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順 (政權)

曾於16世紀短暫存在的中國地方政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順 (政權)
Remove ads

大順(1643年—1646年)[1],或称李顺,是明朝末年民變領袖闖王李自成在推翻明朝之际建立的政权,但旋即被軍击败,其殘部最后歸順南明

事实速览 大顺, 地位 ...
Remove ads
更多信息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
Remove ads

历史

大順的建立

明朝末期,朝政腐敗,加上连年的旱灾蝗灾和官府剝削,大量地區流民、饑民爆發民變,即所謂「流寇」。這些農民採取游擊及分頭進攻之戰術,嚴重拖累明朝兵力。

1636年,民變領袖闖王高迎祥,被明軍將領洪承疇孫傳庭等圍殺,其闖將李自成便繼位為闖王,俗稱李闖

1641年,李自成陷洛陽,殺死洛陽福王朱常洵,並與諸將煮食朱常洵之屍體而分食之。抄沒福王府邸後,李自成軍隊也得到了大批糧餉。

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占领西安

此外,張獻忠領導的軍隊主要在南方發展,先控制湖廣地區,之後又攻略四川,是為大西政權。但是,李自成與張獻忠並未維持合作關係,而是互相鬥爭。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2],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以牛金星为天佑殿大学士,封三弟李自敬為王,號三千歲,功臣以五等爵,刘宗敏田见秀等十九人为侯。三月,李自成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克北京外城。三月十九晨,李自成入紫禁城崇禎帝自縊於北京煤山,是為甲申之變,明朝滅亡。

Remove ads

衰亡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合殲闖軍。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征吳三桂,于一片石之战中,清軍和山海關吳三桂軍击败大順軍。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匆匆即位再登基(此為顯示正統之舉,如同時代的清順治帝先在盛京即皇帝位,入關後也在紫禁城再次舉行登基大典),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闖軍僅駐北京四十一日。

灭亡

之後,闖軍战略决策失误,與清軍交戰時節節敗退。1645年夏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害(一說李自成自殺、失蹤、遁入空門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被諸將擁立繼位,以李自成妻高氏為皇太后,永昌三年(1646年)被清軍殺害。李自成之侄李過繼任統帥,和南明政權合作,但不奉詔,內部仍稱李自成先帝、高氏皇太后,并继续使用“永昌”年号。後來李過駐守南寧,永昌六年(164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病死。但大順軍余部仍堅持抵抗至康熙三年(1664年),结束的标志是李过的义子李来亨茅麓山战役失败后自焚。[1]

君主

李自成,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今陕西横山),順建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以「大順」為國號,称帝时追尊七代皆為帝后,李自成称皇帝後仅一年便亡国。大順先以西安西京,随后又入主北京,領土一度囊括中原多省之範圍,包括今日京津、河北山西長城以南地區、湖北大部、山東、河南、陝西、甘肅。

大順初年武力較盛,曾于建國當年春(1644年)東入太原,攻克大同等地。1644年4月24日(舊曆三月十八)攻陷北京,滅明朝。但於同年五月始,一片石戰役後,清軍入關,大順敗歸西安後迅速走向衰亡。

1644年5月,兵攻克北京,李自成逃往西安。但由於大順軍在潼關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又延續了一年。

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避戰的方式去应对清军的进攻,經襄陽逃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途中病死。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為清軍一擊即潰。5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為明朝地方武装所殺(亦有說李自成自殺、下落不明或出家為僧等)。

更多信息 姓名, 在位時間 ...

李自成死后,其三弟李自敬继位为大顺皇帝。1646年,李自敬降清,旋即被杀,大顺余部推举李自成之侄李过为主,但未称帝。不久,李过归降南明隆武政权,去大顺国号,但仍使用永昌年号。近年有李过後人整理出大順文書3543件。[4]

Remove ads

制度

官制上大体依照唐制,略加修订,改内阁为天佑殿、六部为六政府,设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地方改巡抚节度使巡按直指使,军事设前后左右中各营,权将军、制将军、威武将军、果毅将军等,其中权将军地位最高,入北京后规定:文官都受权将军刘宗敏节制,这与明朝显然不同。

另外還制定科举改革政策,認為八股文腐敗,改采用散文考試,但未及遍行,政权即告灭亡。

从《大顺律》仅存卷十四来看,本卷为“刑律”,应沿用大明律。推之,《大顺律》应有十六卷。[5]

又让劉宗敏等設立比餉鎮撫司,搜刮京城官員大戶的財產。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前明舊臣大多無一倖免,國丈周奎、首輔魏藻德等皆因繳銀不足被拷問致死。

国号

明朝中期以后,假托刘伯温所作的《烧饼歌》一书中,有“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的谶纬[6],故明末李自成取“大顺”为国号,张献忠取“大顺”为年号,清朝取“顺治”为年号。

五德

依据五德终始思想,以明朝为火德王。大顺取水灭火之义,规定以水德王,衣服尚蓝。

封爵

組織架構

文职

内阁改为天佑殿,翰林院改为弘文院,六部改为六政府,文选司改为文谕院,六科给事中改为谏议,十三道御史改为直指史太仆寺改为验马寺,尚宝司改为尚玺寺。废除詹事府,裁并太常寺鸿胪寺,所管事务归礼政府。

武职

五军都督府改为五军部,正总兵改为正总权,副总兵改为总制,守备改为守旅,把总改为总旗。

  • 将军:
    • 權將軍:田見秀、劉宗敏[10]
    • 制將軍:李岩、賀錦、劉希堯、刘芳亮、袁宗第、李过
    • 威武將軍:張鼐、黨守素、辛思忠、李友、刘汝魁
    • 果毅將軍:谷可成、任維榮、吴汝义、马世耀、白鸠鹤、刘体纯、谢君友、田虎、张能、马重僖、贺兰、路应标、高一功

地方官职

巡抚改为节度使布政司改为统会,兵备改为防御使知府改为府尹知州改为州牧知县改为县令

参见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