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長岡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長岡線(日語:長岡線/ながおかせん)是一條由越後交通營運,從三島郡越路町(現時:長岡市)來迎寺站出發,經西長岡站、大河津站(現時:JR越後線寺泊站),連接三島郡寺泊町(現時:長岡市)寺泊站(與現時JR寺泊站相異)的鐵道路線,現已廢除。
Remove ads
路線數據
- 路線距離(營業距離) : 39.2公里
- 軌距 : 1,067毫米
- 車站數目(包含起終點站): 27座
- 雙線區間 : 沒有(全線單線)
- 電氣化區間 : 全線(直流電1,500伏特)
歷史
在來迎寺一方,曾經有一個新魚沼鐵道計劃,當中把此鐵道路線連接魚沼鐵道(即後來的國鐵魚沼線)。在1914年(大正3年)3月3日,長岡市的木村松二郎成立中貫鐵道並向官方申請敷設鐵道路線。在同年8月7日,長岡市的清水常作申請合併並更改公司名至長岡鐵道。當初,鐵道路線是連接國鐵長岡站,但是由於中途需要跨越信濃川,因此在未能確保有包括建設費以興建長鐵路橋的情況下,放棄了敷設鐵道路線至長岡站[* 2]。因此在西長岡站形成了一個折返式車站,往來迎寺和寺泊方向的路軌都是在同一邊。另外當時也有一條替補路線,從長岡站出發,途經藏王和與板,於大河津連接越後鐵道(現時:JR越後線),最後連接寺泊(採用了三國街道的走線)。
關於選擇鐵路走線,在日吉村至與板町之間的區間(即現時長岡市區間),當初申請的走線是途經東邊的村落。在1914年申請變更至途經西邊的村落。但是沿線的村町反對這個變更,原因是若在西邊村落敷設路軌,會造成阻塞水道,使在發生洪水的時候,造成的受損會更大。另外路軌與小學上學路相交處會對兒童構成危險。路線最終選擇途經在東邊和西邊村落之間的農地[3][4]。
雖然路線穿越了與板町,但是由於市中心已經是住宅區,因此收地以興建與板站遇到障礙,導致車站需要設置在市區外圍,不方便乘客乘車。另外在長岡鐵道開業後,原本於信濃川和黑川上行走的輪船服務(客運和貨運)被迫減少。
在1915年(大正4年)10月7日,長岡鐵道與板 - 大河津 - 寺泊之間開業。在1916年(大正5年)1月5日,西長岡 - 與板之間延伸開通。在1921年(大正10年)11月18日,來迎寺 - 西長岡之間(來迎寺線)延伸開通(全線開通)。在1928年(昭和3年),日本首架柴聯車引入至此鐵道路線。沿線的居民都會通稱此鐵路為長鐵(日語:長鉄/ちょうてつ)。但是由於此鐵道路線沒有駛入國鐵長岡站,加上非電氣化路線使行走速度慢,導致長岡鐵道一直有嚴重赤字。隨後在1950年(昭和25年),為了重建業務,當時為眾議院議員的田中角榮就任社長。在1951年(昭和26年),為了鐵路高速化而把鐵路全線電氣化。使在當時舊新潟3區中比較偏僻的三島郡成為田中的票源。在電氣化,把原本一日只有數班的列車增加班次和高速化,令原本於長岡市內的通勤和上學者於冬季期間需要被迫住在當地,變為全年可來往原來的居所。在夏季期間,會有許多泳客前往寺泊方向,當時的客車會有一個「火柴盒」的暱稱。
在1960年(昭和35年)長岡鐵道、栃尾鐵道和中越自動車三間公司合併為越後交通,此鐵道路線改名為長岡線。您是由於路線不途經長岡市中心,加上自用車開始普及,居民對於鐵路的需求減少,使客量一直下降。在1975年(昭和50年)3月31日結束客運業務。隨後變為貨物線和縮小營業區間。後來由於貨運的達到頂峰,便於1995年(平成7年)3月31日全線廢除。除了礦場和臨海臨港鐵路這些鐵道路線外,此路線在廢除客運業務後20年運有貨運業務,這是在日本內少見的鐵道路線例子。另外在1960年(昭和35年)起,西長岡站設有路線分支連接日產化學工業長岡工場專用線。在1972年(昭和47年)工廠關閉時,該專用線也廢除。
