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鲜卑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鲜卑(上古汉语擬音:*S[a]r-pe[1],*Sen-pe[2]),可能分支自原始蒙古族,其語言屬蒙古語系。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游牧民族东胡,後被併入匈奴帝國之下,在匈奴帝國解體後,重新佔有匈奴帝國原有土地,成為草原霸主。

![]() | |||
---|---|---|---|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国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諸汗國)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華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鮮卑源出自東胡。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民族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被併入匈奴。在匈奴帝國力量衰退後,居於乌桓山和鲜卑山的部落,演化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今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奪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Remove ads
名稱及起源
《后汉书》记载称,冒顿单于领导下的匈奴击溃东胡后,东胡的一支逃到辽东塞外,居於鮮卑山,因山名而得族名“鲜卑”[3][4]。大鮮卑山的位置不詳,現代學者認為可能是指大興安嶺北面。中華民國學者呂思勉認為,東胡本自稱為鮮卑,東胡為漢人所加稱呼[5]。
鮮卑的原意有吉祥與神獸的意義,現在學者認為即是指馴鹿[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認為,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东北亚人群,而且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8]
歷史
鮮卑確實的起源時間不詳,古代記載起源自東胡,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併入匈奴帝國。在《楚辭》中,曾稱讚細腰女子,如同「鮮卑」[9],因此在西漢時,漢朝人就已知道有「鮮卑」這個名稱的存在。
東漢初年,鮮卑、烏桓諸族原本附屬於匈奴國。竇憲聯合北方各游牧民族,擊破北匈奴,北匈奴朝西北遁去,鮮卑部落入主蒙古高原。而匈奴餘部還有大約十餘萬部落,皆跟隨並自稱鮮卑,自此鮮卑開始興起[10]。
東漢末叶,檀石槐為首領,指挥各位领袖。鮮卑在檀石槐领导下,多次掳掠、殺掠東漢的幽州、并州、涼州邊境諸郡。177年,漢朝三路出击反攻:夏育从高柳(今山西陽高),田晏从雲中,臧旻率南匈奴單于从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結果漢軍慘敗,死者十之七八。其后不久(181年),檀石槐逝世,一时无一位能指挥各领袖;鮮卑暂时衰落。另一方面(190年),辽西郡的乌桓大人蹋顿开始指挥乌桓各领袖。蹋顿下的乌桓更接受割據军阀袁绍的联络;联合下的声势浩大,但亦埋下祸根。東漢末年,袁绍被军阀曹操击败后,乌桓亦在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再次崛起填补。鮮卑首领轲比能兼并了檀石槐的孙步度根的势力。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杀死轲比能,立其弟为首领,鮮卑聯盟瓦解內部互相侵伐,这段时期为鲜卑的古典时期,《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述。
Remove ads
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段部曾和晋阳的刘琨联合,后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其他族群之中。
慕容部有慕容氏諸燕的流變。一開始的慕容皝於五胡十六國前期创立的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於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慕容冲(小名凤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马)也建立了一个燕国,史称西燕。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敗後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宗室由慕容德率領成立南燕,南燕後被東晉所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即中部,有拓跋氏,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他們同屬拓跋部。
315年,拓跋部領袖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國。376年,代國被前秦君主苻堅攻滅。386年,拓跋珪恢復了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國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地区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
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渾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史書上的看法認為,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乾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乾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部与拓跋部同源[11]。397年,臣屬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部的西秦,秃发部人輾轉投奔北魏,後南涼景王禿髮傉檀之子禿髮破羌,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賜名命氏為「源賀」,成為中國源氏之始祖。[12]。
Remove ads
後代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今陝西北部、河套一帶和河北地區因長城關塞多次失守,混居有部分鮮卑後裔,具有尉遲、慕容、元、慕、長孫、宇文、獨孤、婁、穆、屈、万俟等鮮卑人特有的漢化姓氏。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谷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谷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鲜卑君主列表

- 代國→元魏
隴西鮮卑君主列表
- 蠕蠕(芮芮、茹茹)部落
- 柔然汗国
段部鮮卑君主列表
宇文部君主列表
語言
鮮卑人使用的語言,今日稱之為鲜卑语,早已失傳。現時語言學家只能依靠歷史文獻的紀錄來重構這種語言。根據對於蒙古帝國時代,以突厥文字寫下的鮮卑文,現代語言學家多認為鮮卑語屬於蒙古語族。伯希和認為室韋即是鮮卑的異譯,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帝國的核心部落即是蒙兀室韋。
北魏孝文帝親政後在文化上開始对鲜卑文化进行修整,即後世之所稱孝文漢化,遷都洛陽,官民皆著漢服。改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丘敦氏改丘姓(邱)、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並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六鎮之亂以後,胡化較深的六鎮各族部將再度推廣鮮卑語使用,北中國掀起了鮮卑化熱潮。
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去鲜卑化措施,包括处死旧鲜卑贵族(主要是宇文家),令西魏北周时被赐予鲜卑姓氏的汉族人恢复汉姓。到隋朝末期,鲜卑語失傳,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历史结束,鲜卑族融入中国其他民族当中。
分子人类学研究
为了解鲜卑遗传结构概况,探究其对现代东北亚少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分子人类学者对内蒙古上都东大井墓地17具拓跋鲜卑遗骸的线粒体序列进行了分析,单倍群主要为C(29。5%)和D(41.1%)。在对七郎山墓地出土的拓跋鲜卑古代遗骸的线粒体DNA研究则得出单倍群主要为C(31.25%)和D(43.75%)。东大井与七郎山拓跋鲜卑的遗传亲缘关系最近,但拓跋与慕容鲜卑在母系谱系上则存在明显分化,拓跋鲜卑在某种程度上还与匈奴发生过融合。同时,拓跋鲜卑对一些现代北方民族的基因传承也有影响,与外蒙古、鄂温克族,特别是鄂伦春族具有密切的遗传亲缘关系[19][20]。
流行文化和影視形像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