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宁市

新疆縣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宁市map
Remove ads

伊宁市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犁河谷内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清代伊犁将军驻地,后为宁远县(伊宁县)辖区。1952年5月,以伊宁县县城的五个设立伊宁市[7]。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武警新疆总队机动第四支队驻地。市人民政府駐新華西路。

事实速览 伊宁市哈薩克語:قۇلجا قالاسى維吾爾語:غۇلجا شەھىرى‎, 国家 ...

唐朝时,为蛰失密城所在。后,地名为古丽扎。清代突厥语地名稱固勒扎維吾爾語غۇلجا‎,拉丁维文:Ghulja,哈薩克語قۇلجا)。当代别名古丽斯坦(花城)[8]

Remove ads

歷史

烏孫國

西元前三世紀(相當於秦代)時,伊犁河谷是塞迦斯基泰)人与烏孫人活動的區域。前二世紀初,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迁伊犁河谷,大月氏攻擊烏孫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於前113年左右指派難兜靡之子獵驕靡率領烏孫征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伊犁河谷建立了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9][10]。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11],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9]

《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認為烏孫在西域「最為疆國」。西元前110年,烏孫與西漢結盟,西漢利用烏孫牽制匈奴在天山以北的勢力。西元前58年,匈奴分裂,對西漢而言,烏孫失去盟友的價值,舉動開始受到西漢新組織西域都護府監視。加上烏孫在「狂王」泥靡死後發生繼承人問題,內部分裂後由大小昆彌分治,在二世紀中葉又遭到鮮卑首領檀石槐攻擊,國勢漸漸衰弱。

三世紀時,烏孫曾經向曹魏政權進貢[12]。西元318年,鮮卑拓跋部首領鬱律重創烏孫。五世紀初,蒙古高原的柔然與烏孫西北方的悅般聯手,烏孫被迫避居天山山中[13]

西元439年,北魏統一華北,烏孫向其進貢[14]。早在437年之前,蒙古高原的柔然就曾經數次攻打烏孫國[15]。北魏希望挑戰柔然,曾經在437年派遣董琬、高明等人出使西域,途經烏孫,受到烏孫王的禮待。此後烏孫往蔥嶺遷徙,在漢文史籍上消失。

Remove ads

突厥與蒙古

西元552年,古突厥首领土門擊潰柔然,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汗國,土门的弟弟室点密則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西突厥汗國,成為第一代西突厥可汗,他的牙帳位在今伊犁特克斯河流域。西元657年,唐帝國桃花石)派遣蘇定方西征,西突厥被滅國。伊犁等地歸入唐北庭大都护府管轄。當時伊犁的主要部族是突厥葛逻禄部。《新唐书》记有蛰失密城,为伊宁古称。“蛰失蜜”即古波斯語yasmin,当时汉语翻译为耶悉茗,即素馨花。因波斯语阿拉伯语突厥语中,yasmin为的素馨花和茉莉花的统称。故“蛰失密城”在当代又翻译为茉莉花城。蛰失密城之名日后演变为古丽扎城(花园城)、固勒扎城(盘羊城)[8]

十世紀時,葛逻禄与回鶻联合,建立了喀喇汗國,伊犁在此時開始伊斯蘭化。1124年,伊犁的葛邏祿部族臣服於東來的西遼(喀喇契丹)。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在1224年建立察合台汗国,统治包括伊犁與吉爾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地区。134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伊犁被歸給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並在1418-1508年以「亦力把里」一名作為東察合台汗國國都。此時東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伊斯兰教信仰之中,史冊中稱之為蒙兀兒人(Mongol)。

1514年,亦力把里汗速檀阿黑麻(Ahmad Alaq)之子薩亦德(Sultan Said Khan)在喀什噶爾建立葉爾羌汗國,伊犁也成為其勢力範圍。此時喀什噶爾的白山派葉爾羌城的黑山派兩大和卓系統興起,彼此互鬥不已。1677年,瓦剌衛拉特)蒙古崛起,獲得葉爾羌汗國的臣服。南進新疆的瓦剌四部中,準噶爾部以伊犁为根据地相继控制阿尔泰、塔城等地,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建立準噶爾汗國

清朝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征服伊犁盆地的準噶爾部與喀什噶爾的白山派,決定以伊犁盆地作為控制新疆的主要根據地,於1760年設立伊犁辦事大臣,兩年後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西域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並在伊犁河谷建立「九城」,在今哈萨克的伊犁河南岸特克斯河上游、恰伦河两岸有厄鲁特营,春贾有锡伯营和北岸扎尔肯特有索伦营到北天山沿线之间设有卡伦。伊寧市為當時的寧遠城,又稱老固勒扎(Old Ghulja)或塔蘭奇固勒扎(Taranchi Kulja)。1888-1914年間為寧遠縣。

1864年,在同治新疆回亂期間,新疆一些地区被新出現的哲德沙爾汗國(Yettishar)佔領,伊犁的東干族塔蘭奇則成立了塔蘭奇蘇丹政權,整個伊犁河谷只有惠遠城由清軍控制,其他地方都被穆斯林叛軍占領。穆斯林叛軍大肆屠殺寧遠城的滿族人,伊犁將軍明緒(Mingsioi)也連同家人殉死城中。1871年,俄羅斯帝國侵略伊犁,直到1880年才經由《伊犁條約》將霍爾果斯河以東地區還給中國清朝。