Remove ads

在客運業務廢除後,許多區間的路軌和高架電車線還保留下來。當地流傳著「總有一天,角先生(曾經的社長田中角榮)會再次經營長鐵」這個傳聞(而事實上,當時遇著拆除鐵路設施成本問題)。另外,越後交通一方在廢線數年曾經討論把路線重開,可是由於成本、設備和盈利問題而放棄了這個念頭。另外,周邊的村町有計劃把廢線遺址改變成為自行車道,可是隨著市町村合併,計劃也被擱置。而沿線的舊市町村已經合併至長岡市。
在廢線後,上與板 - 與板之間部分區間還遺留了路軌和高架電車線柱。隨後在2007年度(平成19年度)中,把所有鐵路設備撤走,變為空地。後來進行了工程,把路軌遺址變為人行道和生活道路,部分區間已經完工。
此外,右圖顯示截至2018年4月,越後交通連接長岡站、西長岡、關原、脇野町與與板之間的公車路線,以及連接長岡站與與板、大河津(JR寺泊站)和寺泊之間的公車路線。
Remove ads
- 1911年(明治44年)4月24日:批出臨時輕便鐵路敷設許可予長岡鐵道(長岡-寺泊之間)[5]。
- 1912年(大正1年)10月25日:批出鐵路許可狀予中越鐵道[* 3](三島郡來迎寺村至同郡深才村之間 軌距762毫米)[7]。
- 1913年(大正2年)
- 1914年(大正3年)
- 1915年(大正4年)10月7日:與板 - 大河津 - 寺泊之間開業[12]。
- 1916年(大正5年)
- 1917年(大正6年)4月10日:批出鐵路許可狀(三島郡深才村-長岡市城內町之間) [15]。
- 1918年(大正7年)7月5日:鐵路許可失效(三島郡深才村-長岡市城內町之間) [16]。
- 1921年(大正10年)
- 1922年(大正11年)5月27日:寺泊海水浴站啟用[19]。
- 1926年(大正15年)5月1日:批出鐵路許可狀(佐渡郡兩津町-同郡相川町之間)[20]。
- 1928年(昭和3年)
- 引入日本首架柴聯車。
- 5月6日:上與板站啟用。
- 7月26日:寺泊溫泉站啟用。
- 1930年(昭和5年)4月15日:輕便鐵路許可失效(佐渡郡兩津町-同郡相川町之間)[21]。
- 1934年(昭和9年)6月1日:有栗站啟用。
- 1937年(昭和12年)10月9日:部分鐵路許可被取消(三島郡與板町-同郡寺泊町間中寺泊町地內)[22]。
- 1950年(昭和25年):田中角榮就任長岡鐵道社長。推進了鐵路電氣化和高速化。
- 1951年(昭和26年)12月1日:西長岡 - 寺泊之間電氣化。工程時間只需約70日,以當時來說,電氣化工程進度十分快速。
- 1952年(昭和27年)
- 4月:越後大津站啟用。
- 11月21日:來迎寺 - 西長岡之間電氣化,全線電氣化。
- 1954年(昭和29年)10月:越後日吉站啟用。
- 1960年(昭和35年)
- 西長岡站至日產化學工業長岡工場專用線(現時長岡市營陸上競技場附近)開業。
- 10月1日:與栃尾鐵道和中越自動車合併,越後交通成立。此線變為越後交通的長岡線。
- 1961年(昭和36年)
- 8月5日:發生8・5暴雨,使部分區間不能通行。
- 10月3日:寺泊新道 - 寺泊(第一代)之間暫停營業。
- 1966年(昭和41年)5月31日:寺泊新道 - 寺泊(第一代)之間被廢除。同日,寺泊新道站改名為寺泊站(第二代)。
