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麥道MD-80

DC-9衍生的双发窄体民航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麥道MD-80
Remove ads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D-80系列,原先稱作DC-9-80,是根據麥道DC-9改良而成的一款雙引擎窄體民航機,載客量介於130與172人之間。麥道MD-80於1980年10月10日由瑞士航空率先投入運營,型號包括MD-81,MD-82,MD-83,MD-87和MD-88,除較短的MD-87外,其餘型號的機身長度都相同。之後,麥道於1989年推出改進版的麥道MD-90系列。

快速預覽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D-80系列, 概況 ...

波音收購麥道後,繼續開發麥道於1995年立項的MD-95,後於1998年更名為波音717後推出市場。2006年5月23日,最後兩架波音717交貨至美國中西航空英語Midwest Airlines穿越航空後,此系列飛機隨之結束生產。

Remove ads

設計與發展

背景

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於1960年代開發出DC-9,用於短程商業航空市場。[1]與DC-8不同的是,DC-9使用T型尾翼及機身後部雙引擎的全新設計,每排5個座位,載客量視不同型號與不同座位佈局而定,一般在80與135之間。

MD-80系列是DC-9型的第二代,原先稱作DC-9-80或是DC-9 Super 80[2]該型號於1980年投入運營,後來發展成於1995年投入服務的MD-90型。MD-80系列的最後一個成員是MD-95,在1997年麥道被波音收購之後改為波音717-200。中國最新的支線飛機ARJ-21亦使用了MD-80/90的機身模具。

DC-9系列是全球最成功的噴射式客機之一,以逾2,400架的產量位居第三,僅次於產量超過6,000架的空中巴士A320系列及超過11,000架的波音737

MD-80系列

Thumb
1981年瑞士航空的MD-81

麥道MD-80系列在1980年推出,基於道格拉斯DC-9的設計,相比DC-9-50加長了機身,增大了最大起飛重量與油箱容量,於機身後方兩旁裝上普惠JT8D渦輪引擎,小型但是高效的機翼及T型尾翼。麥道MD-80系列比道格拉斯DC-9擁有更長的機身,可載更多燃料及載重量,專為接載140-170名乘客提供短途及頻繁的旅途而設計。

MD-80系列的開發於於1970年代啟動,早期曾提出DC-9-55,DC-9-50加長型(Super Stretch)與DC-9-60等型號。1977年8月,麥道決定開發DC-9-55。由於該機型計劃於1980年投入運營,該設計被命名為DC-9-80系列。瑞士航空於1977年訂購了十五架MD-80,並有另外五架的選購權。[1]

DC-9-80的機身比DC-9-50長14英尺3英寸(4.34米),機翼也比DC-9大28%。第一架DC-9-80系列飛機於1979年10月19日首飛。[1]

該型客機於1980年投入運營,最初認證為DC-9系列,但在1983年7月改為MD-80。該系列包括MD-81/82/83及縮短機身的MD-87,然而它們的認證是DC-9-81/82等。僅MD-88和後來的MD-90正式認證為麥道系列。

MD-80在駕駛艙、航空電子以及空氣動力學方面都做出了改進,引擎也改用效率更高的JT8D-200系列,機身長度及航程也在早期DC-9的基礎上有所加長。與MD-80系列競爭的客機包括波音737-400空中巴士A320

2012年9月,MD-80的貨機版本出現,該型號由退出運營的MD-80客機改裝而來。[3]

試飛及認證

Thumb
1992年斯堪航空的MD-83

第一架MD-80(DC-9生產線編號909)於1979年10月19日首飛。次年8月25日,MD-80系列的第一個型號MD-81通過了FAA的型號認證,MD-80系列的試飛於同日完成。三架MD-80參與了試飛,它們試飛期間的累計飛行時間達到1085小時。1980年9月13日,第一架投入商業運營的MD-81交付給瑞士航空[4]

型號認證問題

由於MD-80並非實際上的全新機型,該型號仍然被FAA認證為DC-9系列,只是在原有的DC-9型號認證上做出了修改。1980年8月26日,FAA對DC-9型號認證做出了第一次修改,新推出的MD-81被認證為DC-9-81,此後的MD-80系列都將在修改後的DC-9型號認證下認證。然而在1983年,麥道決定將DC-9-80更名為MD-80,並且請求FAA再次修改型號認證。1986年3月10日,型號認證得到修改,但MD-8x系列的名稱必須附在官方名稱DC-9-8x之後,如DC-9-81(MD-81)。此後,在長灘工廠生產的MD-80系列飛機銘牌上也開始標註MD-81、MD-82或MD-83。

Thumb
2014年遠東航空的MD82

1985年2月14日,麥道申請了DC-9-87(MD-87)型的認證,並於1987年10月21日獲批,但沒有一架MD-87的銘牌上標註有DC-9-87字樣。麥道於1987年推出MD-88時,MD-80系列的型號認證再次被修改,也因此MD-88並未被認證為DC-9-88,而是以MD-88這一型號於1987年12月8日獲得認證。[5]然而在FAA的線上飛機資料庫中出現了並未正式使用的DC-9-88型號。[6]