1884年(光緒十年)十月,新疆建省,伊犁將軍改為「伊犁駐防將軍」,民政功能移除,軍事方面也只管伊犁與塔城。軍府制(Amban)與伯克制(Baig)廢除,由取代。

1888年,伊塔道設立,道員駐寧遠城,下設伊犁府、塔城直隸廳和精河直隸廳,寧遠城設為寧遠縣[16]

Remove ads

民國時期

1914年2月1日,伊犁鎮守使改設鎮守使,由中央直轄改為新疆省管轄。寧遠縣因為與東北寧遠同名,改名為伊寧縣。[來源請求]

1943年設立伊犁專區,下轄11縣與新源設治局[17]

1944年9月,在蘇聯的支持下,伊犁、塔城、阿山发生「伊宁事变」(中共稱為三区革命),伊寧的維吾爾族人武装蜂起,會同阿勒泰與塔城的哈薩克族人,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對立。1948年8月1日,阿合买提江·哈斯木在伊犁成立“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18],並通電支持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20日进驻新疆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

共和國時期

  • 1949年1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伊宁县县城。1950年6月,成立伊宁县人民政府[7]
  • 1952年5月23日,政务院批准设立伊宁市,时伊宁县辖9个区,县城5个析置划归伊宁市[7]
  • 1953年,伊宁县六区七乡(库色木契克乡)划归博乐县、八区三乡(玛勒巴扎)划归伊宁市[7]
  • 1954年11月,以伊犁、塔城、阿勒泰3个专区为基础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驻伊宁市
  • 1955年12月,伊犁专区撤销,所属市、县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州辖塔城、阿勒泰两个专区和直属1市9县,共辖1市23县(1966年撤销水定县)。此時不停有維吾爾與哈薩克族人越境逃入蘇聯。
  • 1969年5月,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只管辖伊犁1市8县。
  • 1975年8月,恢复自治州权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迁至奎屯市,同时恢复伊犁地区党政建制,伊犁州直辖奎屯市。
  • 1977年,霍城县发生伊犁农垦局六十一团场礼堂火灾,造成694人死亡、161人受傷。
  • 1979年,再次撤销伊犁地区建制,首府迁回伊宁市。原则管理塔城、阿勒泰地区,直辖2市8县。
  • 1985年1月,伊犁地区建制再次恢复,伊犁州直辖奎屯市。
  • 1997年2月5日,发生“伊宁二五、二六事件”。
  • 2001年3月,第三次撤销伊犁地区建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直辖伊宁 、奎屯等2市和7县1自治县。
  • 2014年6月26日,设立县级霍尔果斯市,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Remove ads

地理

伊宁市地处伊犁河谷盆地中央。东连伊宁县,西邻霍城县,南濒伊犁河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隔河相望,北依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地表水径流主要有伊犁河、人民渠、北支干渠、团结渠、北山沟及泉水等。伊犁河从本市南沿由东向西蜿蜒流过,在本市流程为35.3千米,在中国境内的流程150余千米,集水面积5万余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18.06亿立方米。

伊宁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0.5℃,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热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45.1毫米,无霜期190天,年均日照3080.8小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冬季市区一般年份最低温≤-30℃,海拔850~1500米的地带属内暖带(逆温层),其中以海拔900~1200米的浅山地带最明显,1月平均温度较平原地区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结束。春季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频繁,易使上升的温度又急剧下降,倒春寒每两年1次。夏季炎热,平原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9℃~41℃,有稳定的炎热期,最热7月,平均温度在22℃~23℃。秋季温度下降快,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于9月上旬出现寒潮和霜冻,农作物易受害。

更多信息 伊宁市气象数据(1971年至2000年), 月份 ...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伊宁市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4个、5个[19]

萨依布依街道、​墩买里街道、​伊犁河路街道、​喀赞其街道、​都来提巴格街道、​琼科瑞克街道、​艾兰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巴彦岱镇、​潘津镇、​英也尔镇、​达达木图镇、​汉宾乡、​塔什科瑞克乡、​喀尔墩乡、​托格拉克乡、​克伯克圩孜乡和​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

交通

人口

2020年末,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778047人。[20]

伊宁目前所属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了新疆西北部的伊犁、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等三地区,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伊宁是其直属的县市之一,并为首府所在地。伊宁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現在全市人口中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较多,另有锡伯族蒙古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风情浓郁,其中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民族的人口有人信伊斯兰教。生活在伊寧的锡伯族,系清乾隆年间从中国东北西迁而来。

產業

Thumb
1964年的伊宁毛纺厂
Thumb
伊寧站

伊宁地处伊犁河谷中部的绿洲内,全境地势平缓,年平均气温8.4℃,降水量262毫米。城区内绿树成荫,绿化率达40%以上,有“塞外江南”之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充裕的水资源使这里很适合发展农业。这里主要种植小麦亚麻甜菜烟草等作物,以及苹果西瓜甜瓜等各类瓜果。境内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工业有采矿、纺织、食品、皮革、建材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通过临近的霍尔果斯口岸,伊宁与哈萨克斯坦中亚各国的贸易增长较快。

文化和旅游

清朝伊犁将军最初驻伊宁,并从这里统治整个新疆地区。后筑伊犁九城,其中惠远城(位于今霍城)为将军驻地,而宁远城即今伊宁市为商民聚集之所。城内外古迹较多,有伊犁将军府、陕西大寺(回族大寺)、拜都拉大寺、火龙洞等许多名胜和宗教建筑。

教育

2010年9月,伊宁市所有中小学校实行民汉合校。[21]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