志》、清代《銅梁縣誌》均從此說[註 1]

歷史

古代

在距今約20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銅梁已有人類活動遺蹟,被稱為銅梁文化[6]。春秋戰國時期,今銅梁縣域為巴國屬地。秦朝時為巴郡墊江縣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設東宕渠郡,屬宕渠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改東宕渠郡為墊江郡、改宕渠縣為石鏡縣

武周長安三年(703年)[註 2]合州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奏准割石鏡縣地置銅梁縣,隸屬於合州。建縣初期,銅梁縣轄境包括今銅梁區與合川區西南、潼南區南部、大足區瀨溪河流域。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合州刺史孫希莊奏准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巴川縣,得名於巴川,仍隸屬於合州[12][13]天寶元年(742年),合州改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巴川郡復名合州,巴川縣西南部分劃給新置的大足縣[14]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赤水縣被併入銅梁縣,七年(1074年)復置[15]宋朝時銅梁、巴川二縣隨合州先後屬梓州路潼川府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省巴川縣入銅梁縣,仍隸合州,而唐宋銅梁縣的大部分地區劃入遂寧州小溪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大足縣入銅梁縣[註 3],此時銅梁縣所轄區域包括今銅梁區大部、大足區、永川區大部、榮昌區與隆昌縣東部[16][17][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稱帝建立明夏後,復置大足縣[註 4][18],又復置昌寧縣[註 5][19]成化十七年(1481年),劃銅梁縣與潼川州遂寧縣部分地新置安居縣,得名於安居溪[註 6],隸屬於重慶府[20]康熙元年(1662年),撤銷安居縣、銅梁縣,併入合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以原安居縣、銅梁縣地復置銅梁縣,屬重慶府,安居地區以安居鄉名義存在,仍保留了訓導巡檢、汛部廳外委、把總等部分縣級機構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21][9]

新唐書評價銅梁縣、巴川縣為中[註 7][8][13]宋史評價巴川縣為中[22]、銅梁縣為中下[15]元史評價銅梁縣為下[17]清史稿評價銅梁縣為[21]

現代

宣統三年(1911年)9月,銅梁成立保路同志分會;同年11月24日,銅梁縣軍政府成立,改縣公署為知事公署。民國2年(1913年),銅梁縣屬四川省川東道[註 8];民國11年(1922年),川軍黔軍混戰,銅梁一年內十易駐軍、十二易知事[5]:11。民國16年(1927年)12月,中國國民黨銅梁縣支部成立;民國17年(1928年)1月,中共銅梁縣特別支部成立,同年10月,中共銅梁縣委員會成立。民國18年(1929年),銅梁縣直屬於四川省政府。民國24年(1935年),銅梁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2軍34師解放銅梁,銅梁縣人民政府於同年12月22日成立,隸屬於川東行政區璧山專區璧山專區於1951年改為江津專區,1968年改為江津地區,1981年7月改為永川地區[23]。1983年3月,在重慶市被批覆成為首批計劃單列市後,永川地區被批覆撤銷,所轄的銅梁縣劃歸重慶市管轄[24]。1997年3月14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決定重慶直轄,銅梁縣繼續隸屬於重慶直轄市[25]。2014年5月2日,國函〔2014〕58號文批准撤銷銅梁縣,設立重慶市銅梁區,以原銅梁縣的行政區域為銅梁區的行政區域,銅梁區於7月5日正式掛牌[16]

Remove ads

地理

銅梁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四川沉降褶皺帶東部,地處川中方山丘陵與川東平行嶺谷的過渡地帶。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東南為狹長低山,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演變為開闊的方山丘陵,呈現出山、丘、壩兼具的地形地貌特徵。丘陵地區占全區面積的84%,平壩占全區面積的13.9%[5]:63

銅梁區內水系以嘉陵江支流涪江為主幹,涪江在銅梁區內長36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區面積的98%。涪江在銅梁區內的重要支流有瓊江小安溪、淮遠河、平灘河、久遠河等,共有大小河流254條,整體為扇形水系[5]:72-73

銅梁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足,熱量充沛。

更多資訊 銅梁 (1981−2010), 月份 ...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截止2020年,銅梁區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23個,有67個社區與266個村[27][28]

街道:巴川街道東城街道南城街道蒲呂街道舊縣街道

鎮:土橋鎮二坪鎮水口鎮安居鎮白羊鎮平灘鎮小林鎮雙山鎮虎峰鎮石魚鎮福果鎮慶隆鎮少雲鎮維新鎮高樓鎮大廟鎮圍龍鎮華興鎮永嘉鎮安溪鎮西河鎮侶俸鎮太平鎮

歷史行政區劃

更多資訊 區、區級鎮, 區公所駐地 ...

