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肯尼斯·阿羅

美國經濟學家(1921–201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肯尼斯·阿罗
Remove ads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英語:Kenneth Joseph Arrow,1921年8月23日—2017年2月21日),美國經濟學家數學家、作者和政治理論家。他在1972年與約翰·希克斯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快速預覽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Kenneth J. Arrow, 出生 ...

阿羅是二戰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對許多經濟學家都有影響。他的主要貢獻在於社會選擇理論,即阿羅不可能性定理。他的研究領域還包括內生增長理論英語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資訊經濟學等。

Remove ads

生平

1921年8月23日出生於一個羅馬尼亞裔猶太人家庭,1940年在紐約市立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4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51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史丹佛大學

197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年51歲,曾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直到2019年,47歲的艾絲特·杜芙若得獎才打破紀錄。

2017年2月21日,在加州帕羅奧圖的家中逝世。[4][5]

學術生涯

1946年到1949年,阿羅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同時,在芝加哥大學考爾斯基金會擔任研究助理。他也任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助理教授,並在加利福尼亞州蘭德公司工作。離開芝加哥大學後,他前往史丹佛大學擔任經濟與統計的助理教授。在1951年,他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6]。他和羅伯特·索洛一起在美國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任職。1968年,他離開史丹佛、前往哈佛大學任經濟教授,並在任職期間獲得了諾貝爾獎[6]

阿羅不可能定理

阿羅根據他1951年的哲學博士論文創作出了《社會選擇和個人價值》。

如果我們排除了人與人之間衡量功利的可能性,那麼能夠將個人偏好轉換至社會偏好、且廣泛適用於個人排序的方法都將是被強制性或者獨裁性的。

——肯尼斯·阿羅,社會福利概念的一個難點

在他的普遍不可能定理中,他認為除非我們在不同個體之間進行功利比較,我們就無法得出一個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的社會偏好理論[7]

  1. 非獨裁性:如果不考慮其他人的偏好,個體的偏好不應成為群體的排序。
  2. 個體獨立性:個體應該可以以任何方式對選項進行排序、並顯示出平局。
  3. 一致性:如果每個個體都將一個某一個選項置於另外一個選項之前,在群體排序中這兩個選項也應如此排序。
  4. 無關選擇獨立性:如果去除了一個選項,其他選項的排序不應變化。
  5. 群體排序唯一性:該理論在任何一組偏好中都應獲取相同的結果。群體排序應該具有傳遞性。

該定理對福利經濟正義理論和投票理論(孔多塞悖論)都產生了影響。阿馬蒂亞·庫馬爾·森在其框架下發展了自由悖論英語liberal paradox,認為在給予了「最小自由」的情況下不可能到達帕累托最優,也無法避免社會選擇之「中立但不平等」的問題[7]

內生增長理論

阿羅是最早研究內生增長理論英語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人之一,該理論試圖解釋技術變革的源頭與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在內生增長理論廣為人知之前,技術變革被假定為外生的 ,即技術變革被認為發生在經濟活動之外,並且在(普通的)經濟模型之外。

內生增長理論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標準的經濟原因,導致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活動者決定了創新和技術變革,而這是經濟活動的內生因素,因此屬於模型內部。內生增長理論始於保羅·羅莫1986年的論文,借鑑了阿羅1962年的模型,該模型引入了一種消除總產出收益遞減的機制。

資訊經濟學

在其他開創性研究中,艾羅研究了市場中資訊不對稱引起的問題。在許多交易中,一方(通常是賣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有關所出售產品的資訊。資訊不對稱會誘使信息較多的一方欺騙資訊較少的一方。

個人生活

阿羅是一名通才。除了經濟學,他在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據艾瑞克·馬斯金所說,有一次為了測試阿羅的知識水準,一些初級教師故意在阿羅面前討論灰鯨的繁殖習性。令他們驚訝的是,阿羅已經對他們的研究頗為熟悉,並認為一些學說與他們所提出的理論相矛盾。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