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3年巴西抗議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13年巴西抗議運動(又名沙拉反抗、巴西之秋、熱帶之春[3])是2013年5月爆發在巴西幾個城市的抗議運動,抗議群體倡導「自由的公共運輸」,最初抗議者抗議在巴西幾個城市抗議「巴西當局增加公共汽車、火車和地鐵票價」,後來巴西警察用暴力鎮壓抗議者,導致矛盾激化,[4][5][6][7]6月中旬,抗議運動擴大,是巴西自1992年抗議總統費爾南多·科洛爾·德梅洛當局以來最大的抗議運動。[8][9]此次抗議運動中,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在抗議運動中扮演了抗議者彼此之間聯繫和為公共事業大聲疾呼的作用。[10][11]
Remove ads
名稱
巴西政府對抗議當局的事件或運動一般定性詞語是「叛亂」。[12][13][14]20世紀初,該名字最初出現在里約熱內盧,後來,以類似的方式的抗議活動在聖保羅出現,超過60個抗議者被逮捕,他們因為攜帶醋作為一種保護反對警察使用催淚瓦斯和胡椒噴霧。[15][16]
背景
2012年8月9月,第一次抗議運動發生在北里奧格蘭德納塔爾,巴西當局稱之為「叛亂」,抗議者的目的和訴求是當地市政廳減少車費價格。[20]2013年3月,類似的抗議活動在阿雷格里港爆發,抗議者的行動促使當地市政廳減少車費價格。[21]
在哥亞尼亞,抗議運動開始於5月16日,5月28日,當地抗議運動達到頂峰。[22]在比比拉廣場,公交車被毀,2人被焚燒和2人被石頭打死。[22]24名學生因為「破壞公物和叛亂罪」被捕。[22]另一次示威發生在6月6日,當學生在市中心街道放火燒車輪胎、投擲自製炸彈、打破警車的窗戶。6月13日,公交車票價回退,但是巴西公民並沒有獲益。[22]
在聖保羅,抗議運動始於當地市政廳和聖保羅州政府宣布提高公交車票價,從3.00巴西雷亞爾上升到3.20巴西雷亞爾。[23]在2011年1月,也有過類似的抗議運動。[24]在2012年2月,火車和地鐵票價已經提高到相同的價格。[25]2013年,新市長費爾南多·哈達德宣布票價將提高。[26]5月,聯邦政府宣布公共運輸將免於支付2個稅務,試圖抑制通貨膨脹。[27]儘管如此,票價從3.00巴西雷亞爾提高到3.20巴西雷亞爾,6月2日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28]
Remove ads

雖然公車增加是抗議運動爆發的火藥桶,也是統治精英的公共政策的警醒,也是普通公民對巴西當局不能提供滿意的公共服務的失望。[29] 2013年聯合會杯、2014年世界盃和2016年夏季奧運會,巴西當局的支出超過財政預算,同時曝光數十億美元的金融醜聞。[30]部分巴西公民的不滿是巴西國內的高通貨膨脹率和當局提高食品價格。[31][32][33][34][35]
其他常見的原因包括更高的稅收、低教育率、不充分的社會福利、高失業率和貧民窟的人口大爆炸而當局並沒有改善居住條件。[36]
由於貪污和挪用公款的普遍情況下,當局政策缺乏透明度和財務問責制。領導者和政客們常常會因為手握權力曝光官商勾結的醜聞。抗議者尤其反對目前正在起草的一項法律,該法律被視為包庇腐敗的政客,干擾司法獨立。[31]
新華網採集數據分析:56%的抗議者反對公交漲價,40%抗議腐敗,31%抗議暴力,27%希望交通系統能夠改善,24%反對政客;[37]84%不支持任何政黨,77%受過高等教育,22%的抗議者是學生,53%的抗議者年齡在25歲以下,71%的抗議者第一次參與抗議活動。[37]
事件
2013年6月,在巴西聖保羅市區公交和地鐵都爆發了反對票價提高的抗議運動,由於6月1日市長費爾南多·哈達德將公共運輸的價格從3.00巴西雷亞爾提高到3.20巴西雷亞爾。[38]
6月6日,第一個大型抗議運動在保利斯塔大街爆發。[39]在隨後不斷增長的抗議人群,6月13日,新聞報道提到警察「失去控制」,警察開始使用橡皮子彈對付抗議者。許多民間社會組織批評警察暴力鎮壓抗議者,包括國際特赦組織。[8]
6月17日,在巴西各城市,上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最大的抗議運動在里約熱內盧爆發,6月17日下午到6月18日的黎明,約10萬巴西公民走上街頭。[10]雖然抗議運動基本上是和平的,但是巴西當局召集防暴警察進行鎮壓。[40]3名抗議者被警察部隊的槍枝打死,另有10人住院,其他部分抗議者被警察拘留。[41]抗議運動在許多城市爆發,庫里蒂巴市的新聞報道稱該地有1萬多人參加了抗議運動。[42]
其他,包括澳大利亞、愛爾蘭、義大利、德國、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墨西哥和美國等國家的巴西人社區也爆發了抗議運動。 [43]
較小規模的抗議活動繼續進行,幾個巴西城市的市長宣布降低公共汽車票價或取消先前宣布增加票價的行政命令,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發生大規模抗議運動。[44]
抗議運動在巴西全國超過100個城市至少100萬人參加。聯邦首都巴西利亞、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等都採取措施保護政府大樓不被抗議者攻擊。[45]
反應
6月18日,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將抗議運動定性為「合法的」,並說:「巴西今天醒來後變得更強大了……很高興看到那麼多人走到大街上,他們中有成年人,也有老人和孩子。當巴西民眾舉著國旗,唱著國歌,自豪地說『我是巴西人』,這一幕讓我感動。巴西為你們感到驕傲,我們歡迎意見的自由表達,巴西一定成為一個更加美好的國家。」[3]抗議運動中的民意調查顯示:55%的人認為,羅塞夫的表現「好」,32%的人認為「一般」,只有13%的人認為她「很糟糕」。[46]
其他國家的政府處理抗議運動,如美國政府處理占領華爾街,土耳其政府處理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議運動、瑞典政府處理2013年5月瑞典斯德哥爾摩騷亂,巴西當局沒有出動大規模警察或軍隊鎮壓抗議運動,情況恰恰相反,上至巴西總統、下至巴西各部長、各市長,都對抗議予以了傾聽和回應,一名巴西政府官員說:「不聽取人民呼聲的做法,是愚蠢的。」此次大規模抗議並不是「拉美之春」,因為大部分抗議者所反對的並不是特定的領導人或者政府。[46]
Remove ads
國際足總主席約瑟夫·布拉特:「我可以理解巴西民眾的不滿情緒,但我希望示威者們不要利用足球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足球應該是團結人們的,足球是人們交流的紐帶,它應該給人們帶來希望,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是巴西自己申辦世界盃的,我們並沒有強迫你們這麼做。是的,辦世界盃當然需要建設新球場,但世界盃留給東道主的絕不僅僅是球場,此外還有公路、酒店、機場以及大量其他的基礎設施,巴西會從世界盃中獲益。」[47][4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