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QF 25磅榴彈砲
psw5sot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QF 25磅砲(英語:Ordnance QF 25-pounder),或稱25磅砲,是英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3.45英寸(87.6 mm)口徑的野戰加榴砲。25磅砲在二戰爆發前剛剛進入部隊服役,它的設計結合了榴彈砲和加農砲的特性,既可以平射兼具反戰車能力,又有很高的最大射角,能有效地為部隊提供曲射支援。作為一門相對輕量級的火砲,25磅砲的射速和殺傷力都很優秀。二戰中,25磅砲參與了西歐和北非戰區的各場戰役;在戰後,25磅砲繼續在英國陸軍中服役,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退居二線——英國陸軍中訓練單位一直使用25磅砲到80年代。二戰爆發後,25磅砲被大量提供給各大英國協自治領和其他同盟國部隊。這些國家同樣在戰後長期使用25磅砲,其彈藥直至今日還在生產。[2]雖然最開始25磅砲的生產速度十分緩慢,但隨著戰爭進程,到1945年時,一共有高達12000門火砲被生產出來。總的來說,由於其性能全面,可靠耐用,25磅砲是二戰中英國生產的最優秀的野戰砲。[3]
Remove ads
設計
25磅砲的初始設計起源於英軍試圖更新替代部隊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的QF 18磅砲(3.3英寸(84公釐)口徑)和QF 4.5英寸榴彈砲 (114.3公釐口徑)。英軍希望下一代的野戰砲既能有18磅砲的高砲口初速,又能像4.5英寸榴彈砲那樣使用不同份量的發射藥以改變彈道特性;口徑最好在二者之間,大概3.5—4.0英寸(89—102公釐),砲彈重約30磅(14公斤)。[4]
由於缺乏資金,25磅砲的研製進展十分緩慢。最終皇家兵工廠決定先在18磅砲的基礎上,保留砲架,設計一種新的砲身,直到有了足夠的資金,再去設計新砲架。這種妥協的結果就是一門安裝在18磅砲後期型砲架上,3.45英寸(87.6公釐)口徑,發射25磅(11.3公斤)彈藥的新野戰砲,被稱為Mark I型25磅砲。其中一種後期型砲架有個大型圓形底座盤,之後被選作為Mark II型25磅砲設計的新砲架的基礎。[5]當火砲進入開火位置時,砲組會把整個砲架架在這個底座盤上。使用底座盤的好處是當火砲開火時大部分後坐力都能被底座吸收,使得25磅砲在開火時十分穩定;與此同時,砲組能很容易地旋轉火砲,向360°全向開火。[6]



與前身18磅砲不同,25磅砲使用榴彈砲式的分裝式彈藥。最初的MK1型只有3種裝藥:裝1,2,或3號藥。MK2型號增添了「超量」裝藥,用於發射穿甲彈。[7]1943年,新的額外裝藥投入使用,和"超量"裝藥一起裝填時能增加穿甲彈的威力,但使用時開火後坐力過大,需要在砲口上增裝制退器。最後,另一種額外裝藥可以讓25磅砲用高射角開火,但此時需要砲兵改裝瞄具,卸下底座盤,和建造特殊的發射陣地。[8]
和同時期的大部分英制榴彈砲一樣,25磅砲有著校準過的曲射瞄具。其瞄具上已經寫好了不同射擊角度下砲彈的射程,而不單單是仰角。除此之外,25磅砲也裝備有發射穿甲彈時使用的直射砲鏡。不論是直射還是曲射開火,25磅砲的砲手都可以獨立操作火砲的俯仰和迴轉,使得瞄準和跟蹤目標十分方便。[9]
每門25磅砲附帶一輛彈藥拖車("trailer, artillery, No 27")。這輛拖車可以充當一般火砲前車[10]的功能:在運輸中,火砲被連接在彈藥拖車上,然後火砲牽引車拖曳整台砲車前進。不過在特殊情況下,25磅砲也可以不需要彈藥托車,直接被火砲牽引車拖曳。每輛彈藥拖車一共攜帶32發砲彈,其他的砲彈被放在火砲牽引車和砲架上。每個砲班(2門砲)還會擁有一輛拖曳著兩台彈藥拖車的額外火砲牽引車用來攜帶彈藥。[11]
每門砲的砲組分工如下:
- 砲長 (中士)
- 操作砲閂及推彈
- 負責瞄準
- 負責裝填
- 運輸彈藥
- 運輸彈藥,通常也是副砲長,負責準備彈藥和設定引信
這個6人砲組在官方的「縮編砲組」下可以減至4人。[12]
不少企業都參與了25磅砲的生產,如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貝克-帕金斯公司和威爾斯公司都協助製造了部件。不過大部分零件還是由皇家兵工廠的各個工廠生產的。25磅砲在大英國協國家也有生產:在加拿大,索雷爾公司能生產組裝整門火砲,安裝在同樣在加拿大生產的司事式自走砲上;澳大利亞生產的25磅砲的砲架是焊接的,而不是像在英國和加拿大生產的那樣是鉚接的。一共加起來全世界各地25磅砲的總產量超過了13000門。[4]
Remove ads
彈藥
25磅砲使用分裝彈藥,裝填時先推入彈頭,再推入發射藥筒。發射藥被裝在通常是黃銅製的藥筒中,作為整體被一起裝填。另外,和大部分速射砲一樣,25磅砲的藥筒是自閉氣的。[7]
發射藥的種類有很多,英國標準是使用雙基發射藥(硝化纖維/硝酸甘油),而美國標準是使用單基發射藥(硝化纖維)。然而戰爭中三基發射藥(硝化纖維/硝酸甘油/硝基胍)被使用得更多,並最終取代了其他種類的發射藥。[13]一般情況下,黃銅藥筒中會被放進三個分別是紅色,白色,和藍色的藥包。裝1號藥時拿出兩個藥包,只放進紅色藥包;裝2號藥時拿出藍色藥包;裝三號藥時加入全部三個藥包。裝入的藥包越多,砲彈的設定射程就會越長。當藥包被全部放入後,砲兵會把藥筒的頂端用一個皮革蓋子封閉備用。當使用「超量」裝藥時,藥筒中只會被放進一個大號藥包。1943年,為了提升25磅砲穿甲彈的威力,英國陸軍引入了新的160g重的線狀無煙火藥額外裝藥(稱為「超量+」);使用時砲兵會把這個額外藥包和「超量」裝藥的大號藥包一起裝進藥筒。[14] 1944年,為了改善25磅砲高角度開火時的表現,英軍又引入了配合1號藥和2號藥使用的113g重的「中間」額外裝藥。每袋「中間」額外裝藥提供1/3號裝藥,所以例如和2號藥一起使用時,一袋額外裝藥就是2又1/3號藥,兩袋額外裝藥就是2又2/3號藥;這使得砲兵一共能使用7種不同的裝藥,能更好地控制砲彈落點。[15]