- 1969年(昭和44年):隨著長岡市立西中學開校,西中學校前站啟用。
- 1972年(昭和47年)
- 隨著工廠關閉,日產化學工業長岡工場專用線被廢除。
- 4月16日:來迎寺 - 西長岡之間關閉客運業務。
- 1973年(昭和48年)4月16日:大河津 - 寺泊(第二代)被廢除。
- 1975年(昭和50年)4月1日:越後關原 - 大河津之間被廢除。西長岡 - 越後關原之間關閉客運業務。全線廢除客運業務。
- 1992年(平成4年)4月1日:西長岡 - 越後關原之間暫停營業。
- 1993年(平成5年)3月31日:暫停營業中的西長岡 - 越後關原之間區間被廢除。
- 1995年(平成7年)
- 3月23日:最後一天貨運列車營業日。
- 4月1日:來迎寺 - 西長岡之間被廢除,長岡線全線廢除。實際上在3月27日,當鐵路貨車返回原本的地方後,線上已經沒有列車行走。
Remove ads
車站列表

- 所有車站都是在新潟縣內。
- 所在地的市町村名和接續路線的公司名稱都是取自廢線一刻。
Remove ads
運輸業績
- 資料取自《地方鐵道軌道統計年報1952年》、《私鐵統計年報1958.1963.1966年》、民鐵主要統計《年鑑世界之鐵道》朝日新聞社、1983年《年鑑日本之鐵道》鐵道雜誌社,1985、1987-1997年。
Remove ads
- 資料取自各年度版《鐵道院鐵道統計資料》、《鐵道省鐵道統計資料》、《鐵道統計資料》、《鐵道統計》和《國有鐵道陸運統計》。
車輛
- 3 - 在1939年(昭和14年)退役。轉讓給日本鋼管鶴見製鐵所。
- EB110形EB111 - 在1952年由日本鐵道自動車製造,重18公噸,輸出功率112kW的凸型機車。乍看機車車軸配置為B-B的D形機,但是由於是單軸驅動,因此實際配置為EB。在1967年轉讓給秋田中央交通線,該線廢除時,機車也被退役。
- ED260形ED261 - 前富岩鐵道RoKo2形→國鐵ED26形
- ED260形ED262 - 前武藏野鐵道DeKiKa10形→西武鐵道E11形
- ED310形 - 前西武鐵道E31形
- ED400形
- ED510形 - 前長野電鐵ED5000形
- ED5100形 - 前定山溪鐵道ED500形→長野電鐵ED5100形
- MoHa5000形 - 前富士身延鐵道MoHa110形MoHa111→國鐵90形MoHa93007→MoHa1200形MoHa1207
- MoHa1400形 - 前小田急電鐵DeHa1200形、DeHa1400形、KuHa1450形
為了準備開業,於1915年引入由天野工場製造的木製轉向架客車,當中設有2架特三等合成車和4架三等車(Ro1・2)。在1918年,向東武鐵道轉讓Ro1・2。同時從東武鐵道引入5架木製兩軸三等客車(HaFu1・2・5・6・7)。
隨後的變遷如下:
- 1916年引入6架由天野工場製造的木製兩軸三等客車(Ro3-8)。
- 1917年引入1架由天野工場製造的木製兩軸特等客車(I1)。
- 1922年引入3架由日本車輛製造的木製兩軸三等客車(Ro9-11)和2架由日本車輛製造的三等行李合成車。
在1930年取消特等。三等的編號由「Ro」變為「Ha」。
- 1930年I1改為Ha12。
- 1936年Ha12改為KiHa103。
- 1939年從東武鐵道引入5架退役客車。
- 資料取自各年度版《鐵道省鐵道統計資料》、《鐵道統計資料》和《鐵道統計》。
- 在1935年起內燃車的數目包含1架柴聯車。
注腳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