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和田市
中国新疆和田地区的县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和田市(維吾爾語:خوتەن شەھىرى,拉丁維文:Xoten Shehiri, 舊稱「和闐市」,1959年更名為「和田市」[2]),位於新疆西南部和田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側邊緣的綠洲內,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以「和田玉」、「和田毯」以及「和田綢」聞名天下。市人民政府駐烏魯木齊北路1號。
Remove ads
歷史
吐火羅人在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這個地區[3][4][5]。古代于闐王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國家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和學問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橋梁[6]。三世紀時,于闐與鄯善、疏勒、龜茲、焉耆並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國[7]。648年,于闐與疏勒、龜茲、焉耆併入唐朝影響下的「安西四鎮」。[8]喀喇汗王朝領導人優素福·卡迪爾汗在1006年左右征服了于闐[9]。在喀喇汗國的統治下,于闐被伊斯蘭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10]。
元代忽必烈治世時,于闐改名為斡端或五端城[11],並設立斡端宣慰使元帥府,由蒙古帝國王族統治。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斡端是農業和紡織業繁榮的城市[12],他寫道:「這是別失八里行省的一部分,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它有許多城市和城鎮,其中最富麗堂皇,和省會一樣。生活資料充足,棉花在這裡盛產。葡萄園、莊園和果園很多。人民以貿易和工業為生,他們一點也不好戰」[13][14]。
1755年,清帝國擊潰準噶爾汗國,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於和闐設置和闐辦事大臣,受葉爾羌辦事大臣節制,徹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闐部署有少量官兵,作為地方治理的根據地之一。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和闐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區擴展到古城牆外。1828年,為了防禦,在舊城附近新建了新城[15]。
- 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駐喀拉喀什(今墨玉縣城)。
- 民國二年(1913年),改和闐直隸州為和闐縣。
- 民國九年(1920年),設和闐道。
-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和闐道為和闐行政區,設行政長官公署。
-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和闐行政區為和闐專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1949年12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五團抵達和闐
- 1950年,設立和闐專區專員公署[16]。
- 1959年9月,改和闐為和田[17]。
- 1971年6月,改和田專區為和田地區。
- 1977年,建立和田地區行政公署。
-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
- 1983年9月,自和田縣析置和田市,但和田縣人民政府依然在和田市境內直至2023年。
Remove ads
地理
和田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玉龍喀什河畔的綠洲內,鄰近喀拉喀什河。其北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南為崑崙山脈。和田市地形南高北低,是喀拉喀什河與玉龍喀什河的沖積平原。海拔在1300-1450米之間。農業以種植蔬菜、瓜果、花卉、棉花為主。工業有手工業、煤炭採掘、食品等門類。
和田市屬乾旱荒漠性氣候,全市年平均氣溫12.5 ℃,降水38毫米。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發量高達2480毫米。四季多風沙,每年浮塵天氣220天以上,其中濃浮塵(沙塵暴)天氣在60天左右。據環保部門測定,和田全年沒有一二類天氣,三類、四類天氣各28天,五類天氣300多天,月均降塵124噸/平方公里。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奴爾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納爾巴格街道、玉河街道、拉斯奎鎮、玉龍喀什鎮、吐沙拉鎮、肖爾巴格鄉、伊里其鄉、古江巴格鄉、吉亞鄉、阿克恰勒鄉和北京工業園區。
交通
人口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和田市常住人口501028人。[21]
2016年,和田市總戶數為88557戶,總人口389749人(女性194007人),其中:鄉村人口175465人,城鎮人口214284人。按民族構成劃分,維吾爾族人口35.19萬人,佔總人口的90.3%;漢族3.65萬人,佔總人口的9.37%;其他民族0.13萬人,佔總人口的0.33%。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7.29‰,人口死亡率為6.18‰,人口自然增長率11.12‰。
特色物產

和田是古代「絲綢之路」南線上的交通和貿易重鎮,物產豐富,由以「和田玉」、「和田毯」、「和田綢」(維吾爾語稱「艾提萊斯」)三者最為著名,譽稱「和田三寶」。
和田玉古稱崑崙玉,其中的羊脂玉尤其珍貴,「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制為傳國璽)和北京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中國印」印章均是用這種玉石雕刻而成。
和田地毯系用當地產的羊毛手工編織而成,彈性足、拉力強,圖案豐富且富有光澤,即可作鋪毯,也可作觀賞用的掛毯。
和田是新疆最大的繅絲生產中心,蠶繭產量約占全疆的七成左右。所產絲綢質地柔軟、輕盈飄逸,色澤艷麗而又不失端莊,輕盈飄逸而又不失穩重,極具西域風情。
大學
- 和田廣播電視大學→二環路肖爾巴格北路3號
中學
- 和田地區第一中學→文化路
- 和田地區第二中學→建設路
- 和田市第三中學→烏魯木齊南路28號
- 和田市第五中學→烏魯木齊北路49號
- 和田市古江巴格安吉中學→屯墾路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