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鄒衍 (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創始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鄒衍(?—?)[1]:84,又作騶衍,戰國時代中後期齊國陰陽家的學者,時人稱為「談天衍」[2]:149。鄒衍本是個儒者,齊國稷下學宮成員,創立五德終始說與大地理說,指出朝代興替受五德轉移的支配,將王朝更替理論與宇宙論融合起來;又推想天地之間有大九州,中國只佔世界的八十一份之一。鄒衍聲望甚隆,大受當時諸侯禮遇。鄒衍也教人長生不死之術,齊燕方士都祖述其學說。鄒衍的政治學說影響了後來的秦朝,秦始皇採用水德,按照五行屬水的概念建立制度與儀式。在漢代,人們普遍質疑鄒衍的大地理說,近代則有學者讚揚鄒衍有科學精神。
生平
鄒衍是齊國人,學說上屬陰陽家,生活在戰國時代中後期[3]:21,活動年代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半,是名望甚高的學者[2]:138。鄒衍本是個儒者,目睹當時為政者腐敗墮落人倫敗壞,不按儒家經典行事,心中不忿,發願教化混亂的社會向善,提出儒家色彩甚為濃厚的政治思想。但當時君主都不重視儒術[3]:122,鄒衍不為君主所用[4]:303,於是創作一套關於變化終始的理論,著名起來[3]:122。當時齊國稷下遊士雲集,學風興盛,鄒衍也到過稷下[5]:33,是稷下學宮成員之一[6]:368。燕昭王即位後招攬賢士,鄒衍於是從齊國前往燕國[5]:33,大受燕昭王歡迎,要當他的門徒聽從教導,還為他建造宮殿。鄒衍遊訪各國都受禮遇[6]:368,各國諸侯熱情歡迎[2]:150。鄒衍善於辯論,曾在趙國與公孫龍辯論,反駁其「白馬非馬」論,結果公孫龍在辯論中敗北,為平原君斥責[4]:320。鄒衍也研究曆法[5]:38,運用占卜之術。燕國曾兵敗於趙國,事前鄒衍通過占卜預言趙國勝利,結果受燕國的指摘[7]:510。鄒衍著書十多萬字[8]:626,撰有《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並有《大聖》、《主運》等篇章[2]:138,但都已經失佚[3]:121。
Remove ads
思想
鄒衍始創五德終始說,利用五行來說明自然世界的秩序,並視之為政治生活的典範,以五德來擬配王朝及方位[2]:138、150,將王朝更替理論與宇宙論融合起來[3]:127。鄒衍相信天上存在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間,建立網羅全宇宙的理論體系,試圖解釋宇宙的一切[3]:123-124。五德是宇宙中金、木、水、火、土五種「氣」[4]:306,天地開闢以來,對應天界的五德循環,人類社會的統治方式與禮制也有所變化,產生王朝更替[3]:124[4]:308。鄒衍創立五行相勝的系統[9]:72,相信五行相剋[3]:125:木剋土,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循環至此又周而復始[10]:261。他以五德轉移來解釋王朝更替[3]:126,其說謂黃帝為土德,夏代為木德,商代為金德,周代為火德。夏禹之取代黃帝,乃「木剋土」所致;商湯之取代夏桀,則在於「金剋木」;周興而商亡,乃在於「火剋金」[5]:36。每個「德」都有盛有衰,其興盛時支持一個朝代的建立,其衰微時所支持的那個朝代也就滅亡;另一個「德」就支持另一個王朝,起而代替[8]:628。這是一種循環的命定論,有天人感應思想[2]:140。
