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丁·史柯西斯

美國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丁·斯科塞斯
Remove ads

馬丁·查爾斯·史柯西斯(英語:Martin Charles Scorsese英語發音:/skɔːrˈsɛsi/ skor-SESS-ee[1][2]義大利語發音:[skorˈseːze];1942年11月17日),美國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和電影歷史學家。在他至今已超過50年的演藝生涯中,他的電影以黑色暴力描寫和大量粗口而著名,亦為AFI終身成就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得主,並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凱薩獎金棕櫚獎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銀獅獎葛萊美獎艾美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導演工會獎。他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新好萊塢電影浪潮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電影製作人之一。

快速預覽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導演 ...
快速預覽 「Martin Scorsese」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他曾執導過多部里程碑電影,例如犯罪片《殘酷大街》(1973年)、驚悚片《計程車司機》(1976年)、傳記運動片《蠻牛》(1980年)、黑色喜劇《喜劇之王》、犯罪片《四海好傢伙》(1990年)和《賭國風雲》(1995年),他與演員及好友勞勃·狄尼洛在這些電影中合作。史柯西斯也與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合作過六部電影,由《紐約黑幫》(2002年)至《花月殺手》(2023年)。

史柯西斯另外的電影包括音樂會電影《最後華爾滋》(1978年)、黑色喜劇《下班後》(1985年)、《基督的最後誘惑》(1988年)、心理驚悚片《恐怖角》(1991年)和《隔離島》(2010年)、傳記片《神鬼玩家》(2004年)、歷史冒險片《雨果的冒險》(2011年)以及史詩宗教片《沉默》(2016年)。他的作品也包括HBO電視劇《海濱帝國》和《黑膠時代》的首集。他憑著犯罪電影《神鬼無間》(2006年)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Remove ads

早年

Thumb
由左至右:Salvo Cuccia英語Salvo Cuccia、史柯西斯和Vittorio De Seta英語Vittorio De Seta在2005年翠貝卡電影節

馬丁·史柯西斯的雙親是義大利西西里島人,兩人都是在紐約市出生。父親是查爾斯·史柯西斯,是一名熨衣員及演員,母親是凱薩琳·史柯西斯,是名裁縫師及演員,他們同樣在曼哈頓服裝區英語Garment District, Manhattan工作。[3]他們在皇后區居住並且生下馬丁,後來移居到曼哈頓小義大利區。史柯西斯從小就在天主教的環境成長,而他最初是想成為一名神父。小時候患有哮喘,不能夠與其他孩子正常玩耍,所以他的父母和哥哥經常帶他到電影院看電影,由此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發展出對電影的熱情。[4]青少年時期的史柯西斯經常去商店租看鮑爾與普萊斯柏格英語Powell and Pressburger導演的《魔宮艷舞英語The Tales of Hoffmann (film)》(The Tales of Hoffmann),他是僅有兩個會租借這電影膠片的人之一,另一個人是《活狄倫犬:惡夜偵探》的導演喬治·安德魯·羅梅羅[5]

Remove ads

生涯

早期生涯

史柯西斯唸布朗克斯區的 Cardinal Hayes High School英語Cardinal Hayes High School 中學,然後在1960年進入知名的紐約大學唸電影系,大學時期曾製作三部短片,《你這麼好的女孩在這裡幹什麼英語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1963年)、《那不僅是你,默里!英語It's Not Just You, Murray!》(1964年)及《剃鬚記英語The Big Shave》(1967年)。[6][7]1966年史柯西斯拿到電影碩士,1967年他拍攝了第一部長篇的黑白電影《I Call First》,後來改名為《誰在敲我的門》(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男演員是哈維·凱托,而電影剪接是塞爾瑪·斯昆梅克英語Thelma Schoonmaker,之後他們兩人成為史柯西斯的長期合作夥伴。在1968年到1970年之間史柯西斯留在紐約大學電影系任教。

