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
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2年10月28日)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7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7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性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Remove ads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在1967年,有40個熱帶性低氣壓形成,其中35個成為了熱帶風暴。20個成為了颱風。5個更成為了超級颱風。
PAGASA: Auring
PAGASA:Bebeng
PAGASA:Karing
PAGASA:Diding
PAGASA:Gening
Remove ads
PAGASA:Herming
PAGASA:Ising
PAGASA:Luding
PAGASA:Mameng
PAGASA:Neneng
PAGASA:Pepang
- 香港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七號風球 /
八號風球
- 最接近當地時間:1967年8月21日晚上11時至凌晨3時
- 最接近當地距離及方向:香港約60公里
- 澳門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九號風球
- 風暴中心與澳門之最近距離:澳門約40公里
8月16日,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形成,並往西北移動。在抵達呂宋前後,該系統改往正西行,增強成熱帶風暴凱蒂。它趨近東沙群島以南海面時,再次轉往西北移動,並增強為颱風。凱蒂隨後在廣東省西部沿海登陸,然後於8月24日在內陸消散。天文台在8月20日4時20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並在同日7時30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隨著凱蒂接近香港,天文台在8月21日11時40分及17時25分,分別改掛七號(今八號東北)、及八號(今八號東南)烈風信號。因應凱蒂登陸,天文台在8月22日2時25分改掛三號信號,9時45分除下所有信號,所有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PAGASA:Rosing
PAGASA:Sisang
PAGASA:Trining
解拉是該年西太平洋最強熱帶氣旋。解拉在10月15日經過菲律賓海時成為一個超級颱風,然後在靠近菲律賓時進入減弱階段,其環流周圍為當地降下豪雨。碧瑤市在10月17日至18日之間的24小時內,測得多達1,216毫米的降雨量,不過解拉在臺灣的降雨量更為誇張,在10月17日至19日的48小時內,臺灣的降雨量為高達2,749毫米。皇家香港天文台在10月17日9時45分除下強烈季風信號,直接懸掛三號強風信號。隨著解拉接近香港,天文台在10月18日23時15分,改掛七號(今八號東北)烈風信號。因應羅拉登陸雷州半島一帶,天文台在10月19日12時20分改掛三號信號,10月20日6時10分除下所有信號,所有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PAGASA:Uring
PAGASA:Welming
PAGASA:Yayang
PAGASA:Ading
PAGASA:Barang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名單
|
|
|
|
參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1967年太平洋颱風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