由於其強大的引擎聲,以及在飛機起降時需要飛行員額外的注意力及警覺性,MD-80被稱爲「瘋狗」。[7]

Remove ads

生產

Thumb
維京航空英語Viking Airlines一架MD-83的駕駛艙

MD-80與早期DC-9在同一生產線上生產,生產線編號也緊隨早期DC-9之後。976架DC-9與108架MD-80交付後,麥道停止了DC-9的生產。因此,麥道在第1085架DC-9/MD-80於1982年12月交付給委內瑞拉國際航空英語Viasa後生產的DC-9都是MD-80系列。

1991年,MD-80的產量一度上升至每月12架,當年有140架MD-80交付。但由於航空運輸的萎縮以及MD-90較為冷淡的市場反應,MD-80的產量減少,1992年交付了84架,1993年更只有42架交付使用。[4]MD-80的生產於1999年終止。

在中國的生產

Thumb
裝有GE36槳扇發動機的MD-81概念驗證機[8]

1985年3月31日,上海航空工業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簽訂合作生產MD-82的協議。上海飛機製造廠曾組裝MD-82、MD-83和MD-90型。部分資料稱ARJ21機身布局即在該型號飛機的基礎上研製。上海航空工業公司共來料組裝了35架MD-82飛機。

1992年,上飛公司與麥道簽訂合作生產40架MD-90飛機的合同。但中美雙方對合同理解不同,有8400多項零件中方認為應由美方提供,但美方認為合約中沒有列出的零件都應該由中方自己製造,上飛組裝生產的MD-90飛機比直接進口美國原裝飛機貴1,000萬美元,中國民航不同意購買。後來每架飛機由中央財政補貼800萬美元,才賣給了中國民航。1994年中美簽訂修改協議,購買20架份原材料、配套設備。按合同1998年應交付第一批4架MD-90,但上飛的生產進度一再推遲,資金計畫一再突破;而在1997年麥道被波音併購後,更宣佈MD-90將會停產。1998年6月,中方經評估後放棄了MD-90專案,並與波音公司「同步停產」,最終MD-90只生產了2架。這2架飛機曾隸屬於中國北方航空,之後隨著該公司的13架MD-90機隊一同轉到中國南方航空旗下。上飛公司在麥道項目上投入的幾十億變成了無法轉化為生產效益的「呆帳」。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640所)為了維持生計,為上海汽車製造公司研發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結果研究人員大量跳槽上汽旗下。

Remove ads

衍生機型

MD-90

MD-90是MD-80系列的衍生型號,機身比MD-88長1.5米,使用玻璃座艙以及V2500引擎。MD-90計劃啟動於1989年,1993年首飛,1995年投入商業營運。

MD-94X

此外,MD-80還有一些未生產的計劃型號,如計劃使用槳扇發動機的MD-94X。在麥道提出MD-94X前,一架MD-81被用作螺旋槳發動機(如奇異GE36)的測試機。[9]

MD-95(波音717)

MD-95為替代老舊的早期DC-9而產生,比DC-9-30略長,改用勞斯萊斯BR715發動機。1997年麥道與波音合併之後,MD-95被波音更名為波音717。

中國商飛ARJ21

此外,中國商飛亦利用上海飛機製造原先生產MD-82、MD-83、MD-90的技術及硬體基礎,研製ARJ21支線客機。

運營史

Thumb
日本航空的MD-90,現已全數退出日航機隊

MD-80系列的用戶遍及全世界,主要用戶包括阿根廷航空墨西哥國際航空義大利航空美國航空哥倫比亞航空中國北方航空(後全數轉移至中國南方航空)、中國東方航空、達美航空西班牙國家航空日本佳速航空北歐航空遠東航空等。

由於使用老舊的JT8D引擎,MD-80相比A320和較新的波音737而言油耗較大,飛行中每小時消耗4,000升航空燃料,而比MD-80更大的波音737-800每小時飛行只耗油3,200升。因此,很多航空公司在2000年代開始將MD-80除役。美國航空計劃淘汰至少20架MD-80,[10]並加速引進波音737-800。[11]中西航空也在2008年7月14日宣佈在2008年秋季淘汰其全部12架MD-80。[12][13]中國南方航空也在2008年將其所有MD-82除役,並用空客A320系列替換。[14]

此外,因維修成本等原因,MD-90也陸續被一些航空公司棄用。2000年代後期,北歐航空[15]中國東方航空[16]中國南方航空[17]日本航空[18]等航空公司先後將MD-90出售或退租。

其中一輛原先屬於中國南方航空、並在中國組裝的MD-82客機(B-2143)退役後,送返中國商飛上海大場廠房,並曾與同樣下馬的運-10樣板機一併作為靜態展品展出(後來由於廠房需要在2021年遷出,與運-10一併遷往浦東廠房入口繼續展出)。