明初,銅梁轄 4 鄉(瓊池、習賢、永清、桂林)、30里。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復置銅梁縣時,銅梁縣除安居鄉外,還下轄29場,安居鄉另轄8場。民國8年(1919年),全縣設1城、2鎮(安居、板橋)、21鄉,縣城分為4個團局,鄉鎮設團練辦事處。民國19年(1930年),縣知事公署改為縣政府,鄉鎮辦事處與縣城的團局改為公所,分全縣為9個區。民國24年(1935年),行聯保連坐制,分全縣為3個區、44個鄉鎮聯保辦公處,縣城4個公所合併為中城鎮。民國29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改聯保辦事處為鄉鎮公所,改中城鎮為巴川鎮[5]:47

1949年底,銅梁縣共有6區、4鎮、40鄉[5]:48。1955年,銅梁縣將98個建制鄉鎮調整為56個。1958年9月,56個建制鄉鎮改為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全縣調整為1鎮(城關鎮)、10區、62人民公社。1983年,農村管理體制改革,鄉設人民政府、不再設人民公社[5]:40。1993年12月,銅梁縣撤區並鄉建鎮,將行政區劃調整為25鎮、8鄉[16]

Remove ads

縣治

長安年間銅梁建縣時縣治在奴崙山北的列宿壩[註 9]開元三年(715年)移治至涪江南岸的武金坑[註 10],開元十六年(726年)向東南移至東流溪壩[註 11],直至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銅梁、巴川合併,移治至今縣城所在的巴川鎮[7][29][5]:840-841

巴川建縣時縣治最初在今舊縣街道大曆年間移治至今銅梁縣城[9]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重慶市銅梁區委員會 書記 ...

經濟

2020年,銅梁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61.02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比為8.8:55.4:35.8。2020年,銅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10.6%,外貿進出口比上年增長20.1%。2020年,銅梁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0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5.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52.60萬噸標準煤[34]

交通

公路方面,截止2020年底,銅梁區公路總里程達45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0公里、國道52公里、省道257公里[34]。銅梁區內建成的高速公路有G93 成渝環線高速G8515 廣瀘高速[註 12]G5013 渝蓉高速,此外還有S8 渝樂高速S32 渝遂複線高速S49 合津高速在建[35]。銅梁區內建成的普通國道則有 319國道

鐵路方面,已獲批覆、即將開工的滬渝蓉高速鐵路重慶至成都段(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經過銅梁區並在銅梁區內增設銅梁站[36]。此外,在建中的重慶市郊鐵路璧銅線也將在銅梁區內設有蒲呂站銅梁新城站銅梁站銅梁西站,未來將與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貫通進入重慶主城區[37]。銅梁區還規劃有蘭渝高鐵、重慶市郊鐵路二環線等鐵路項目。

名人

社會

人口

萬曆《合州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銅梁縣領民、軍3568戶、男婦4.28萬口。明末清初因戰亂、旱澇、瘟疫,人口銳減,至康熙五十年(1712年),銅梁、安居兩地共767丁[註 13]。在實行地丁合一制與移民入川政策後,人口快速增長,道光十年(1830年)已有2.52萬戶、7.65萬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6.44萬戶、29.73萬人,至宣統二年(1910年)銅梁縣已有44萬人。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清查人口,銅梁縣共9.48萬戶、50.99萬人,後因連年大旱、徵集兵員,人口又有所下降[5]:101

1949年底,銅梁縣共有10.55萬戶、47.49萬人。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銅梁縣共有112290戶、511380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銅梁縣共有124417戶、517351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銅梁縣共有177464戶、746930人[5]:102, 111