1970年代

他與一些有影響力的1970年代「電影小子」成為朋友,包括布萊恩·狄帕瑪法蘭西斯·柯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而布萊恩·狄帕瑪則介紹史柯西斯給勞勃·狄尼洛認識。[8]在這段期間,史柯西斯曾經在1970年擔任傳奇演唱會紀錄片胡士托英語Woodstock (film)》的助理導演,並遇見了演員及導演約翰·卡薩維蒂,他也成為史柯西斯的一個親密朋友和導師。

1972年,史柯西斯為B級片監製羅傑·科曼執導經濟大蕭條時代的電影《冷血霹靂火》,科曼也幫助過多名導演例如法蘭西斯·柯波拉詹姆斯·卡麥隆約翰·塞爾斯英語John Sayles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9]科曼教史柯西斯用最少的錢或時間拍攝娛樂電影,為年輕導演將會拍攝《殘酷大街》的挑戰而準備。在電影上映後,卡薩維蒂鼓勵史柯西斯製作他想製作的電影,而不是別人的項目。

《殘酷大街》是史柯西斯、狄尼洛和基圖的一個突破,電影被有影響力的影評家保利娜·基爾英語Pauline Kael所擁護。到現在,史柯西斯的招牌風格已經到位:男子氣概、血腥暴力、天主教罪咎和救贖、真實的紐約現場(雖然《殘酷大街》大多數實際是在洛杉磯拍攝)、一連串剪接和用當代音樂作配樂 。雖然這部電影是很創新,它緊張的氣氛、前衛的紀錄片風格和真實的街頭指導卻向導演卡薩維蒂、塞繆爾·富勒英語Samuel Fuller和早期的尚盧·高達表示感激。[10]

1974年,女演員艾倫·鮑絲汀選擇了史柯西斯在《再見愛麗絲》中指導她,為此她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雖然備受好評,電影在導演早期的職業生涯中仍是個反常的,因為電影是專注於一名主要的女性角色。其後他回到小義大利區探索他的種族根源,史柯西斯接下來的作品《義大利裔美國人英語Italianamerican》,是一部由他的父母查爾斯和凱瑟琳·史柯西斯演出的紀錄片。

下一部就是在1976年的《計程車司機》- 史柯西斯的黑暗、城市噩夢使一個孤獨的男人慢慢地墮落到精神錯亂。這部電影讓史柯西斯成為一個熟練的電影製作人,並引起了電影攝影師邁克爾·查普曼的注意,他的風格傾向於高對比度、強烈的顏色和復雜的鏡頭移動。這部電影主演是勞勃·狄尼洛,飾演麻煩多的和有精神病的特拉維斯·比克爾英語Travis Bickle(Travis Bickle)。電影的聯合主演則有茱蒂·佛斯特,飾演一名有高度爭議的未成年妓女角色,而哈維·凱托飾演她的皮條男Matthew,稱為「"Sport"」。《計程車司機》還標誌著史柯西斯和作家保羅·許瑞德之間的一系列合作的開始,許瑞德受到包括將會成為刺客的阿瑟·布雷默英語Arthur Bremer的日記和法國導演羅伯特·布列松的電影《扒手英語Pickpocket (film)》所影響。電影在上映後便立即出現了爭議,五年後,當約翰·欣克利對當時的總統隆納·雷根企圖進行暗殺的時候,《計程車司機》再次為人所矚目。欣克利後來把他的行為歸咎茱迪·佛斯特的《計程車司機》角色(在電影,狄尼洛的角色特拉維斯·比克爾英語Travis Bickle(Travis Bickle)企圖暗殺參議員)。[11]《計程車司機》在1976年第29屆坎城影展上獲得了金棕櫚獎[12],也獲得了四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

《計程車司機》的成功鼓勵了史柯西斯推動他的第一個大預算的項目:極為風格化的音樂電影《紐約,紐約》。這對史柯西斯的家鄉和經典好萊塢音樂電影的致敬來說是一個票房失敗。這部電影是導演與勞勃·狄尼洛的第三次合作,聯合主演則是麗莎·明尼利。電影在今天最值得記著的是電影標題名主題曲,由法蘭克·辛納屈普及宣傳。雖然具有史柯西斯的慣常視覺派頭和風格化的演奏,許多評論家則認為這部電影的封閉氣氛較他的早期作品為沉重。雖然反響不佳,但電影受到一些影評人的正面肯定。Richard Brody在《紐約客》上寫道:「對於史柯西斯,一個終身的電影迷來說,紐約的精髓可以在經典的好萊塢電影中找到出來的。明顯地,他對音樂電影和有營養的浪漫音樂劇的黃金時代的回顧致敬,成為他最隨心所欲和個人的電影之一。」[13]