鄒衍指出,上天按照五德的轉移預告祥瑞,歷代王朝開創者都配合自己對應的那一「德」,採取新的統治方式,各王朝的統治模式應隨時代變化,不可固執[3]:125-126。取火之木也要按季節相應地改變[2]:150。五德終始說的目標是樹立新的政治體制[7]:494,以五德轉移之說使王朝更替合理化[4]:310,其意乃在批評周朝遺制[3]:126,要建立新的社會政治秩序[4]:308,鼓吹革命思想;周室既承火德而創立,「代火者必將水」,預言取代周代的新王朝快將來臨。戰國諸侯爭霸天下,都關心誰是新王朝始創人[3]:126。王朝更替之前,上天會顯現變異與祥瑞;諸侯即使知道上天的預告,但若不做好準備迎接水德的到來,承運機會亦會白白錯失,帝王寶座應拱手讓人。鄒衍自視能辦別祥瑞,知道如何應對水德,因此受各國諸侯破格厚待[3]:127。鄒衍自視思想貫通天人,批評儒家墨家思考範圍狹窄,只關注人類社會[3]:123,而沒有思考廣闊的自然界[4]:304。但其政治學說仍歸結於仁義、節儉之道與君臣上下的倫理[7]:489。金谷治則認為,鄒衍否定儒家思想,視為無用之物[2]:148。
鄒衍相信,在天地的邊際有大瀛海圍繞,其中有以「裨海」相互隔開的大九州,這大九州的內部又各自分為九州,其中之一的赤縣神州就是中國世界[7]:497。九州依方位分別是東面陽州、南面迎州、西面拾州、北面玄州、中央冀州、東北威州、東南神州(中國)、西南成州、西北柱州[11]:58-59。赤縣神州位於世界的東南隅[4]:319,中國的疆域只是整個世界的八十一份之一[2]:142。大地理說為統治者提供了統一世界更為廣大的藍圖,預想了一個大帝國的未來藍圖[4]:312、319。鄒衍並指出儒家《禹貢》九州之說的狹隘,對比出自己大地理說的優勢[4]:316。鄒衍又認為天體向北傾斜,想像為「穹天」,這是後世「渾天說」的萌芽[2]:143。
宗教
鄒衍教授人長生不死之術[11]:54,一些燕國弟子如宋毋忌等,發展神仙之說[4]:313。戰國末年,燕齊兩國的方士往往自稱傳授鄒衍之術。相傳鄒衍撰有《重道延命方》、《鄒生延命經》,流傳於漢晉之世[11]:53-54。
傳說
方士傳說鄒衍能用笛子音律促使穀物繁殖生長[2]:150,「鄒子吹律,暖氣至」[7]:508。漢代傳說鄒衍「仰天而哭,五月天為之下霜」[2]:152,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收監,向天控訴,上天感應而降霜[7]:506。
影響
鄒衍始創陰陽家,對陰陽五行說加以理論化系統化,使陰陽五行說為士人所接受[9]:71、74。鄒衍五德終始說對秦漢時的政治理論影響很大[2]:138,鄒衍死後弟子繼承其學說,影響了秦國政治[4]:309。五行中秦始皇採用水德,乃出於鄒衍弟子的建議[2]:140,按照五行屬水的概念建立制度與儀式[5]:36。秦始皇積極對外征戰,據雲也是受大地理說影響,意欲使領土擴大至大九州和大瀛海[4]:311。鄒衍影響了《呂氏春秋》,其書採納了鄒衍朝代因應五行而興替之說[12]:223,有濃厚的陰陽五行色彩[9]:72,使鄒衍學說間接影響了後世。劉安《淮南子·時則訓》也吸納了鄒衍五行之說[12]:224、242。董仲舒強調鄒衍五德循環之說[6]:389,其「三統循環」的歷史哲學與五德終始說相似,三統配以黑、白、赤三色,雜揉了鄒衍與《呂氏春秋》的五德終始說[13]:14、318。
評價
漢代司馬遷評論鄒衍的大地理說「閎大不經」,離奇怪誕而受人輕視[2]:142。揚雄認為鄒衍有關天地自然的解說有虛妄之處,但其所言的倫理法則卻是重要的。王充指鄒衍的大地理說是無法證實的空論[4]:305-306。胡適和顧頡剛把鄒衍視作儒家[2]:151。馮友蘭認為鄒衍的學說「有一定的科學精神和唯物意義」[8]:628。李約瑟讚揚鄒衍是「自然主義者」,中國科學思想的實際創立者[10]:257、254。金谷治認為鄒衍是「自然哲學家」,積極探索大自然,富有實證精神與科學精神[2]:149、145。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