25磅砲主要使用的彈頭是裝藥為450-900克TNT的高爆彈。[16] 其他彈種還有煙霧彈,照明彈,和毒氣彈。戰爭期間,燃燒彈和彩色信號彈雖然也被研發了出來,但是沒被投入現役。有些時候砲兵會往煙霧彈里裝填宣傳單和用於干擾德軍雷達的干擾箔。和美國不同,英國並沒有為其主力野戰砲25磅砲研製白磷彈。25磅砲也可以使用穿甲彈(AP)作反戰車砲使用,最開始使用的是20磅(9.1公斤)重的穿甲彈,但是後來換成了風帽穿甲彈(APBC)。穿甲彈只能用3號以上的發射藥發射,以獲得足夠的砲口初速。[7]
在發射穿甲彈(AP)時,25磅砲能擊穿500碼外,厚度為63公釐的30度傾斜裝甲板。其穿甲能力略好於同時期英軍裝備的主力反戰車砲,QF 2磅砲。[17]事實上,在希臘戰役期間,紐西蘭部隊發現用25磅砲即使發射高爆彈也能癱瘓德軍戰車,因此面對德軍三號戰車和早期型四號戰車時,25磅砲是非常有效的反戰車武器。但隨著德軍戰車防護的增長,以及25磅砲作為反戰車砲實在太重難以機動,25磅砲在1942年QF 6磅砲服役後就很少作為反戰車砲使用,1943年後25磅砲的穿甲彈藥也不再生產。[18]戰爭期間加拿大為25磅砲研製了反戰車高爆彈,但隨著QF 17磅砲投入使用,研發不了了之。在戰後,英國把所有的穿甲彈都替換成穿甲表現更好的碎甲彈。[19]
25磅砲主要使用117號引信(觸爆),119號引信(觸爆,擦爆),和時控引信。1944年末後,砲兵部隊獲得了近炸引信,用於更好地製造空爆彈。[9]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25磅砲是所有大英國協國家在二戰中的主力野戰火砲,廣泛使用於步兵部隊,裝甲部隊,各殖民地部隊,和皇家空軍的特戰部隊中。[20] 戰爭期間,一個英式編制的步兵師擁有72門25磅砲,編在3個砲兵團中;而一個英式裝甲師則擁有一個牽引式火砲團(24門砲),和一個自走砲團(通常是司事式自走砲)。[11]
1941年,英國陸軍在瓦倫丁戰車底盤上設計了一個容納25磅砲的砲塔,研發了主教式自走砲。但主教式自走砲的表現乏善可陳,最終被美國制105公釐口徑的M7牧師式自走砲所替代。由於彈藥不通用,英軍中的牧師式自走砲又在1944年被加拿大研發的司事式自走砲所替代。司事式的底盤由加拿大自產,但其安裝的火砲一般從英國進口。1943年時,由於虎式戰車在北非的出現,英軍將開發中的17磅砲的砲身和25磅砲的砲架結合,組成了應急性的17/25磅-「野雞」反戰車砲,一直使用到義大利戰役期間17磅砲的砲架開發完成。[19]