《紐約,紐約》令人失望的反響使史柯西斯感到沮喪。在這個階段,導演也產生了嚴重的古柯鹼上癮。然而,他尋找到創造的動力來製作非常受注視的《最後華爾滋》,這記錄了樂團合唱團最後的音樂會。它在舊金山的溫特蘭德舞廳英語Winterland Ballroom舉行,並成為了在一場音樂會上有大陣容的著名嘉賓表演者出場的紀錄片之一,包括巴布·狄倫尼爾·楊林哥·史達馬迪·沃特斯瓊妮·蜜雪兒范·莫里森保羅·巴特菲爾德尼爾·戴門羅尼·伍德艾力·克萊普頓。然而,史柯西斯對其他項目的承諾推遲了電影的發行,直到1978年為止。

1970年代的其他作品

另一部史柯西斯導演的紀錄片名為《American Boy英語American Boy: A Profile of Steven Prince》,也出現在1978年,主題集中在Steven Prince上,他曾出現在《計程車司機》中飾演cocky槍推銷員。史柯西斯還為紀錄片《Elvis on Tour英語Elvis on Tour》幫助提供片段。1977年,他執導百老匯音樂劇《The Act英語The Act (musical)》,由麗莎·明尼利主演。[14]

Remove ads

1980年代

根劇幾個描述(包括史柯西斯的),勞勃·狄尼洛實際上挽救了史柯西斯的生命,他說服史柯西斯戒除古柯鹼成癮問題,以製作他的高評價電影《蠻牛》。他把精力投入到製作這部中量級拳擊冠軍傑克·拉莫塔英語Jake LaMotta的暴力傳記中,稱之為神風式電影製作法。該電影被廣泛地視為一部傑作,並被英國的《視與聽》雜誌評選為1980年代最偉大的電影。它得到了八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史柯西斯的第一個最佳導演。狄尼洛贏得男主角獎,與塞爾瑪·斯昆梅克英語Thelma Schoonmaker一樣,她贏得最佳剪接,但最佳導演則去了勞勃·瑞福的《凡夫俗子》。從這部作品開始,史柯西斯的電影在宣傳資料上總是標記為「馬丁·史柯西斯電影」(A Martin Scorsese Picture)。《蠻牛》以高對比度的黑白拍攝,是史柯西斯的風格達到頂峰時期:《計程車司機》和《紐約,紐約》使用表現主義的元素來復制心理學的觀點,但在這部的風格則被帶到新的極端程度,利用廣泛的慢動作、複雜的跟蹤鏡頭,以及透視的過度失真(例如,拳擊臺的大小會從搏擊至搏擊中改變)。主題方面也一樣,從《殘酷大街》和《計程車司機》繼續下去:不安全的男性、暴力、內疚和贖罪。

雖然《蠻牛》的劇本都歸功於保羅·許瑞德和Mardik Martin(之前他們合作編劇《殘酷大街》),但是完成的劇本與許瑞德的原始草案有很大不同。它被包括傑伊·庫克斯英語Jay Cocks在內的多位編劇重寫了好幾次(後來他繼續合作編劇史柯西斯的電影《純真年代》和《紐約黑幫》)。最終草案主要由史柯西斯和勞勃·狄尼洛撰寫。美國電影學會選擇了《蠻牛》作為排名前10大最佳體育電影中的第一位。1997年,該學會將《蠻牛》評為在AFI百年百大電影的第24位最偉大的電影。2007年,他們將《蠻牛》評選為在AFI百年百大電影10周年版上的第4位最偉大的電影。

