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根廷總統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根廷总统列表
Remove ads

阿根廷共和國總統阿根廷國家元首政府首腦,1776年以前,阿根廷西班牙秘魯總督轄區的一部分;1776年後成為新建立的拉布拉他總督轄區的一部分,設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

快速預覽 阿根廷總統, 尊稱 ...
Thumb
阿根廷總統府——玫瑰宮

1994年憲法修正案英語1994 amendment of the Argentine Constitution通過後,改為允許總統連任,總統任期由原來的六年一任,改為總統任期縮短至四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但不限制再參選次數。

Remove ads

歷史

1816年在圖庫曼舉行的國會宣布拉布拉他聯合省脫離西班牙獨立。1829年胡安·曼努爾·德·羅薩斯確立了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地位,到1835年他已控制全國。1852年其獨裁政府垮台。1853年在聖塔菲舉行制憲會議並通過新憲法。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最初拒絕參加聯邦,但在被其他各省軍隊擊敗後,於1860年加入聯邦。

1880年開始了以大牧場主為核心的保守寡頭政治統治時期;1916年後被一系列溫和的民主選舉政府取代,但1930年的軍事政變實際上結束了文官統治。隨後是動亂的10年,20世紀40年代初期胡安·裴隆作為平民黨領袖崛起,1946年當選總統。他推行的鼓勵迅速發展工業和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連同一些旨在增進工人社會福利的改革,導致一連串的經濟和社會問題。1955年裴隆被軍方發動政變,驅逐出國。此後20年出現了失控的通貨膨脹、罷工、高失業率和頻繁的政府更迭。

1973年裴隆從放逐中回國,再次當選總統,1974年逝世,由其第三任夫人繼任。1976年裴隆夫人被軍官們罷黜。在持續的經濟困難、政治不穩定和政治極端分子的恐怖活動日益加劇中,軍人集團再奪取了政權,並從1976年統治到1983年。1982年4月,阿根廷軍政府為轉而國內因經濟危機的視線,攻占和英國有主權爭議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同年6月當英國成功奪回該群島時,軍政府不光彩的下台,並允許在1983年舉行普選,阿根廷恢復民主政治。

阿根廷恢復民主政制後,勞爾·阿方辛當選成為阿根廷53年來首個文人總統後,開始一項糾正軍政府各項弊端的計劃,這些弊端包括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因被軍方懷疑參與顛覆活動而至少有1萬人慘遭殺害的事件。阿方辛還試圖降低該國每年的高通貨膨脹率和減少巨額外債,但未成功。

1989年,裴隆主義正義黨候選人卡洛斯·薩烏爾·梅南當選總統,1994年憲法重新修訂,允許總統連任兩屆。1994年憲法修正案英語1994 amendment of the Argentine Constitution通過後,允許總統連任,把總統任期由原來的六年一任,改為總統任期縮短至四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而憲法並無限制總統任期的當選次數。總統完成兩屆及八年的總統任期後,可以隔一屆後再度參選。

Remove ads

獨立戰爭時期的領導人

軍政府總統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三頭政治

更多資訊 成員(生–卒) 任期 ...
Remove ads

最高執政官

1816年拉布拉他聯合省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獨立後,在1820年和1826年之間,聯合省只是一個鬆散的自治省聯盟,沒有有效的中央政府,最高執政官(Supreme directors)為國家元首。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Remove ads

第一個總統制政府

1819年制立了憲法,新憲法成立於1826年,第一次授於總統國家的行政權。這部憲法時間很短,主要是因為與巴西的嚴重衝突,執行不久就因總統提出辭職而解散。

更多資訊 #, 肖像 ...
Remove ads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主管國際關係

總統解散政府後,阿根廷28年再沒有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這段時間,通常稱阿根廷邦聯。最貼近總統的角色,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長,他不但是本省省長,並且還被其他省份指定為「對外關係主席」,在外交場合作為國家代表。最後一任對外關係主席胡安·曼努爾·德·羅薩斯強迫省立法會議授予他「無限權力」,建立起專制統治,並掌握阿根廷各省外交權力。他長期執政,1852年2月3日在卡塞羅斯戰役中被烏爾基薩領導的聯軍擊敗,逃亡英國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Remove ads

歷任總統

帕翁戰役後,阿根廷共和國之間的對立狀態,烏爾基薩的阿根廷聯邦軍與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長米特雷在米特雷獲勝後成立新的全國性政府。布宜諾斯艾利斯重新成為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退出聯邦時,首都曾於1853年遷到恩特雷里奧斯省的巴拉那)。米特雷成為臨時總統。1862年5月在新政府主持下的議會開會,米特雷被選為正式總統。

顏色表

  一元黨 (19世紀中央主義)
  聯邦黨 (19世紀聯邦主義)
  自由黨 - (19世紀自由主義)
  民族自治黨 (1874–1916)
  激進主義 - 激進公民聯盟 (1891年創建), UCR-A西班牙語Unión Cívica Radical Antipersonalista (1924–1946), UCRI (1956–1972), 激進公民聯盟(UCRP) (1957–1972), 聯盟 (激進公民聯盟, 國家團結陣線) (1997–2001)
  和諧主義英語Concordancia (Argentina) - 和諧黨英語Concordancia (Argentina) (UCR-A, PSI, 國家民主黨) (1930–1943)
  裴隆主義 - 工黨 (1945–1947), 正義黨 (1947年創建), 正義與自由聯盟 (1972–1974), 勝利陣線 (2003年起)
  軍人 (代表武裝部隊)
更多資訊 #, 肖像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 Mendelevich, Pablo. El Final. Buenos Aires: Ediciones B. 2010. ISBN 978-987-627-166-0 (西班牙語).
  • Rosa, José María. Historia Argentina. Buenos Aires: Editorial Oriente S.A. 1974 (西班牙語).
  • Abal Medina (h.), Juan; Suárez Cao, Julieta. Análisis crítico del sistema electoral argentino. Evolución histórica y desempeño efectivo. Revista de Ciencias Sociales (Bern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Quilmes). August 2003, 14 (西班牙語).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