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堡病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堡病毒(英語:Marburg virus)又稱青猴病病毒[1],是馬堡病毒病(馬堡出血熱)的致病源,與伊波拉病毒相近。此病為人畜共患傳染病,患者會發高燒、腹瀉、嘔吐、出血。病毒來源不明。馬堡病毒可以透過體液(包括血液及唾液)、排泄物及嘔吐物傳播,並曾造成間歇性的爆發。[2]目前沒有任何疫苗或醫治的方法。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7年9月23日) |
Remove ads
Remove ads
馬堡病毒
馬堡病毒結構為典型的絲狀病毒,形似絲線,直徑通常一樣,但長度介於795至828納米(nm)(相比於與伊波拉病毒,其長度約為974至1,086奈米),但在組織培養中可長達14,000奈米,通常感染力最強時長度約為790奈米。病毒物質由七種已知蛋白質組成。馬堡病毒結構與伊波拉幾乎一樣,但兩者的抗原反應不一。換言之,兩者在引致感染者體內產生的抗體不同。馬堡病毒是第一種人類發現的絲狀病毒。
下屬物種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3]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 Lake Victoria marburg virus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穆索科株 Lake Victoriamarburg virus-Musoke1980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奧佐林株 Lake Victoriamarburg virus-Ozolin1975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波普株 Lake Victoriamarburg virus-Popp1967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Ratayczak株 LakeVictoria marburg virus-Ratayczak1967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Ravn株 Lake Victoriamarburg virus-Marburg Ravn1987
- 維多利亞湖馬堡病毒沃格株 Lake Victoriamarburg virus-Voege1967
感染
馬堡出血熱初期的病徵與其他傳染病如瘧疾、傷寒相似,因此有時斷症困難,特別是零星出現時。
馬堡病毒的潛伏期為3至9天。發病特徵是突然出現的發燒,頭痛,肌肉痛。一星期內,皮膚出現紅疹,且有嘔吐、胸及腹痛,及腹瀉的症狀出現。之後病者可能出現黃疸,神志不清,肝衰竭,嚴重出血。患者復原過程十分漫長,並且經常出現陰囊收縮、復發肝炎、脊髓炎、眼睛、腮腺(又稱耳下腺)感染等等後遺症。不同地區的醫療設備及救治對生還率影響很大,部分已開發國家出現時死亡率只有25%,開發中國家中的個別個案死亡率可高達100%。[4][5]
一般相信病毒是透過與染病的人畜緊密接觸,通過體液傳播。日常接觸相信不會傳染。病患者危急時,體內的病毒傳染力最強。部分非洲地區的殮葬風俗應該是導致疾病傳播的原因之一。
早期爆發
馬堡出血熱最先有記載的爆發是在1967年的德國馬堡,31人染病,病症亦因此而以該地命名,之後在法蘭克福及貝爾格勒亦有病例。31人中,25人是直接感染,當中七人死亡。直接染病的人多是因為接觸當地實驗室內染有馬堡病的猴子而致病。另外六人是二次感染,當中包括兩名醫生,一名護士,一名解剖助理,及一名獸醫的妻子。他們都是與直接感染的病人,有緊密接觸。兩名醫生是在抽血時不慎接觸病者血液染病。這次爆發的來源經調查後,發現是來自非洲烏干達一種品種為 Cercopithecus aethiops 的猴子。德國的一家公司進口了該批染有病毒的猴子,原意是用來研製小兒麻痹症的疫苗。
1975年,一名從辛巴威回到南非的人,感染了另外三名南非人。但該次小規模爆發只引致了一人死亡。之後1980年及1987年在肯亞亦有發現馬堡出血病,但亦沒有大規模爆發。之後最大的爆發發生在1998年至2000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149個案中123人死亡。
Remove ads
流行概況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