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
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Remove ads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6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6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性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Remove ads
熱帶氣旋
在1966年,有39個熱帶性低氣壓形成,其中30個成為了熱帶風暴。20個成為了颱風。3個更成為了超級颱風。
PAGASA:Atang
PAGASA:Klaring
7月8日,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在東維薩亞斯附近海面形成,並往西北西移動。於7月11日越過呂宋島後,該系統進入南海出現並開始增強。它於7月12日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獲命名羅拉,又向西北方向趨近香港。它翌天以110公里每小時的風力和992百帕的氣壓,達到巔峰強度,皇家香港天文台把它定為強烈熱帶風暴。羅拉隨後在香港附近登陸,一個人被風暴所殺,然後於7月14日在廣州市迅速消散。天文台在7月12日14時50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並在同日23時30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隨著羅拉接近香港,天文台在7月13日19時5分及21時40分,分別改掛七號(今八號東北)、及八號(今八號東南)烈風信號。因應羅拉登陸,天文台在7月14日3時30分改掛三號信號,8時15分除下所有信號,所有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Remove ads
瑪美是繼熱帶風暴羅拉後,接連影響華南地區及香港的熱帶氣旋,該風暴在羅拉消散當日在呂宋以東海面形成,隨後往西北西快速移動,經巴士海峽穿越南海北部,期間在東沙群島附近增強成為颱風。瑪美隨後在廣東省西部沿海登陸,然後於7月18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消散。皇家香港天文台在7月16日19時懸掛一號戒備信號,並在7月17日6時改掛三號強風信號。隨著瑪美快速接近香港,天文台在一小時後改掛七號(今八號東北)烈風信號,18時20分改掛八號(今八號東南)烈風信號,不過卻很快在不足兩小時後即20時15分直接除下所有信號,是1956年天文台重新加入三號信號後,至今唯二從烈風信號直接除下的案例,另一個是1976年強烈熱帶風暴葛萊拉,所有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Remove ads
臺灣彭佳嶼氣象站測得自1949年以來最大持續風力62.7m/s,陣風80m/s。
9月10日,颱風艾爾西形成後,在東沙島東方海面向東北東行進,於9月16日在恆春北方登陸,由大武附近出海,轉向東北侵襲日本。颱風艾爾西侵襲臺灣期間造成死亡失蹤10人,房屋全倒139間等災情。
熱帶氣旋名單
|
|
|
|
參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1966年太平洋颱風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