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8年國際汽聯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2018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第69屆世界錦標賽賽事,這是由國際動力運動主管組織國際汽車聯盟所主辦的最高級別開輪式賽車賽事。各家車隊及其車手將在3月至11月期間,參賽共計21場的大獎賽,以角逐世界車隊冠軍和世界車手冠軍頭銜。
2018年國際汽聯世界一級方程式 錦標賽賽季 |
|
車手冠軍:路易斯·漢米爾頓 車隊冠軍:梅賽德斯 | |
上屆:2017 | 下屆:2019 |
支援系列賽:
|


路易斯·漢米爾頓在2017年墨西哥大獎賽提前拿下他生涯第4座世界冠軍後,將以衛冕冠軍車手之姿出席本屆賽事。他的車隊梅賽德斯則是在2017年美國大獎賽取得隊史連續第4座冠軍後,以衛冕冠軍車隊的身分參加本年度賽事。漢米爾頓在2018年墨西哥大獎賽再次提前2站拿下他的第5座世界冠軍,成為繼胡安·曼努埃爾·范吉奧(5個)和麥可·舒馬克(7個)後第三位獲得5個世界冠軍的一級方程式車手。[1]梅賽德斯車隊在2018年巴西大獎賽提前1站贏得年度車隊總冠軍,這是梅賽德斯第5座車隊冠軍,也是連續第五年獲得車隊總冠軍。
依據新修訂的技術規則,2018年賽季採用全新的座艙保護裝置Halo(光環)。
簽約車隊及車手
以下為參加2018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車隊及車手:
車隊 | 製造商 | 動力單元 | 底盤 | 輪胎 | 車手名單 | ||
---|---|---|---|---|---|---|---|
No. | 正賽車手 | 場次 | |||||
![]() |
梅賽德斯 | 梅賽德斯 M09 EQ Power+ | F1 W09 EQ Power+ | P | 44 | ![]() |
全部 |
77 | ![]() |
全部 | |||||
![]() |
法拉利 | 法拉利 062 EVO | SF71H | 5 | ![]() |
全部 | |
7 | ![]() |
全部 | |||||
![]() |
紅牛-泰格豪雅 | 泰格豪雅[註 1] | RB14 | 3 | ![]() |
全部 | |
33 | ![]() |
全部 | |||||
![]() ![]() |
印度威力-梅賽德斯 | 梅賽德斯 M09 EQ Power+ | VJM11 | 11 | ![]() |
全部 | |
31 | ![]() |
全部 | |||||
![]() |
威廉斯-梅賽德斯 | 梅賽德斯 M09 EQ Power+ | FW41 | 18 | ![]() |
全部 | |
35 | ![]() |
全部 | |||||
![]() |
雷諾 | 雷諾 R.E.18 | R.S.18 | 27 | ![]() |
全部 | |
55 | ![]() |
全部 | |||||
![]() |
紅牛二隊-本田 | 本田 RA618H | STR13 | 10 | ![]() |
全部 | |
28 | ![]() |
全部 | |||||
![]() |
哈斯-法拉利 | 法拉利 062 EVO | VF-18 | 8 | ![]() |
全部 | |
20 | ![]() |
全部 | |||||
![]() |
麥拉倫-雷諾 | 雷諾 R.E.18 | MCL33 | 2 | ![]() |
全部 | |
14 | ![]() |
全部 | |||||
![]() |
薩伯-法拉利 | 法拉利 062 EVO | C37 | 9 | ![]() |
全部 | |
16 | ![]() |
全部 | |||||
來源:[4][5][6][7][8][9][10] |
- 麥拉倫終止了與本田的引擎合作關係,與雷諾簽下一紙三年份動力單元供應合約。[11]該隊稱本田無法有效提供可靠且具有競爭力的動力單元,致使雙邊結束合作關係。[11]
