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頭圍庄
臺灣日治時期1920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隸屬台北州宜蘭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頭圍庄為臺灣日治時期1920年10月至1945年10月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宜蘭郡。今宜蘭縣頭城鎮。
行政區劃
頭圍庄在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初期原屬頭圍堡的庄,在1896年6月23日隸屬臺北縣宜蘭支廳,在1897年6月10日隸屬宜蘭廳。1898年6月28日,隸屬「宜蘭辨務署」[1];同年7月15日,頭圍改隸新設的「宜蘭辨務署頭圍支署」[2]。1900年10月1日,宜蘭廳分支機構「辦務署」改為「出張所」;同年12月17日,宜蘭廳實施街庄整併,頭圍地區整併為以下15庄[3]:
- 頭圍堡:福成庄、金面庄、中崙庄、下埔庄、二圍庄、頭圍街、拔雅林庄、新興庄、龜山庄、大坑罟庄、三抱竹庄、港澳庄、梗枋庄、大溪庄、大里簡庄[4]
1901年1月11日,宜蘭廳的區管轄範圍調整,頭圍地區劃分為第2區[5];同年11月11日,宜蘭廳改設頭圍、羅東、叭哩沙支廳,頭圍地區隸屬「頭圍支廳」[6]。1903年5月1日,頭圍地區改編為第4、5、6區[7]。1905年7月6日,區的名稱由數字改為地名[8]。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街庄改為大字;前述15庄合併為臺北州宜蘭郡「頭圍庄」,轄域內分為頭圍、二圍、福成、金面、中崙、下埔、拔雅林、新興、大坑罟、三抱竹、港澳、梗枋、大溪、大里簡、龜山等15個大字。
- 拔雅林大字下有「拔雅林」、「武營」小字名
- 新興大字下有「上新興」、「下新興」小字名
- 三抱竹大字下有「三抱竹」、「打馬煙」小字名
- 梗枋大字下有「梗枋」、「石空」小字名
- 港澳大字下有「港口」、「外澳」小字名
- 福成大字下有「福成」、「福德坑」小字名
- 金面大字下有「大金面」、「小金面」小字名
- 中崙大字下有「中崙」、「港子墘」、「新圍」小字名
- 下埔大字下有「下埔」、「頂埔」小字名
- 大溪大字下有「內大溪」、「外大溪」、「合興」小字名
- 大里簡大字下有「大里簡」、「蕃薯寮」、「桶盤堀」、「石城子」小字名[4]
二戰後,頭圍庄在1946年改為臺北縣宜蘭區頭圍鄉,1946年9月更名為「頭城鄉」,1948年改制為「頭城鎮」,1950年改為宜蘭縣頭城鎮。頭城鎮現有24里,戰前的龜山里僅包含龜山島,現在的龜山里包含了日治時期大溪大字的一部分。
Remove ads
庄長
人口
- 1920年,全庄共計有16,807人
- 1925年,全庄共計有17,116人
- 1930年,全庄共計有17,249人
- 1935年,全庄共計有17,976人
- 1943年,全庄共計有19,912人[10]
設施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