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Eschenmoser斷裂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Eschenmoser斷裂反應(埃申莫瑟斷裂),又稱Eschenmoser-Tanabe斷裂反應,是對甲苯磺醯肼 (2) 使 α,β-環氧酮 (1) 斷裂生成含炔基 (3) 和酮基 (4) 化合物的反應。[1][2][3][4] 也譯為碎片化反應、碎裂反應。反應以瑞士化學家埃爾伯特·埃申莫瑟(Albert Eschenmoser)的名字命名。

原料 α,β-環氧酮可通過 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與過氧化氫在鹼性條件下反應得到。
反應機理
首先 α,β-環氧酮 1 與芳基磺醯肼 2 縮合為腙 3。然後 3 發生質子轉移生成 4。最後 4 受分子內羥基和偶氮基的一推一拉作用,發生斷裂,放出穩定的氮氣和芳香亞磺酸根離子,並生成產物炔 6 和 羰基化合物 7。
如果斷裂發生在環上,那麼產物是一個 5 位含有炔基的羰基化合物。

實例
[5]:

參見
- 化學反應列表
- Grob斷裂反應(由1位和3位存在的離電體和離核體推動的斷裂反應)
- Wharton反應(α,β-環氧酮被肼轉化為丙烯醇)
- Shapiro反應(甲苯磺醯肼將羰基化合物還原為烯烴)
- Wolff-Kishner-黃鳴龍還原反應(羰基化合物與肼作用被還原為烷烴)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