史柯西斯的下一個項目就是他與勞勃·狄尼洛第五次合作的《喜劇之王》(1983年)。 它是諷刺世界上的媒體和名人,其中心角色是一名麻煩的孤獨者,他透過犯罪行為(綁架)而諷刺地變得出名。這部電影明顯偏離了他之前很有激情堅定的電影。視覺上,它的動態比史柯西斯以前所發展的風格非常少,經常使用一個靜態鏡頭和長鏡頭。他以前的作品是表現主義,在這裡給予的是幾乎完全的超現實主義。它仍然具有許多史柯西斯的標記特徵。然而,《喜劇之王》在票房上失敗了,但電影上映以來越來越受到影評人的好評。德國導演文·溫德斯將其列為他最喜歡的15部電影之中。[15]

下班後》(1985年),史柯西斯的美學轉變回到一個簡化的,幾乎「地下的」電影製作風格。以極低的預算拍攝,位置在晚上的曼哈頓蘇豪區附近,這部電影是一部黑色喜劇,關於一個溫和的紐約文字處理員(格里芬·鄧尼英語Griffin Dunne 飾演)在一連串不幸的晚上的遭遇,並由迥然不同的演員客串,例如特瑞·加爾英語特瑞·加爾切奇與鐘英語Cheech & Chong

隨著1987年麥可·傑克森音樂錄影帶"Bad英語Bad (Michael Jackson song)",在1986年史柯西斯製作了《金錢本色》,這是勞勃·羅森執導與保羅·紐曼主演的《江湖浪子》(1961年)的續集,共同演員有湯姆·克魯斯。雖然秉承了史柯西斯的既定風格,但《金錢本色》卻是導演第一次正式初次涉足主流的電影製作。這部電影最終為演員保羅·紐曼贏得了一項奧斯卡獎,並給了史柯西斯影響力來支持他的一個長久目標計劃:《基督的最後誘惑》。

1983年,史柯西斯開始了一個長期渴望的個人項目,《基督的最後誘惑》,基於由尼可斯·卡山札基寫的1951年小說(1960年英語翻譯)。芭芭拉·荷西回憶說,在他們拍攝《冷血霹靂火》的時候,她向史柯西斯介紹了這本小說。這部電影準備在派拉蒙電影旗下拍攝,但在主要攝影開始之前不久,派拉蒙因為宗教團體的壓力而抽掉了這個項目。在這個被拋棄的1983年版本中,艾丹·奎因被揀選飾演耶穌,而史田則飾演本丟·彼拉多(在1988年的版本中,這些角色分別由威廉·達佛大衛·鮑伊飾演)。他在1980年代中期與商業好萊塢調情後,史柯西斯與保羅·許瑞德改編過的《基督的最後誘惑》劇本於1988年重新回到個人的電影製作。根據尼可斯·卡山札基有爭議性的1960年著作,本書重述了基督以人類身分的一生而不是神性的關係。全世界抗議電影的褻瀆,甚至在電影發布之前也引起了大規模狂怒,使其有效地將一個低預算獨立電影變成媒體轟動。大多數爭議集中在電影的最後段落,其中描繪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期間於撒旦引起的幻覺中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結婚和養育一家人。

回顧過去的爭議,《基督的最後誘惑》獲得了重要的好評,並仍然是史柯西斯的標準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一個明確的嘗試搏鬥精神支撐了他的電影直到那一點。導演繼續得到他的第二次最佳奧斯卡導演獎提名(再次失敗,這一次敗給了《雨人》的巴瑞·李文森)。

馬丁·史柯西斯在進行劇情長片的同時,也拍了幾部跟義大利移民、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音樂(爵士樂藍調)的紀錄片。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婚姻狀況

史柯西斯經歷過五次婚姻。第一任的妻子是拉蘭妮·馬里·布倫南(英語:Laraine Marie Brennan),於1965年與史柯西斯結婚,育有一女Catherine,在1971年離婚。1976年,與美國作家茱莉亞·卡麥隆英語Julia Cameron結婚,育有一女Domenica Cameron-Scorsese,但婚姻只維持了一年,他們的女兒於《恐怖角》演出小角色,後來繼續擔任演員及導演。[16]史柯西斯於1979年與女演員伊莎貝拉·羅塞里尼結婚,至1983年離婚。[17]1985年,與電影監制芭芭拉·德菲娜結婚,1991年離婚收場。1999年史柯西斯與海倫·莫利斯(英語:Helen Schermerhorn Morris)結婚,其婚姻維持至今,育有一女Francesca,曾在《神鬼玩家》及《神鬼無間》中出現。[18]