而台灣遠東航空的MD-82及MD-83客機原先要到簽租波音737 MAX後才退役,但最後因為經營不善,而伴隨該公司於2019年12月13日結業而同步退役,同時也是麥道飛機退出大中華區乃至東亞民航客運市場。

現時MD-80系列最大營運者為雷射航空,擁有5架MD-81,7架MD-82和1架MD-83。達美航空曾經是擁有最多MD-80系列飛機的運營者,但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爆發,旗下的MD-88和MD-90於2020年6月2日全數退役。至此,MD-80經剩下少量飛機還在運營,而MD-90則已全部退役。

規格

更多資訊 MD-81, MD-82/-88 ...

空難

  • 1981年12月1日,一架MD-81在執行亞德里亞航空1308號班機時因空管指揮失誤及機師失誤在科西嘉島撞山墜毀,機上180人全部遇難。
  • 1987年8月16日,西北航空一架MD-82執行NW255號班機,起飛時由於機員疏忽而未展開襟翼,墜毀於跑道前方,機上人員除一名4歲女孩外全數死亡。[19]
  • 1991年12月27日,北歐航空751號班機由編號為OY-KHO的MD-81執行,由斯德哥爾摩起飛時機翼未除盡的冰被吸入引擎,致使引擎發生喘振現象,加上當時飛行員並未被告知飛機加裝自動推力恢復系統,因此機長嘗試減小引擎動力,引擎卻因為系統而反其道而行,導致引擎最終失效。飛機墜毀於瑞典Gottröra森林中並斷成三截,92人受傷,無人死亡。(空中浩劫第10季第3集Pilot betrayed)
  • 1993年10月26日,中國東方航空5398號班機(MD-82,編號B-2103)在暴風雨中降落福州義序機場時衝出跑道,2人死亡。
  • 1993年11月13日,中國北方航空6901號班機(MD-82,編號B-2141)在烏魯木齊降落時因飛行員盲目下降且無視GPWS警告而墜毀,12人死亡。
  • 1999年3月15如,大韓航空1533號班機英語Korean Air Flight 1533(MD-83,編號HL7570)在浦項機場因機組過遲打開引擎反推而衝出跑道,斷成兩截,76人受傷,無人死亡。
  • 1999年6月1日,美國航空1420號班機(MD-82,編號N215AA)降落在小石城時因飛行員忘記開啟擾流板而衝出跑道,斷成三截,造成11人死亡。(空中浩劫第1季第2集Racing the storm)
  • 2000年1月31日,一架MD-83執行阿拉斯加航空261號班機,因升降舵螺杆維修失當而發生故障,墜入太平洋,機上88人全部遇難。(空中浩劫第22季第5集Pacific Plunge)
  • 2001年10月8日,北歐航空的一架MD-87(SE-DMA)執行SK686航班,在米蘭利納特機場起飛時與一架塞斯納小型飛機相撞,造成兩機及地面共118人遇難。
  • 2002年5月7日,中國北方航空6136號班機的MD-82(B-2138),當天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往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在向周水子機場進近的過程中失控墜毀在大連港外側海面,機上103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20]
  • 2004年11月30日,印尼獅子航空538號班機(MD-82,編號為PK-LMN)在梭羅國際機場降落時衝出跑道,25人死亡,142人受傷。
  • 2005年8月16日,一架MD-82(註冊編號HK-4374X)執行西加勒比海航空708號班機,因機師失誤墜毀於委內瑞拉,機上160人全部死亡。
  • 2007年9月16日,One-Two-GO航空OG269號班機布吉國際機場降落時衝出跑道撞樹後爆炸起火,機上130人中有89人死亡。[21][22]
  • 2008年8月20日,西班牙航空5022號班機(編號為EC-HFP的MD-82)從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起飛時衝出跑道,致使154人死亡,18人受傷。
  • 2012年6月3日,奈及利亞丹那航空992班機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機場附近墜毀,撞上一棟兩層樓房。機上147名乘客(包括6名中國人)和6名機組成員全部遇難,被撞的建築物內至少有40人死亡。[23]
  • 2014年7月24日,阿爾及利亞航空AH5017航班(MD-83)在起飛50分鐘後墜毀於馬利共和國通布圖區戈西鎮,而該客機載116人(包含110名乘客,2名飛行員,4名乘務人員)全數罹難。
  • 2024年2月9日,一架非洲快運航空的MD-82(編號5Y-AXL)在馬拉卡爾機場英語Malakal Airport降落時衝出跑道。機上無人受傷,但飛機報廢並被拋棄在事故地點。涉事飛機在一個月後的3月31日,事故飛機與因緊急迫降失敗衝出跑道的一架屬於安全航空的波音727-200F發生相撞事故。

參見

麥道產品線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