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夔龍

清末封疆大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夔龙
Remove ads

陳夔龍(1857年—1948年),又名夔鱗,字筱石,號庸庵居士貴州省貴陽人(原籍江西金溪[1],清末封疆大員,其文才洋溢,書法、詩文自成一家。著有《夢蕉亭雜記》、《庸庵尚書奏議》、《花近樓詩存》等。

快速預覽 陳夔龍, 籍貫 ...
Remove ads

生平

清文宗咸豐七年(1857年)生,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取秀才,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中舉,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習[2]。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八國聯軍登陸後,他於6月13日正式署理順天府尹,這是他官宦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庚子五大臣被殺後,端郡王載漪指十五位大臣是漢奸,奏請立即處死,名單中他列名最後。在李鴻章回奏後,慈禧太后將奏摺留中。他得知後認為署理順天府尹吃力不討好,請調,7月12日署理太僕寺正卿的王培佑回任,而他則署理太僕寺正卿,7月21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3][4]歷任順天府尹、漕運總督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宣統元年(1909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曾反對廢除科舉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時,力主袁世凱出兵剿殺革命黨人。袁世凱進京後,孝定景皇后以太后的名義頒布《退位詔書》,結束清朝的統治,創建民國後,陳以病告假,拒絕袁世凱邀請出任民國政要,退隱上海,常嘆「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從此斷送,哀何可言」。

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大力擁護張勳復辟,被任命為弼德院顧問大臣,舉事不濟後,再度匿居上海。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回師北京,於11月5日將清皇室驅趕出紫禁城,聽聞後大力反對馮玉祥此舉,更是痛心疾首寫下:「瞻望北庭,神魂飛越」表其心。在馮玉祥北京政變前後的7月13日到10月15日,陳夔龍寫就《夢蕉亭雜記》一書。

在上海與清朝遺老陳三立馮煦瞿鴻禨等組織「逸社」,定期約會,飲酒賦詩,排遣憂思,但始終關心桑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去世,享年91歲。

Remove ads

墓葬

Thumb
重修的陳夔龍墓地

陳夔龍葬於杭州西湖,其墓荒廢多年。2004年因旅遊經濟的需要,按照陳氏後人的回憶,杭州市有關部門重新發現其墓並進行修復,現為西湖新十五景點之一。

家庭

陳夔龍總共娶了三個妻子,前兩個都染疾過世,第三個老婆許禧身是浙江名門許乃恩之女,認奕劻為乾爹,許禧身哥哥許祐身俞樾女婿。

有一子陳之驥(1882-1964),宣統元年(1909)娶馮國璋之長女馮家遜(1883年生)[5]二次革命前後為駐紮南京的第八師師長。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