和二戰中其他國家的師屬火砲(一般為105公釐級別,如德軍LeFH 18榴彈砲)相比,25磅砲的重量較輕,口徑較小,但射程更長。從戰果來看,25磅砲是十分優秀的:25磅砲的高射速和高毀傷甚至在1944年西線戰役期間讓許多德國士兵相信英國人的25磅砲是全自動的。[21]
20世紀60年代後,英軍中服役的25磅砲被FV433自走砲,奧托梅萊拉56型山砲,和L118型輕型火砲所取代。
除了大英國協國家之外,二戰中包括自由法國,希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部隊也使用了25磅砲。戰爭中美國砲兵向德國部隊開的第一砲也是從一門25磅砲中發射的。[22]
在二戰後,各大英國協國家均將25磅砲使用到了60年代。韓戰中,英國,加拿大和紐西蘭部隊使用了25磅砲[23][24];馬來亞緊急狀態時,英國和澳大利亞砲兵將25磅砲帶到了東南亞;歷次中東戰爭,印巴戰爭和南非邊境戰爭中也多次出現25磅砲的身影。
型號
有時也被叫做「18/25磅砲」。Mark I型使用了25磅砲的砲身和砲閂,和改造後的18磅砲砲架。Mark I型25磅砲參與了挪威戰役和法國戰役,但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近半的Mark I型都被遺棄在了法國。這之後Mark I型25磅砲參與了北非戰役,但在1942年後被Mark II型25磅砲取代。Mark I型25磅砲由於使用了18磅砲的舊式砲架,無法用「超量」裝藥發射穿甲彈。Mark I型一共生產了不到2000門。[25]

使用新設計的砲架的型號,也是戰爭中大量生產的標準型號。主要在英國生產,但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有少部分生產。1940年進入量產,並在1940年5月進入部隊服役。[26]1942年後,新生產Mark II型25磅砲增添了砲口制退器以更好地發射穿甲彈,為了平衡,砲閂附近增加了配重。Mark II型的特徵是砲架上巨大的圓形底座盤。另外Mark II型25磅砲所使用的砲架被英國官方稱作Mark I型砲架。[9][27]

25磅短管砲是澳大利亞設計製造的山砲版25磅砲。1943年進入量產。主要區別是縮短了砲身,去掉了護盾,砲架也經過了重新設計。[28]重1,315公斤(2,899磅),比標準版本的Mark II型25磅砲輕大約315公斤(694磅)。25磅短管砲是為了西南太平洋戰區常見的叢林戰鬥而設計的,因此也只被該戰區的澳大利亞軍隊使用。由於其較輕的重量,25磅短管砲可以被一輛吉普所牽引,也可以被分解成13部分空運。[29][30]但在新幾內亞戰役的大部分時間裡,由於叢林條件極為惡劣,澳軍士兵一般只能用人力搬運火砲。[31]
自走砲改造
基於瓦倫丁戰車底盤的自行25磅砲,很快被其他更好的設計取代。
使用國家
澳洲
比利時:二戰期間[33] ,戰後在剛果[34]
加拿大:作為禮砲
賽普勒斯
捷克斯洛伐克: 二戰期間[35]
埃及[36]
法國: 自由法國[37],法越戰爭[38]
印度尼西亞: 144門,從荷屬東印度手中繼承[39]
斐濟: 服役到2014年[40]
希臘
印度
伊拉克王國[41][42]
愛爾蘭:作為禮砲
以色列[43]
約旦
義大利王國: 繳獲
科威特[44]
黎巴嫩
賴索托[45]
盧森堡:作為禮砲
馬爾他:作為禮砲[46]
莫三比克:至少服役到2002年[47]
緬甸:50門,仍在服役[48]
納粹德國:繳獲[49], Mk I 型被命名為 8.76 cm Feldkanone 280(e), MK II 型被命名為 8.76 cm Feldkanone 281(e).
荷蘭 [50] :服役到1984年
紐西蘭:作為禮砲[51]
奈及利亞
阿曼: 1976年時約有40門[52]
巴拉圭[53] :南非提供12門[54]
波蘭 :(流亡波蘭政府)二戰期間
葡萄牙 [55]: 作為禮砲[56]
卡達[57]
羅德西亞
新加坡 :作為禮砲[58]
南非 :作為禮砲
越南共和國: 1953年時有122門
斯里蘭卡:作為禮砲
蘇利南: 3門,出現2016年的遊行中[59]
阿聯[60]
英國
美國: 二戰期間[22] [61]
辛巴威[25][62]
伊拉克庫德斯坦 (1門,出現在摩蘇爾的佩什梅格部隊手中)
參考與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