- 紅牛二隊則與雷諾分道揚鑣,並在2018年與本田簽約合作,進而使得雷諾與麥拉倫促成協議。[12]紅牛在這份合約中,同意出借紅牛二隊車手小卡洛斯·塞恩斯至雷諾廠隊。[13][14]
- 薩伯恢復與法拉利的夥伴關係,經過2017年使用舊式動力單元後,在本年度升級至當前規格之動力單元。與法拉利同屬飛雅特旗下的愛快羅密歐自1987年之後時隔31年作為薩伯車隊的合作方回歸圍場。[15][16]
- 在匈牙利站時,本賽季一直受到資金影響的印度威力車隊宣布進入託管狀態,而之後由加拿大商人勞倫斯·斯托爾領銜的財團通過賽點英國(Racing Point UK Ltd.)這家公司宣布收購車隊,而車隊也更名為「賽點印度威力」(Racing Point Force India),以積分清零的新車隊的姿態重新參加比利時站起的本年度餘下的賽事。不過兩名車手的積分將保留,而車隊積分清零是為了車隊在賽季結束後可以獲得賽事分紅。
- 紅牛二隊簽下2016年GP2系列賽冠軍皮埃爾·蓋斯利及兩屆世界耐力錦標賽冠軍布蘭登·哈特利,做為他們2018年賽季的正賽車手。[17]蓋斯利及哈特利皆曾在2017年下半季為該隊出賽。[17]丹尼爾·科維亞特卸下了在紅牛車隊及該隊車手計畫的位置,轉而加入法拉利擔任開發車手。[18]
- 應屆二級方程式冠軍夏爾·勒克萊爾將在2018年賽季效力薩伯車隊,首度登上一級方程式賽車。勒克萊爾曾在2016及2017年取代該隊車手帕斯卡·維爾萊茵,出賽週五自由練習賽。[19]而失去席位的維爾萊茵則離開圍場,他將參加2018年的德國房車大師賽。[20]
- 威廉斯車手費利佩·馬薩在2017年賽季結束後,宣布從一級方程式賽車退休。[21]他的車手席位將由首度登上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前雷諾測試車手謝爾蓋·希洛金頂替。[22]希洛金在與波蘭車手羅伯特·庫比查的參賽席位競爭中勝出,而後者則或該隊任命為儲備兼開發車手,這是波蘭人在2011年離開F1賽場後時隔7年正式回歸。[23]
賽程表

以下為目前計劃於2018年舉辦的21場大獎賽:
場次 | 大獎賽 | 賽道 | 日期 |
---|---|---|---|
1 | 澳洲大獎賽 | ![]() |
3月25日 |
2 | 巴林大獎賽 | ![]() |
4月8日 |
3 | 中國大獎賽 | ![]() |
4月15日 |
4 | 亞塞拜然大獎賽 | ![]() |
4月29日 |
5 | 西班牙大獎賽 | ![]() |
5月13日 |
6 | 摩納哥大獎賽 | ![]() |
5月27日 |
7 | 加拿大大獎賽 | ![]() |
6月10日 |
8 | 法國大獎賽 | ![]() |
6月24日 |
9 | 奧地利大獎賽 | ![]() |
7月1日 |
10 | 英國大獎賽 | ![]() |
7月8日 |
11 | 德國大獎賽 | ![]() |
7月22日 |
12 | 匈牙利大獎賽 | ![]() |
7月29日 |
13 | 比利時大獎賽 | ![]() |
8月26日 |
14 | 義大利大獎賽 | ![]() |
9月2日 |
15 | 新加坡大獎賽 | ![]() |
9月16日 |
16 | 俄羅斯大獎賽 | ![]() |
9月30日 |
17 | 日本大獎賽 | ![]() |
10月7日 |
18 | 美國大獎賽 | ![]() |
10月21日 |
19 | 墨西哥大獎賽 | ![]() |
10月28日 |
20 | 巴西大獎賽 | ![]() |
11月11日 |
21 | 阿布達比大獎賽 | ![]() |
11月25日 |
來源:[24] |

法國大獎賽繼2008年後,將在本賽季重返一級方程式賽車賽程表中。本屆賽事將回歸至保羅·理察賽道,這條賽道最近一次舉辦法國大獎賽是在1990年,爾後的賽事便轉往了馬尼-庫斯賽道進行。[25]為了因應法國大獎賽的回歸,同時,避免與亞塞拜然建國一百週年慶典撞期,原定於6月舉辦的亞塞拜然大獎賽提前至4月進行。[26]此外,德國大獎賽也將在停辦一年後重回霍肯罕賽道。[27]