2020年11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銅梁區常住人口為685729人,占重慶市比重為2.14%[38]。其中,性別構成上,男性占總人口比重49.93%,女性占總人口比重50.07%,性別比為99.73;年齡構成上,0-14歲占總人口比重16.33%,15-59歲占總人口比重57.59%,60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重26.08%,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重20.96%;受教育情況上,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為9252人,高中為11768人,初中為32050人,小學為37901人,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7.78年提高至8.74年,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18231人,比2010年減少17590人。全區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61.69%,比2010年增加了20.2個百分點,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38.31%[39]。具體到街鎮,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鎮街有2個(巴川街道、東城街道),在5萬人至10萬人之間的鎮街有1個,在1萬人至5萬人之間的鎮街有13個,少於1萬人的鎮街有12個,其中5個街道的常住人口合計常住人口占全區常住人口比重為61.18%[40]

教育

截止2020年底,銅梁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1所,其中幼兒園163所(公辦101所),小學61所,初中15所,普通高中4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特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中學1所,高等學校3所,在編教職工6000餘人,在校生13萬餘人[34]

銅梁是重慶市有名的基礎教育強區,銅梁中學重慶市巴川中學等學校在重慶市內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2020年,銅梁區高考重本上線率33.83%,超市平12.87個百分點,一般本科上線率76.54%,超市平20.8個百分點,專科上線率100%。2020年,銅梁區參加普通高中「聯招」考試上線率為44.6%[34]

衛生

截止2020年底,銅梁區共有區級醫療衛生機構6個,鎮(中心)衛生院23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社會辦醫療機構243個,村衛生室(點)558個。全區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近6000人,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總數近4000張[34]

地方

地方志

銅梁歷史上有多部地方志[5]:693-694

  • 隆慶六年(1572年)《銅梁縣誌》(隆慶志),縣人、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高啟愚主編
  • 清康熙年間編修縣誌,未成書
  • 乾隆十六年(1751年)《銅梁縣誌》(乾隆志),周澄主編
  • 嘉慶十三年(1808年),縣令呂鑒泉組織對舊志進行編纂
  • 道光十二年(1832年)《銅梁縣誌》(道光志),縣令徐瀛主編
  • 光緒元年(1875年)《銅梁縣誌》(光緒志),邑人、進士、禮部主事儀制司行走陳昌主編
  •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銅梁鄉土志》,夏雲程編著
  • 民國33年(1944年)《銅梁縣地理志》,張佐周主編
  • 民國38年(1949年)《新修銅梁縣誌》手稿,郭朗溪主編
  • 1991年《銅梁縣誌(1911-1985)》,銅梁縣誌編修委員會編
  • 2015年《銅梁縣誌(1986-2005)》,銅梁縣誌編修委員會編

文物與旅遊景點

2020年,銅梁區共接待遊客10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36億元,增長8.0%[34]

  • 銅梁武廟:位於巴川街道民主路2號,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後多次毀壞重修,現主體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四合院布局,存前殿、正殿和左右廂房,塑有關羽、岳飛像,現為佛教活動場所[41]。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鐵佛寺:位於東城街道鐵佛村,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後多次毀壞重修,現存正殿主體為明代結構,四合院布局,僅存正殿和廂房[41]。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331殉難志士墓地:1927年三·三一慘案死難者的墓葬,分布於銅梁區與江北區、九龍坡區、江津區等地。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邱少雲烈士紀念碑:位於巴川街道民主路64號,建於1959年,碑體正面為朱德所題寫的「邱少雲烈士紀念碑」,背面刻有邱少雲生平事跡簡介[41]。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西河川主廟:位於西河鎮川主街70號,現存主體為清代建築,四合院布局,現存前殿(戲樓)、正殿和左右廂房[41]。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1][43]
  • 安居古建築群:位於原安居縣治所在的安居鎮。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3]
    • 禹王官:位於安居鎮小南街,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合院布局
    • 萬壽宮:位於安居鎮大南街,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四合院布局,原為江西會館
    • 元天宮:位於安居鎮西街,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四合院布局,僅存正殿與前殿
    • 東嶽廟:位於安居鎮油坊街,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合院布局
    • 下紫雲宮:位於安居鎮政府旁,始建於明代,僅存前殿
    • 會龍橋:位於安居鎮會龍街,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拱橋
    • 波侖寺及石刻:位於安居鎮波侖村,波侖寺始建於唐初。摩崖石刻開創於初唐,主要為明代
    • 媽祖廟:位於安居鎮大南街,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徽式建築,僅存後殿
    • 帝主宮:位於安居鎮大南街,懸山抬梁式建築,原為齊安會館、黃州會館
    • 引鳳門:位於安居鎮,明清建築[44]
  • 侶俸寺:位於侶俸鎮,清代建築。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4]

非物質文化遺產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