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曙光一號

中国放弃的第一代载人航天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曙光一號計畫,項目名稱為714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進行的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計畫,計畫於1970年代發射,但最終並沒有實施。飛船可乘坐2人,類似雙子星座飛船。但由於國力不足和政治動盪等因素,曙光一號計畫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押後,到1975年暫停計畫。雖然計畫被放緩以至擱置,但是計畫的經驗以及錢學森蔡翹趙九章郭永懷貝時璋錢驥王希季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何權軒沈其震王大珩王永志戚發軔等科學家的貢獻對以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而為曙光一號設定的計畫直到30年後的2003年才由神舟五號完成。

快速預覽 設計, 國家 ...

曙光一號計畫中建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太空人系統崗位代號保留為「曙光」,目前仍在使用[1]

Remove ads

醞釀

20世紀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太計畫開始醞釀時,很多關於載人太空飛行的提議就已被提出。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領導,為載人太空飛行的研究作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和課題的落實工作。[2]

1965年8月9日,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曾計畫在1979年發射第一顆載人飛船,1966年的3月底到4月初,中共中央專委曾召開過制定宇宙飛船規劃的會議。當時,T-7探空火箭搭載動物實驗大鼠實驗小鼠果蠅等)進行的幾次次軌道飛行試驗都已成功,還準備下一步使用「和平一號」火箭發射猴子[3][4][5]

1966年5月,中國科學院相繼召開「衛星系列規劃設想討論會」、「衛星系列規劃論證預備會」等一系列會議。這些會議討論了包括生物衛星在內的多個衛星系列。生物衛星系列規劃包括載人飛船,取名為「躍進號」。[5]

1968年1月,宇宙飛船計畫的目標物被命名為曙光一號。[6]。4月1日航太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隨後進行了若干航太醫學研究。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要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殲擊機機師開展太空人的選拔工作,標準為:身高1.59-1.74公尺,年齡24-38歲,體重55-70公斤,飛行時間至少300小時。

1969年末,經過2個月的選拔,並對1918名機師進行甄選後,215名初級候選人被確定下來。第二階段的甄選標準主要包括飛行技術、心理情況、生理指標以及常規醫療檢查,最後只剩88名候選人。選拔標準中,「為中國革命獻身」的政治思想也是入選太空人的決定性因素。[3]

另一方面,載人飛船的發射場選址也提上日程。考慮到當時惡化的中蘇關係,距離蘇聯較近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不安全,因此1969年底中央專委決定新建一個位於三線的發射場。一開始的選址位於四川越西,但此地存在交通、供電不便等問題,1969年10月1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改在四川冕寧建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代號「7201」,即1972年1月前完工之意。曙光一號飛船計畫在1號發射塔上發射。[7][8][9]

1970年4月24日,「曙光號」飛船總體方案討論會議按計畫召開,當晚也正值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會議邀請了來自全國80多個單位的400多位專家學者,一共進行了7天。[8]

Remove ads

開展

Thumb
1965年軌道上的雙子星座7號,曙光一號飛船設計可能與其類似

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國防科委關於太空人選拔的計畫報告後,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畫。[10]

1971年3月15日,在選拔結束後,19名太空人最終被國防科委確定下來,他們是魯祥孝王志躍董小海方國俊等人(「曙光十九人」)[11]。4月的討論會議上,科學家們決定飛船造型仿照美國的雙人載人飛船「雙子座號」,同年同月航太計畫定名為「714工程」。太空人於1971年11月開始訓練,計畫於1973年執行第一次任務,由長征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飛船設計

據現存資料,曙光一號與雙子星座號很類似,但質量更輕,體積更小,因為搭載它的長征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最大載重只有3200公斤。兩名乘員需坐在裝配有彈射椅和儀器的加壓駕駛艙內。[12]飛船的尾部艙裝配有定位引擎、推進劑貯箱以及其他硬體設備。乘員返回艙與尾部艙分開,以濺落的方式返回地球,因為飛船沒有軟著陸系統。[3]

艙內太空衣

曙光一號計畫研製的艙內太空衣重約10公斤,面料為多層滌綸,顏色為橘黃色。太空衣研製組長是葛申然。[2][13][14]

終止

1970年代,中國政府正在進行多項衛星開發計畫,包括返回式衛星、燈塔一號導航衛星、通訊衛星等。有人[誰?]認為這是導致714工程的資金匱乏的原因。

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爆發,空軍宇航訓練籌劃組解散,曙光一號的太空人訓練工作暫停。[15]葉永烈認為,林彪的倒台使得與其關係密切的空軍成為「批林運動」的重點,涉及空軍殲擊機機師的中國航天員選拔工作受到嚴重干擾,是「曙光一號」擱淺的重要原因。[16]

毛澤東得知計畫需要撥款的消息後,表示地球上的事情是應首要考慮的,周恩來則提出中國不參與美蘇太空競賽,應該發展國家建設急需的應用衛星,由此計畫大為收縮。[3]1972年起,曙光一號飛船研製速度開始減緩;1973年9月8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根據工程實際進展情況,把載人飛船發射推遲到1978年;1975年3月,國防科委正式宣布"714"工程暫停,只保留核心技術的跟蹤研究。到1978年為止,曙光號飛船的設計工作已有大量資料積累。

1977年,國防科委打算裁撤完成開發任務的507所,雖然最終沒有完全裁撤,但裁掉了2/3以上的人員,中斷開發計畫,且切斷了項目研發經費供應。1978年中國農業大學回遷,對507所所在地提出回收要求,507所差點被迫馬上搬遷,數年後搬到農大對面新的辦公地,直到921工程後才正式搬到中國航天城。[17]

Remove ads

影響

雖然曙光一號計畫經過8年的發展後最終被取消,但是該計畫已經建成的各項子系統為中國航天事業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計畫用於曙光號飛船測控通信的遠望號遠洋監測船隊(遠望一號、遠望二號)被建立起來,在世界各地負責人造衛星、洲際彈道飛彈及後來的神舟號飛船等的監控工作。

北京航太醫學工程研究所建有多座模擬太空環境的實驗室以及系統化的實驗設備,太空人可以在此接收多種方面和類型的訓練。

此外,可回收的中國返回式衛星、艙內太空衣[18]航太食品、太空跟蹤站及雷達、太空人選拔和訓練、相關設備的發展以及熟練,都為後來的神舟計畫(921-1工程)產生積極影響。

曙光一號計畫取消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1號發射塔停止了建設。後來它被改建為了觀景台,在此可以觀看2號和3號發射塔發射衛星的過程。[7]

除了物質遺產,714工程還為中國航天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如時任東風五號(即長征二號,為曙光號飛船的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的王永志,日後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時任曙光號飛船室研製主任的戚發軔,日後成為神舟載人飛船總設計師。[19]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