在1999年至2017年期間,一直作為世界錦標賽其中一場分站的馬來西亞大獎賽將於本年度停辦。[28]俄羅斯大獎賽則從4月延後至9月,以填補馬來西亞大獎賽所留下的賽程空缺。[29]
規則變動
因為2017年的排位罰退系統遭到廣泛批評,國際汽聯在2018年賽季提出了一系列的規則修訂。倘若車手更換動力單元零件,依然會根據更換過的零件內容,處五位或十位之罰退;然而,如果車手又再更換第二組零件,他將直接從隊伍尾端發車。[30]若有多名車手被處以從隊尾發車,則將以每位車手最近一次更換的零件來決定排位順序。[30]
起跑程序規則也將在2018年變更,即使車手不符規則的起跑並未觸發自動檢測系統,賽會幹事依然有權對該車手施以罰則。[31]這項變更起因於2017年發生的幾起事件;中國大獎賽期間,塞巴斯蒂安·維泰爾未完全將車輛停在起跑格內,以致偵測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而在奧地利大獎賽,偵測系統判定維爾特利·鮑達斯的起跑合法,但是他起跑時過快的反應時間遭到其他車手質疑。[31]
國際汽聯為了避免讓能力不足的車手獲准駕駛一級方程式賽車,嚴格限制發放車手參與自由練習賽的駕駛執照。車手須在二級方程式完賽至少六場,或是在三年間取得25個超級駕照點數。[32]
大獎賽週末時程將有所改變,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收看,大多數歐洲賽事的開始時間延後一小時。每一場大獎賽的起跑改為整點後過10分鐘展開,以便電視台能夠於整點開播後,有充裕的時間針對比賽進行賽前報導。[33]
MCL33(下)相較麥拉倫MCL32(上),增加了「光環」座艙保護裝置並移除引擎上方「鯊魚鰭」設計。
歷經包括亨利·蘇爾特斯及賈斯汀·威爾森等幾起車手遭受輪胎或車輛碎片撞擊頭部的致命開輪式賽車事故後,國際汽聯宣布將在2018年首度引進強制性的座艙保護裝置。國際汽聯針對幾件方案進行測試,並採納各家車隊及旗下車手的意見回饋做為最終設計之用。[36]每一項設計必須符合在不干擾車手能見度的情況下,有效阻擋賽道上飛濺的碎片,同時,亦須在發生嚴重事故或需要緊急醫療的狀態下,不影響工作人員將車手抬出座艙的程序,[37]更針對如儒勒·比安奇及丹·威爾頓等車手面臨的嚴重事故,模擬裝置所能承受的撞擊能力。[37]最終,國際汽聯選定一具環繞車手頭部上方周圍並固定於座艙前方的叉骨狀框架「光環」(halo)。[38]光環的概念也將被採用於其他國際汽聯認可的開輪式級別賽事,包括二級方程式、三級方程式及電動方程式。[39][40][41][42]在此裝置遭受有關外觀不甚美觀的批評後,國際汽聯表示光環裝置需連同底盤一同設計,而不是在設計完成後附加之上,有鑑於此,他們將允許車隊對於光環的最終版本設計擁有部份的自由度。[43]自光環引進之後,底盤的最低重量限制將被提高,以適應裝配光環後增加的重量。[44]此外,底盤的強制性碰撞測驗新增一項靜載重測驗,此項測驗模擬了嚴重的事故狀態,將安置在液壓油缸內的輪胎朝向撞擊後的車體結構發射;底盤及光環的安裝點必須保持完好,始能通過測驗。[45]為了防止車隊利用光環獲取空氣力學增益而違背其宗旨,國際汽聯嚴禁車隊自行開發此裝置,要求他們必須向合格的供應商購買預製模型。[45]國際汽聯為了讓部分賽道更加適配光環,調降起跑號誌燈的高度並改善其能見度。[46]
輪胎供應商倍耐力將在2018年為各家車隊提供全新的兩種輪胎配方。[47]2017年的每一款配方將變得更軟,此外,推出「超極軟胎」(Hypersoft)及「超硬胎」(Superhard)兩款全新配方,分別成為這9款中最軟及最硬的配方。[48]超極軟胎以粉紅色標示,超硬胎則為橘色。原先的橘色硬胎將改變為冰藍色。[49]各站可使用的輪胎規則也被放寬,倍耐力將能提供更多元的輪胎配方組合。以往,倍耐力必須提供連續的配方;舉例而言,極軟胎、超軟胎與軟胎。[50]而在2018年,倍耐力將不受限制地在這些配方中間隔挑選;例如,極軟胎、超軟胎與中性胎。[50]此外,倍耐力被要求生產一組非比賽使用的輪胎配方。這款輪胎將提供各隊在其展演活動中使用,以防止車隊假借活動名義,私下進行非法測試。[30]
