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硬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硬幣
Remove ads

香港硬幣(又稱香港輔幣)是港元的一種形式,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代表政府發行,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1]與商業銀行發行的鈔票一樣,香港政府發行的硬幣及十元鈔票均有十足的外匯儲備支持。

Thumb
香港流通的硬幣

現時,香港的流通硬幣共有九款,包括:¢10(壹毫)、¢20(貳毫)、¢50(伍毫)、$1(壹圓)、$2(貳圓)、$5(伍圓)、$10(拾圓)、$50(伍拾圓)及$1000(壹仟圓)。其中$50為香港回歸5周年紀念幣,在2002年發行,$1000為香港回歸(1997年發行)及香港國際機場啟用(1998年發行)紀念幣。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年報,2014年底,流通硬幣總值70億元,相當於平均每位港人擁有1000元硬幣。[2]

歷史

Thumb
1978年發行的十角形五元硬幣,「香港伍圓」四字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排列。澳門貳圓和伍圓仍使用近似設計

硬幣於1863年開始發行,英國曾在1866年於銅鑼灣京士頓街設立香港鑄幣廠,但因華人習慣在鑑定銀幣後戳上記號,而鑄幣廠鑄造的硬幣面有維多利亞女王像,當時謠傳在女王像上戳記會受刑責,所以不受華人歡迎。再加上1866年的金融風暴令市民對銀幣需求減少,而且鑄幣局亦未能爭取到為中國鑄幣的合約,鑄幣廠損失達34萬元之鉅,最後於1868年倒閉[3][4]。(另一說法是該廠所鑄造的硬幣不受身受割土之辱之華人所歡迎[5]

1992年或之前發行的硬幣(面額分別有¢10、¢20、¢50、$1、$2、$5),正面是用漢字寫成的幣值,如「香港伍圓」,背面鑄有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頭像。後來因應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1993年起政府發行一套全新硬幣,正面印有幣值數字,背面改為香港區花洋紫荊。而舊硬幣則逐步回收,但仍為法定貨幣。直至今天,英女王硬幣仍與洋紫荊硬幣一起流通(現時,面額為2元及5元的英女王硬幣已很少流通了),並曾一度成為收藏對象。

洋紫荊設計硬幣在1993年推出,逐步取代女王頭像設計系列。

政府後來推出俗稱「金銀閏」的$10硬幣(1994年及1995年鑄造及發行相關年份的硬幣,2014年發行1996年鑄造的硬幣)。1997年,曾推出一批以上述7種幣值組成的紀念幣,背面以特色圖案代替數字幣值(原有的數字放在最頂處)。

Remove ads

硬幣收集計劃

Thumb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收銀車,協助回收硬幣重用

1997年9月,電子收費系統八達通面世,並迅速普及,使硬幣需求量大減。因此,自1999年至2011年間,香港再沒有新硬幣發行,相隔14年後,直至2012年才重新推出2元及5元硬幣,目前最新版本的硬幣為2019年的版本。

2014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硬幣收集計劃,目的令硬幣流通更有效率,減少鑄幣需要。最初計劃屬試驗性質,為期兩年,之後該計劃亦有繼續推行至今。兩部「收銀車」輪流停駐香港18區,每人每次回收上限大約10公斤硬幣(車上有電子磅)。硬幣可換作現鈔或為八達通增值,車內亦有公益金捐款箱。

2020年10月5日,金管局公布計劃自2014年10月份推出至2020年8月23日期間,共進行了74萬宗交易,收集了共5.98億枚硬幣,總面值8.8億元。[6]

發行量

在金管局的年報中,由政府發行的紙幣和硬幣是一同統計的。截至2017年底,政府發行的流通紙幣及硬幣總值120億元,當中紙幣佔43億。

更多資訊 類別, 面值 ...

流通貨幣

Thumb

硬幣正面劃一採用洋紫荊設計,並附有「香港」及「HONG KONG」。

硬幣背面中間有大阿拉伯數字鑄明面值,下方附有發行年份。上下分別以中文大寫數字及英文鑄明面值。

更多資訊 面額, 材質 ...

面值

  • 1文:等於1元的千分之一。1863年至1865年間,10文錢等於1仙。
  • 1千:只在1866年發行,與1文面值一樣。
  • 1仙:等於1元的百分之一。1863年至1941年間發行,戰後由1仙紙幣取代,並於1995年停止流通。
  • 5仙:1866年至1979年間發行,1935年起,由以往的銀,改為鎳、鎳-銅或鎳-黃銅鑄造。最後的5仙硬幣是在1988年推出(只包括在官方精鑄套幣內),1989年停止流通。港幣5仙俗稱斗零
  • 1毫:等於1元的十分之一。1863年起發行至今,1935年改以鎳鑄造,1948年改由黃銅-鎳合金鑄造,1982年體積縮小,1984年被新一批1毫硬幣取代[8],一直流通至今,1994年5月改由黃銅鍍鋼鑄造,並改用洋紫荊圖案。2017年重新發行。
  • 2毫:1866年開始發行,由銀鑄造,至1905年止,直至1975年起重新鑄造,但改為波浪形設計。1993年10月改用洋紫荊圖案。以紅銅-鎳合金鑄造,1977年改由黃銅-鎳合金鑄造,1993年10月改由黃銅鍍鋼鑄造,並改用洋紫荊圖案。2015年重新發行。
  • 1元:1866年開始發行,由銀鑄造,至1868年止,直至1960年起重新鑄造,以紅銅-鎳合金鑄造,1978年體積縮小,曾於1993年10月試用紅銅鍍鋼鑄造(同期起改用洋紫荊圖案),但不太成功,製成的硬幣出現生鏽或磁化等各種問題。1994年重新以紅銅-鎳合金鑄造。2013年重新發行。
  • 2元:1975年開始發行,波浪形設計,以紅銅-鎳合金鑄造。1993年1月改用洋紫荊圖案,2012年重新發行。
  • 5元:1976年開始發行,以紅銅-鎳合金鑄造,初時是十角形的,但因容易被偽造,於1980年改以圓形設計,並在硬幣的邊沿加上凹坑及刻字(安全邊)。1993年1月改用洋紫荊圖案,2012年重新發行。
  • 10元:外層以紅銅-鎳合金鑄造,內層以黃銅-鎳合金鑄造,故此俗稱「金銀閏」,1994年11月面世,並在1995年再發行一次,1997年亦曾發行回歸紀念版。因不受歡迎,後重新發行十元紙幣取代,惟於2014年曾發行80萬個1996年批次的十元硬幣。
Remove ads

紀念硬幣

Thumb
於1976年發行的龍年紀念金幣,此為背面

為紀念特定事件發生,香港曾於1975年至2002年間推出多款紀念硬幣

更多資訊 普通, 精鑄 ...
Remove ads

支付款額

根據《香港硬幣條例》,硬幣的法定支付能力為:

  • 金額少於1元(1毫、2毫、5毫)硬幣,所支付的款項不超過$2
  • 金額不少於1元(1元、2元、5元、10元)硬幣,所支付的款項不超過$100

此條例沒有罰則,故交易對方可拒絕接受。 [9]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