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英語:Boys' Brigade in Malaysia,縮寫:BB,BBM)是馬來西亞基督教制服團隊及非盈利組織,以基督少年軍的宗旨「堅固又牢靠」及格言為基礎。

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受馬來西亞政府的青年和體育部及教育部的批准,也獲得青年課外活動(ECA)的認可。另外,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也參與了馬來西亞基督教協進會(Council of Churches of Malaysia, CCM)、馬來西亞福音聯誼會(National Evangelical Christian Fellowship, NECF)及馬來西亞愛滋病理事會(Malaysian AIDS Council)。[1]
Remove ads
歷史
- 1946年:馬來西亞基督少年於檳城成立。
- 1966年:第一屆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回顧大會於吉隆坡舉行。相關會議及後更名為少年軍嘉年華會(PESTA)[2]。
組織結構
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是由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全國議會(Brigade Council)帶領,全國議會內則推選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執行委員(Brigade Executive Committee),代表設於八打靈再也的總部(Brigade Headquarters)內執行決策。[3]
嘉年華會 (PESTA)
少年軍嘉年華會(或譯盛宴會議,英文:National Pesta and Convention,簡稱 PESTA)是一項每兩年舉辦一次的盛會。該大會由 1966 年的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回顧大會所討論出來的成果[2]。現今大會是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歷來最大型的國際活動,除了馬來西亞本地分隊的隊員可以參與該大會外,國外少年軍隊員也可一起出席討論及參與比賽。
2020 年原定於馬六甲舉辦的 PESTA(主題:Dare 2 Be Different)因受疫情影響而取消,轉為線上舉行[4]。
年份 | 屆數 | 主辦城市 | 年份 | 屆數 | 主辦城市 | 年份 | 屆數 | 主辦城市 |
1966 | 1 | ![]() |
1988 | 9 | ![]() |
2006 | 17 | ![]() |
1968 | 2 | ![]() |
1990 | 10 | ![]() |
2008 | 18 | ![]() |
1971 | 3 | ![]() |
1992 | 11 | ![]() |
2010 | 19 | ![]() |
1973 | 4 | ![]() |
1994 | 12 | ![]() |
2012 | 20 | ![]() |
1975 | 5 | ![]() |
1996 | 13 | ![]() |
2014 | 21 | ![]() |
1977 | 6 | ![]() |
2000 | 14 | ![]() |
2016 | 22 | ![]() |
1979 | 7 | ![]() |
2001 | 15 | ![]() |
2018 | 23 | ![]() |
1981 | 8 | ![]() |
2003 | 16 | ![]() |
2020 (線上) | 24 | ![]() |
Remove ads
分隊結構
少年軍分隊一般依據年齡分級,分別有幼級組(Pre-Junior)、初級組(Junior)及高級組(Senior);部分分隊可能會視情況額外增設特級組(Primer)。除了依據年齡分級,部分分隊為了考慮隊友之間的合作精神,會另外將隊員分成小隊(squad)以混雜各年齡層。
分隊一般上共有四個年齡組(Section),而各分隊可能有不同的分組方式。一般上年齡組分組如下[7]:
- 幼級(幼年)組(Pre-Junior):6 至 8 歲(幼稚園至小學二年級)
- 初級(低年)組(Junior):9 至 12 歲(小學三年級至小學六年級)
- 高級(高年)組(Senior):13 至 19 歲(中一至中五)
- 特級(特別)組(Primer):19 至 21 歲(中學畢業後)
軍階
高年組隊員可以提拔為小隊長(Non-Commisioned Officers,簡稱 NCO)。小隊長包括軍階一划至三劃(或者從准下士至中士)。[7]
- 隊員(Private,縮寫 Pte.)
- 准下士(Lance Corporal,縮寫 L/Cpl.)(至少 14 歲)
- 下士(Corporal,縮寫 Cpl.)(至少 15 歲)
- 中士(Sergeant,縮寫 Sgt.)(至少 16 歲)
- 上士(Staff Sergeant,縮寫 S/Sgt.)
想要提升至小隊長的隊員需要參與初級小隊長培訓學校(Basic NCO Training School,縮寫 BNTS)和高級小隊長培訓學校(Advanced NCO Training School,縮寫 ANTS)。
軍官可獲得的軍階如下:
獎勵制度
少年軍隊員在少年軍參與的活動可以受各分隊認可並在正式典禮中頒予獎章。少年軍隊員可以將獲得的獎章佩扣在制服左右臂的袖子上。創辦人章是大馬基督少年軍的最高榮譽獎章。[7]
此列表按等級(低到高)排列。
高年組獎章可分為 3 個類別:服務章、特別獎章及成就專章;及 5 個分類:強制性、興趣(A 組)、探險(B 組)、社區(C 組)、體能(D 組)。本列表按英文排序,然後按等級排序。[7]
隊員獲得某個成就章的高級級別時,可以獲得一塊紅布以放置在該獎章下,標示該獎章是高級級別。
創辦人章(Founder's Badge)是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的最高榮譽獎章;在伊莉莎白二世為首的國家中可稱為女王章(Queen's Badge)。該獎章於 1962 年首次提出,現今仍舊非常少人獲得(250 人)[8],隊員僅可在小隊長,上士,或特級組時考測該獎章。
該獎章由未打磨的銅鑄成,上面有少年軍徽章,周圍標有「Founder's Badge , The Boys' Brigade」的字樣,中間則有創辦人威廉·亞力山大·史勿夫的頭照。隊員如要獲得創辦人章,必須要有最低一划(准下士)軍階、五年的服務時間、獲得會長章、並且受全國執行委員會提名。其他國家的創辦人章條件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新加坡的最高榮譽獎章是會長章,創辦人章是低於會長章的獎章。
分隊列表
截至2019年,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共有 127 個分隊。每個分隊皆有一個唯一編號及其所在地區組合的名稱,地區名字可以包括該分隊贊助團體所在的城市、縣/省、或州屬名稱。一般上編號越小代表該分隊的成立時間越早。但是,新分隊也可能使用舊分隊的編號,例如曾暫停一段時間但是仍然屬於同樣贊助團體。例如1983年新成立的八打靈再也第一分隊繼承了同一機構下,於1959至1979年的舊分隊編號。
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分隊一般依據州屬分歸州委員會。一般上州委員會每兩年將會推選一位州委員指揮官(State Commissioner)。
下列依據州委員會及年份列出各少年軍分隊。請注意:部分分隊可能在休眠或停止後一段時間重組或重新開設。列表內將寫上原創辦年份,並在括號內註明重啟/重開年份。
馬來西亞基督少年軍分隊列表(按州屬)如下:
柔佛州委員會
馬六甲州委員會
霹靂州委員會
沙巴州委員會
砂拉越州委員會
雪蘭莪州委員會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