2018年2月1日,一級方程式組委會宣布新賽季起,將取消歷史悠久的在賽前為車手舉牌的起點女郎(Grid Girls),並在稍後宣布改為由青少年和兒童擔當起點孩童(Grid Kids)。[51]
分站成績及積分榜
場次 | 大獎賽 | 桿位 | 最快圈速 | 冠軍車手 | 冠軍車隊 | 報告 |
---|---|---|---|---|---|---|
1 | ![]() |
![]() |
![]() |
![]() |
![]() |
報告 |
2 | ![]() |
![]() |
![]() |
![]() |
![]() |
報告 |
3 | ![]() |
![]() |
![]() |
![]() |
![]() |
報告 |
4 | ![]() |
![]() |
![]() |
![]() |
![]() |
報告 |
5 | ![]() |
![]() |
![]() |
![]() |
![]() |
報告 |
6 | ![]() |
![]() |
![]() |
![]() |
![]() |
報告 |
7 | ![]() |
![]() |
![]() |
![]() |
![]() |
報告 |
8 | ![]() |
![]() |
![]() |
![]() |
![]() |
報告 |
9 | ![]() |
![]() |
![]() |
![]() |
![]() |
報告 |
10 | ![]() |
![]() |
![]() |
![]() |
![]() |
報告 |
11 | ![]() |
![]() |
![]() |
![]() |
![]() |
報告 |
12 | ![]() |
![]() |
![]() |
![]() |
![]() |
報告 |
13 | ![]() |
![]() |
![]() |
![]() |
![]() |
報告 |
14 | ![]() |
![]() |
![]() |
![]() |
![]() |
報告 |
15 | ![]() |
![]() |
![]() |
![]() |
![]() |
報告 |
16 | ![]() |
![]() |
![]() |
![]() |
![]() |
報告 |
17 | ![]() |
![]() |
![]() |
![]() |
![]() |
報告 |
18 | ![]() |
![]() |
![]() |
![]() |
![]() |
報告 |
19 | ![]() |
![]() |
![]() |
![]() |
![]() |
報告 |
20 | ![]() |
![]() |
![]() |
![]() |
![]() |
報告 |
21 | ![]() |
![]() |
![]() |
![]() |
![]() |
報告 |
依照以下表格授予積分給每場賽事的前十名完賽車手:
名次 | 冠軍 | 亞軍 | 季軍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
積分 | 25 | 18 | 15 | 12 | 10 | 8 | 6 | 4 | 2 | 1 |
奪冠車手必須完成75%的賽程,方能獲得全額積分。若奪冠車手未完成75%的賽程,但已跑完至少兩圈,則積分以一半計之。[註 3]假使積分排名出現同分狀況時,將比較車手獲得的分站冠軍數,決定最終的排行榜名次。[註 4]
|
粗體-桿位 |
註記:
- † – 車手未完成賽事,但已完成90%的原定賽程,因而有排名。
|
粗體-桿位 |
註記:
- † – 車手未完成賽事,但已完成90%的原定賽程,因而有排名。
註記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