與勞勃·狄尼洛的合作

史柯西斯經常與勞勃·狄尼洛合作,目前為止已合作了八部電影。他們由1970年代初互相認識後,史柯西斯開始選狄尼洛演出1973年的《殘酷大街》。三年後,狄尼洛在《計程車司機》中擔任主角。他於1977年再次演出史柯西斯的電影《紐約,紐約》,但票房慘淡。然而,他們的合作關係繼續維持到1980年代,包括《蠻牛》及《喜劇之王》,前者更獲得高度成功。1990年,狄尼洛主演《四海好傢伙》,該電影帶來一致好評,其後也在1991年的《恐怖角》及1995年的《賭國風雲》中演出。[19]他們兩人也於2004年聲演動畫電影《鯊魚黑幫[20]。2019年,馬丁再次與狄尼洛及另一位影帝艾爾·帕西諾合作了史詩式黑幫犯罪電影愛爾蘭人》。

政治立場

馬丁·史柯西斯是美國民主黨的長期支持者。[21]

影視作品

電影

更多資訊 年份, 譯名標題 ...
Remove ads

短片

更多資訊 年份, 譯名標題 ...

紀錄片

更多資訊 年份, 紀錄片 ...

電視劇

更多資訊 年份, 譯名標題 ...

監製

更多資訊 年份, 譯名標題 ...

附錄

馬丁·史柯西斯自選十二部影史最偉大電影

  1.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英國(美國) ── 史丹利·庫柏力克,1968年
  2. 八又二分之一》(),義大利 ── 費德里柯·費里尼,1963年
  3. 灰燼與鑽石》(Popiół i diament),波蘭 ── 安德烈·華依達,1958年
  4. 大國民》(Citizen Kane),美國 ── 奧森·威爾斯,1941年
  5. 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義大利 ── 盧奇諾·維斯康堤,1963年
  6. 老鄉義大利語Paisà》(Paisà),義大利 ── 羅伯托·羅塞里尼,1946年
  7. 紅菱艷英語The Red Shoes (1948 film)》(The Red Shoes),英國 ── 艾默利·普萊斯柏格麥可·鮑爾,1948年
  8. 大河法語Le Fleuve (film, 1951)》(Le Fleuve),法國(印度、美國) ── 尚·雷諾瓦,1951年
  9. 龍頭之死義大利語Salvatore Giuliano (film)》(Salvatore Giuliano),義大利 ── 法蘭西斯科·羅西,1962年
  10. 搜索者》(The Searchers),美國 ── 約翰·福特,1956年
  11. 雨月物語》(雨月物語)日本 ── 溝口健二,1953年
  12. 迷魂記》(Vertigo)美國 ──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1958年

馬丁·史柯西斯自選1990年代最愛作品

  1. 盜馬賊英語The Horse Thief》,中國──田壯壯,1986年
  2.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美國──泰倫斯·馬利克,1998年
  3. 多桑》,台灣──吳念真,1994年
  4.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美國(英國)──史丹利·庫柏力克,1999年
  5. 壞中尉英語Bad Lieutenant》(Bad Lieutenant),美國──阿貝爾·費拉拉,1992年
  6. 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丹麥(瑞典、挪威、荷蘭、法國)──拉斯·馮·提爾,1996年
  7. 脫線沖天炮英語Bottle Rocket》(Bottle Rocket),美國──魏斯·安德森,1996年
  8. 超速性追緝英語Crash (1996 film)》(Crash),加拿大(美國)──大衛·柯能堡,1996年
  9. 冰血暴》(Fargo),美國──柯安兄弟,1996年
  10. 麥爾坎·X》(Malcolm X),美國──史派克·李,1992年/《烈火悍將》(Heat),美國──麥可·曼恩,1995年,(並列)。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